黄雪霜 户万
编者按:
2015年属于中国人的荣耀少不了“科学中国人”。
这一年,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的获得者——屠呦呦女士,成为中国本土科学家中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第一人。这位一生习惯了朴素、低调的科学家最后将荣誉归功于“中医药现代化的胜利”;
这一年,基础医学与药学领域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授予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和暨南大学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主任曹晖。这位1961年出生的中药学专家用他半个多世纪的丰富人生证明了中医药学的渊源和博大,且利用手中的现代科学利器将这一古老学科发扬光大,从而催发出新的生命力。
追踪觅源,以史为鉴,创新制药。让我们走近年度人物曹晖。
曹晖的工作很多、很“杂”,这是记者在粗略了解他所做的工作后产生的第一印象。
在踏入中医药研究殿堂之后的漫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深造之旅”是在埋首于对中医药典古籍古方的追踪觅源、甄别、整理和学习中度过的。尤其是当他与明代官修《本草品汇精要》这一中国最后一部国家药典结缘之后,他的人生围绕这一本古书上演了许多喜怒哀乐。
但如今曹晖对外正式的职务既是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又是暨南大学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山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客座教授。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肩负着“中国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孵化器”重任的国家级研究中心里,他和他的团队不计得失地先后为依托单位丽珠医药集团及多家企业提供了很多涉及创新技术与产品转让、新方法和新设备推广应用等服务性工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而作为教授,他也为中药传统学科的本草、鉴定、炮制等专业领域不遗余力培养青年教学、科研的人才。
与此同时,身兼学术、社会很多其他职务的他,一直在做着很多为整个中药行业服务的工作,包括撰写、编著行业相关的图书文献,筹办全国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体系、中成药、中药饮片GMP认证体系等。
勤来半生扬国粹,换取浓浓药草香。这,是曹晖的真实写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融中西方汇百草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曹晖的学术人生证明了这一点。
曹晖出生于医药卫生之家。但他坦言自己最初因为“反叛”并不属意于这一行业。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念风行的年代,他似乎更向往于数理化那方天地。只是冥冥之中好像有一双手还是把他引入了医药行业。
1979年,涌入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曹晖因为分数恰仅适合于报考医学类高校,他最终选择进入江西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学习。从此一脚跨入中医药学研究的大门,一路追寻属于他的精彩。而事实证明,他也很适合于这一行业。
凭借扎实的功底,大学4年,他的成绩一直都很优秀,其毕业论文“关于当归炮制历史沿革研究(发表在《中药通报》1986年11卷2期22-25页)”获得中央国家机关首届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1986年)。
1983年,作为“天之骄子”的曹晖毕业后非常顺利地被分配至江西省景德镇市药品检验所工作,这是一份当时人人都很羡慕的“铁饭碗”工作。期间他参与筹备了中药检验室,采集当地植物和药材标本达1000余份,同时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全国药检系统中药质量大检查和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江西片区)普查等多项工作。
与很多同事一样,原本曹晖的人生可以就此稳定地走下去。但两年后,天生骨子里就有一股向上求索欲望的他选择继续攀爬象牙塔。且经过一段艰苦地复习,他顺利考上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的生药本草学家——谢宗万先生。就是在那里,他与《本草品汇精要》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1988年,曹晖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从事中药生药和本草学研究,并参加了《中华本草》的编写工作。在很多人以为他会就此停留的时候,曹晖追逐的脚步却变得更快、更远起来:
1989年秋后两年时间,他先后作为客座研究员应邀赴日本津村顺天堂生物化学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研究,期间分别就“中药威灵仙的显微定量鉴定研究”和“有毒中药乌头类的炮制规范及其饮片质量评价研究”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成果显著。在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之后,曹晖回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但仅1年多后,他就又踏上了出外求学的征程,这次是公派赴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植物分类学博士Paul But教授,主攻分子生物技术在中药鉴定领域的应用研究。从此,现代生物技术的大门徐徐向他开启。
