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刘 春
以“变”应“变”让合作社“柳暗花明”
■ 文 / 刘 春
“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系列报道三十九
实践表明,以“变”应“变”,让合作社的农机跨区作业之路“柳暗花明”。
凉凉的秋雨歇下了脚步,暖暖的阳光露出了笑脸,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农村到处呈现出人勤秋色美的景象。在靖州雳麟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里,几台刚刚从田里“劳作”归来的大型农机,散发出阵阵泥土的芳香,这些农机都是近几年来合作社新添置的。这些农机,让合作社的跨区作业梦想一步步实现,让合作社流转的3000亩土地,生产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加上跨区作业,如今,合作社的年农机作业面积已经达到了十几万亩,成员的收入也比过去提高了许多。理事长杨圣权表示,合作社将继续发挥农机优势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机械化生产中来。
雳麟合作社目前拥有成员113户,注册资金519万元,占地面积2880平方米;拥有一个公司,一个托管所,两个跨区作业服务队,四个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两个烟叶生产基地示范片;具备农机销售、田间作业、规模种植服务、保养维修、配件供应、信息咨询、农机托管、田间作业培训等服务功能。自成立以来,对推进靖州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迄今为止,合作社成立已7年之久,各项工作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成立到现在,合作社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发展历程。
2009年初,为架起联结农机户与市场的桥梁,解决农机利用率低、经营效益差、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杨圣权带头成立了靖州雳麟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
成立后,合作社实行统一耕作,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以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加大了农机服务队的跨区作业力度。早在合作社成立前,杨圣权就牵头成立了半喂入收割机服务队和旋耕机服务队,进行跨区作业。
合作社为成员提供机械化服务
对于跨区作业,农机手们信心十足,从当时的市场情况来看,大型的专业机械效率高,但一般人买不起,农机作业市场潜力巨大。于是,合作社的半喂入收割机服务队和旋耕机服务队加紧了跨区作业的步伐,在春耕、双抢季节,先后到湖南长沙、益阳、岳阳、湘潭,贵州,广东,海南,然后到广西等地进行水稻收割和机耕服务。
随着跨区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的半喂入收割机队伍不断壮大。在靖州县农机局的指导下,2012年4月合作社参加了“三夏”收割服务,到四川成都,陕西,湖北等外省市县进行收割,跨区作业达10省38个市县,所到之处,跨区作业服务队优先为当地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免费收割水稻,树立了农机跨区作业队良好的形象。当年,每台收割机收割达2万余亩,收入10余万元。
然而,在合作社的跨区作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的同时,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各地农机保有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跨区作业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僧多粥少”的呼声越来越响,将近20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农机跨区作业“拐点”乍现。
面对新形势,合作社积极寻找新的突破点破解困局,着力探索和完善农机跨区作业的效益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跨区作业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并实行挂牌上岗,通过严格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实践表明,以“变”应“变”,让合作社的农机跨区作业之路“柳暗花明”。杨圣权说,别看揽活的机械多,只要农机作业服务准备足、速度快、组织好、服务跟得上,农户会主动找上门等着用你的农机具。
连年的跨区作业使合作社的农机手积累了丰富的跨区作业经验,加上良好的管理,目前合作社的跨区作业市场逐渐稳定;跨区作业服务队每年都会到四川、陕西、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等地开展机耕机收作业。
为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合作社在进行机械化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方法,逐步推广了水稻育秧、机插机收、油菜免耕直播、化肥深施、机械深耕、秸秆粉碎还田和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此外,还积极帮助农户出主意、想办法、筹资金,在农机购买、办理入户、考证、年检、保险、作业证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
合作社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成为当前农村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合作社来说,面临的最迫切的一个问题是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机手严重缺乏。
为改变这一状况,合作社从源头抓起,从培训入手,努力提高农机手的技术水平,针对农机作业各个环节的不同技术要求,对机手进行统一技术培训和田间作业培训。作为理事长,杨圣权更是用自己的机械作为教具,手把手地教,用自己熟练的技术到田间地头维修机械示范指导成为他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几年来,合作社共计培训半喂入收割机手50名,全喂入收割机手80名,大型拖拉机手150名,起垄机手60名,插秧机手120名,机械育秧员300多名。对于成员的培训,合作社从不收取费用,受到当地农户好评,增加了合作社的吸引力。
劳动力外出打工,迫使合作社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在提高农机手和成员的整体素质上,但这也给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农村很多土地出现了无人耕种现象,这客观上使土地具备了流转的条件。
于是,2014年,合作社在太阳坪乡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进行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种植;随后,合作社又流转了1000亩土地。对于流转来的土地,合作社通过新技术、新农机等进行全程机械化种植,获得了远高于过去的经济效益。2015年,机械化种植的经济效益明显地显现出来,合作社的120余个农机手,平均年收入达到了5万多元,最高的有12万多元。
“要想靠种田赚钱,一是上规模,二是靠机械。”对于种植好粮食,杨圣权有着自己的体会。他表示,当个职业农民,只要走对路,致富不是问题。
栏目编辑:刘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