在攻读博士的4年时间里,利用手中掌握的现代基因技术,曹晖完成了菊科5个属13种植物的分子系统学和岭南地区常用的凉茶原料“苦地胆”与“土公英”的DNA指纹鉴别研究,同时完成了对这些药材形态、组织、理化等的生药学研究工作,分离出新的抗癌活性成分2个,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论文8篇。其出色的表现为自己赢得了鲜花和掌声:1995年夏,他代表香港青年科学工作者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会议,受到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光亚、周光召等同志的接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全心学习分子生物技术的同时,曹晖不忘对传统中医制药工艺的追寻。这一时期,他对在中国大陆早已失传的天雄饮片加工工艺进行了文献调研与抢救,为成功发掘这一古老炮制工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5年秋,曹晖又回到了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此时的他与以往有了大不同。通过多年在外对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积累,他将这些先进的思想和技术融入到对古老中药学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中,收获了很多业界为之赞叹的创新成果: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药DNA指纹鉴定研究,是中药分子鉴定早期开拓者之一;先后3次荣获科技部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优秀论文、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等奖项。发表中药分子鉴定学论文30余篇(其中10篇收入SCI),合作出版英文专著1部,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endprint
机会总是喜欢垂青有所准备的人。因为在生药本草研究领域出色的表现,1997年,曹晖被遴选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第二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我国著名中药炮制学家王孝涛教授。这为他深入研究中药采制、炮制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3年的继承学习期间,他先后跟师到广东、四川、山东、浙江、天津、北京等下厂见习和实践,帮助恩师进一步和提炼完成了其著名的“中药采制控质论”和“中药炮制减毒增效论”,并通过运用这二论对有毒中药半夏、天雄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提出了鲜药炮制即中药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设想,为改进两个道地药材半夏、天雄的饮片生产工艺提供了可靠依据。
为进一步运用分子技术开拓中药鉴定应用,1998年秋,他应邀参加中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再度赴日本国立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药效解析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开展中日同名异物生药川芎、山药、郁金、莪术等生药鉴定以及姜科姜黄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期间先后两次参加日本生药学会年会并发表研究成果,获得同行好评,被接纳为日本生药学会会员。2000年年底,受香港中文大学聘请,他又赴香港开展了蛇床子、广藿香、三七、人参、甘草、黄芪、党参、半夏、黄精、玉竹、藏药塞隆骨等重要中药的DNA分子鉴定的研究。对这些药材的相关的18S rRNA、ITS、marK、trnK、rbcL、5S rRNA间隔区基因条形码总计100余个序列登录于国际基因库GenBank中,供同行使用。
多年奔波游走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分子生物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之间,如果说中医院校的教育和谢宗万、王孝涛等老一辈中药学专家的指引让曹晖领会到了传统中医药的博大和精深:而在国外的见闻和学习则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神奇魅力。与很多“走出去”的学者一样,曹晖尝试着将两者精华相结合,因此成为领域很多技术的开创人,尝到了创新的“幸福果实”。
从18岁跨入中医药大学校园的门槛,到22岁初涉职场:从24岁重返校园攻读硕士学位,到之后往返于职场、校园和国内、国外之间,至35岁获得博士学位,近40岁从事完博士后研究工作。曹晖的求索之路是一条坚持不懈的螺旋上升之路,这也印证了他坚毅踏实的性格。他说:“这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我觉得每走一步都没有白费。它们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水滴石穿的积累,虽然可能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成果,但我坚信总有一天我能感受到。”事实上,他确实广受其慧。
一本书一生情,以史为鉴以周遭为鉴
名言有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严格来说,曹晖不是学历史的,但他又很像学历史的。这一切都源于他一直以来对《本草品汇精要》的研究,源于他对很多本草书籍的研究、撰写和整理。
曾经有人评价曹晖对《本草品汇精要》的钻研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浓缩了悲欢离合的史诗,甚至有人笑说都可以编写出一部电视剧了。而在曹晖看来,他为之倾献一生的古书本身更是一部反映民族起落的浓缩史。他说:“这部书从开始撰写编纂计划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书后遭到的又是不准问世的厄运,以至这一禁书的多种抄本历经沧桑,在近百年兵荒马乱之中或毁或存,最后完整的抄本全部流落国外,难以回归祖国。实为中华文化遗产遭受劫难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个巨大损失。”
研史的人更懂珍惜历史,曹晖的经历又证明了这一点。
据曹晖介绍,《本草品汇精要》是明朝中叶掀起“弘治中兴”的一代贤君——孝宗帝下诏,由司设监太监作总督,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领衔撰辑而成。当时编纂主持人为迎合皇上偏好医药和绘画的愿望心意,舍弃时已较成熟的雕板刊刻印刷技术,由14位抄书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而成,其文字绢秀赵体,药图丹青精描。算得上是我国本草史现存的最大的一部彩色药物图谱。也正因为该书的编纂动机,以及恰巧书成后仅两个月孝宗皇帝便因太医院误诊“驾崩”等一系列历史原因,加上当时彩色印刷条件的限制,使得这部药典深禁内宫未能颁行天下,故此书在历史上鲜为人知。
根据多方研究,曹晖曾大胆推测,李时珍在编写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的时候曾借鉴了《本草品汇精要》,因为《本草纲目》完成晚于它仅73年。这位曾经查阅经、史、子、集及野史、笔记达八百余部的伟大医药学家尽管没有提到过这部明代政府组织编纂的药典著作,可能就是因为它是禁书,而实际上李时珍很可能在嘉靖年间利用在皇宫任职之便接触到这部禁书。
那么,这样一本禁书,是如何在民间得以流传,原书“弘治正本”如何流落海外的呢?曹晖口述的《本草品汇精要》外传史正如上文所说,其实是一个反映中华文化起起落落的缩影。目前国内外所发现的传抄本不下20种,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清朝一位同样偏爱医药的贤君康熙帝,在他的推动下,明代药典得以重抄且校正后流传。只可惜这样一部古籍,历经四百余年的沧桑,横跨几个朝代,现今仅有4部抄本是完整的,而且全部流失于国外。国内所存只是少数几种残卷了。这使国内很难看到原书的全貌。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曹晖历时三十余年不辍,甚至千里迢迢远赴国外不断追索的“传奇”故事。
从师从谢宗万先生攻读硕士学位以来,曹晖就开始了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的文献学研究。在3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完成了对这本书的版本学、本草学、校勘整理等研究,发表有关论文15篇,其中1篇论文“《本草品汇精要》版本学研究”后被收入国家大型文献书籍《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卢继传主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4篇论文先后荣获中央国家机关、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药学会等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三等奖项。其硕士论文“《本草品汇精要》版本源流、内容特色及药物品种的考察”荣获1988年度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何时希奖学金”唯一的一等奖。
1992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期间,曹晖负责主持的“《本草品汇精要》校点注释研究”项目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科研基金资助,并通过罗马大学东方学白佐良教授(前意大利驻香港领使)介绍,以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本草品汇精要》清彩绘抄本为底本,历时3年完成研究工作,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绵之教授为组长的专家鉴定。endprint
除了意大利的手抄本之外,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部手抄彩绘本残卷(与上海图书馆存2册同为一部),伦敦图书馆珍藏的传抄本(后被日本大塚恭男教授收藏),巴黎法国图书馆和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珍藏的2部清代乾隆插图手稿,日本大阪武田制药公司私人藏书楼“杏雨书屋”珍藏的“弘治原本”、“康熙重绘本”残本(与北京国家图书馆存13册同为一部完秩)、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存明末崇祯插图手稿……谈起这些流传海外的手抄本,曹晖就像是自己一个个失落在外的孩子,他能将他们流落在外或受珍视或被冷的故事一一细数、娓娓道来:
例如伦敦图书馆所藏彩绘传抄本自1840年代因鸦片战争从中国流落到英国,伦敦图书馆由于不了解《本草品汇精要》的历史背景,将这部珍贵抄本作为《本草纲目》处理给伦敦一家旧书店后受到“冷落”,几经轮转百年后又从欧洲流入日本而倍受重视。
又例如弘治原本据说是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兼交通总长朱启钤在1920年代购买故宫流出的两麻袋文物中意外发现的,后转赠给好友——北京大瓷商郭葆昌,经郭氏家族保存30年之久后几经转手通过香港又流入日本……中国古籍外传的遭际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有感于曹晖对这本古籍校本的研究和珍爱,很多图书馆甚至私藏者都愿意拿出珍藏供其研究和翻拍。而《中国中医药报》在1992年6月5日头版以“成功的起步——记青年科研人员曹晖和他的《本草品汇精要》研究”为题并加编后按语发表了曹晖的科研事迹的长篇报道。1993年,由曹晖主持的“《本草品汇精要》校点注释研究”项目荣获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在他及团队的努力之下,2003年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失传已久的首部图文并貌的《本草品汇精要》。
从24岁与《本草品汇精要》结缘至今仍在追寻研究的路上,曹晖与这本古书的缘分还在持续,且会一直持续。
值得一提的是,专注《本草品汇精要》的研究工作之外,多年来,曹晖还主持参与了很多关于中国药学史和本草学的研究,包括为《中国药学年鉴》1990年卷和1993年卷撰写了“本草学研究”年度综述性文章。作为中国本草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大型专业图书的艰辛出版工作。同时还参加了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中华古文明大图集·颐寿》《中华五千年文明图集》《彩色插图中国科学技术史》等书的撰写和图片编撰工作。
以史为鉴,以周遭见闻为鉴。多年的沉淀让曹晖更懂得吸取人生精华从而推动自己或所属领域的向前行。或许是因为长年沉浸于对古籍历史的追踪溯源,他早已习惯了用这样视角和思维去对待周遭的很多事情。譬如作为中国药学会药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他会告诉你这一学会成立百年的历史:从清末民初时期在留日学药的留学生中诞生的“中华药学会”,到新中国成立前为台湾药学界所沿用,直至1972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国际药学联合会被收回改为“中国药学会”等。为梳理这些历史脉络,他甚至在日本留学期间到多家当年先辈留学的大学追寻这些成员的学籍和经历;他又很会将自己多年留学在外的感悟都带回到祖国,从而指引行业前行。譬如留学日本时因为有感于日本在“执业药剂师”的药学服务培训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领域的严格门槛,所以回国后也一直倡议推行相关工作。1996年6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质量司借调工作期间,曹晖负责筹备了我国首次全国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和全国中药企业GMP实施的手册编订工作,此后还组织编写了全国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考试辅导资料,在行业报刊如《健康报》《中药事业报》《中国医药报》和《中医药管理》杂志上发表了13篇有关考试政策和国外药师考试经验的文章,为推动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制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此外,他还作为主审与他人合作编写了我国第一本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药事管理学》(山东泰山出版社1997年版),这本书至今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经典必读教科书。
一路采撷,将吸收的人生精华转化为自身和行业的财富,曹晖,沉醉在历史的梳理和总结以及对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思想的学习中,得到了想要得到的成长。
实践创新制药,服务一方百姓
如果说,曹晖的前20多年是往来穿梭在传统智慧精华和现代先进技术之间来回追索的“追寻之路”,那他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做的10余年工作就是一条积累铺就的“实践之路”。事实上,他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
2001年9月,受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聘请,曹晖到广东珠海丽珠集团担任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面主持日常工作。也是在那一年,该中心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挂牌成为全国最早的四大中药工程中心之一。
对从事与转化医学相关的工作,曹晖还是有信心的。
早在攻读完硕士研究生之后,他丰富的工作与海外求学经历为他在相关领域里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他带领团队所研制的药材PCR快速检测试剂盒(三七花、人参花)及高效特异基因芯片(半夏、三七)为中药规范化的种植和高效快速简便的标准化检验提供了示范性研究案例。“中药半夏的DNA分析与分子鉴别”荣获中国药学会岛津杯第五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二等奖。
尤其在师承王孝涛教授期间,考虑中药传统制药技术一炮制领域需要在产地加工与饮片生产地之间进行干燥和湿润等多道复杂的工序和多次来回环节,使得很多有效成分丢失,因此他提出了在道地产区就地加工炮制一体化的“鲜药炮制”技术模式,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方式,并成功运用至鲜半夏、鲜附子(天雄)两味毒性中药的生产制作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为在这一领域积累的经验,曹晖为中国开创中药饮片生产管理规范的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也因此被认为是该领域的践行者和首创者之一。
加入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得益于之前的积累,曹晖的工作进行得游刃有余。他首先建立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平台,包括中药超声波提取技术和中药超微粉碎技术、抗病毒颗粒抗新发传染性疾病技术、道地药材基因评判技术等,通过中药注射剂、固体制剂产品升级中的核心技术、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上市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3R再评价等)在行业内全面推广与应用。例如他和团队先后在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丽珠制药总厂、韶关利民制药厂、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以及香港和记黄埔广州健保公司、深圳海王药业、厦门天子福药业、深圳益生堂、深圳润和药业、北京康派特科技公司等企业和广州军事体育学院、澳门大学等大学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在中药大品种参芪扶正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抗病毒颗粒的二次开发以及三花冻干粉针、复方五指柑胶囊等中药创新药研发;对外技术合作与新产品技术转移、成果转让、老产品质量标准提升和技术改造、中药工程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等方面,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20亿元。
基于珠海和港澳、泛珠三角的地缘关系,曹晖还带领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达成了友好合作的关系,共同组建了5个联合实验室,承担起多项课题,如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省市科技项目。先后在云南(昆明、玉溪)、四川(成都)、广东(广州、东莞、湛江、中山、韶关、珠海)、香港等泛珠三角地区大健康领域成立9个分中心和2个研究所,为“推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和区域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为贡献突出,曹晖先后获得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周年先进个人、广东省优秀工程中心主任、珠海市高层次人才、珠海经济年度人物科技创新提名奖、珠海市药学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致力于中医药科技产业化的同时,曹晖还不忘培养、哺育下一代的重任。除在建立的多个分中心、联合实验室、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培养学生外,先后为香港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学生提供见习基地,指导实习生毕业论文。而他自己先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康美药业等单位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编纂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180多篇。
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外,曹晖还积极承担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包括先后参加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民主党派等生物医药战略发展规划工作:参加粤港澳合作、科技规划等软课题:同时还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山大学、三峡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中国药典会委员等职务。虽然每天为此奔波劳碌,但他依然甘之如饴。在他看来,多年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将药香带入千家万户,惠及普通老百姓。为这一心愿,他会一直走下去。endprint
科学中国人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