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识行
做颗永葆初心的小石子
程识行
我是一个“90后”的传媒小将、“处女座”的广播新兵,就像一枚小石子,还有不少棱角、甚至经受不起外力太大的打击。
这枚不起眼的小石子,来自于梁子湖的牛山湖大堤。
今年7月13日上午,我所在的武汉新闻综合广播得到消息,由于湖北省第二大湖泊梁子湖超历史水位,居高不下,威胁着沿岸18万人口安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梁子湖与牛山湖之间的隔堤,将有可能爆破分洪。
当天中午1点,我和同事们赶到了现场。这时候大堤上的水泥路面已经被掀开,4米多宽的黄土堤上,布满石子。
下午3点,湖北省委宣布,梁子湖的牛山湖将永久性退垸还湖。也就是说18个小时后,这枚小石子,就将结束它37年的历史使命,永远地沉入湖底。
这枚石子,陪伴了我和同事冷霜在大堤上顶着烈日进行采访报道的那些日子,患病的她当时已经连轴转了快一个月,脸上、脖子上、手臂上全是被晒出的红疹;这枚石子,也陪伴了我和频率副总监赵阳,躺在大堤上度过的那个不眠之夜。
那个晚上,大堤上布满了石子,天空中布满了星星。架起探照灯,战士们挑灯夜战,挖药室,填炸药,我也要往台里发回录音,准备第二天一早的连线。在我感觉最困顿、最疲倦的时候,一只沾满泥土的手,递给我了一瓶藿香正气水。那是一位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战士。
作为一名“90后”,我们在“汉堡加可乐”的环境中长大,那天,我才发现,藿香正气水是那么甘甜。
后来,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说,我这条大白腿是经历了“泥萝卜、红萝卜、刨皮萝卜”的三部曲,才有了这鲜活的报道——
新闻录音片段:(现场倒计时:五、四、三、二、一!爆破声,压混)上午七点整,伴随着短促密集的爆炸声,分隔梁子湖和牛山湖37年之久的长堤上,腾起330注几十米高的烟尘。(出录音:成功)(水声,压混)
今年的防汛报道工作,我就像这枚小石子,虽不起眼,但在努力找寻着自己的位置。我也时常在反思,每当灾难性事件发生的时候,作为一名记者,除了记录,还能做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2013年,雅安地震,我还是一名新闻专业的大二学生。
当听到地震消息时,我的同学、曾去雅安社会实践的队员们再次集结,不过这次他们没有赶往雅安,而是把网上收集到的200多条寻人信息逐一核实,转发给在雅安的朋友,有针对性的寻找。
当时,我作为校园记者,采访了我的同学,将他们的故事发表在学校网站上,再之后发生的事情令我惊讶。因为,当时有无数志愿者涌向震区,挤占了救援物资,占用了救援通道,而这条校园新闻,却在无意中挖掘出了灾难救援的新模式,“新媒体救援”成为关键词。
社会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央视评论员白岩松评价他们的行为:“救灾不必到现场,不添乱也是帮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他们评为了“最美新闻人”。
时间来到2015年,也就是去年,“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监利段翻沉,我是一名电台见习记者。
我在新闻编辑室里接收前方老师们传回的录音素材,看到他们躺在满是石子的大堤上过夜,我对灾难救援报道,有了更深的理解。
今年防汛抗洪,我成为一名在一线的报道者。7月1号刚刚完成入党宣誓,第二天就直接冲到了风雨里。
那是防汛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长江、汉水水位突破警戒线,在两江交汇口龙王庙采访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有一阵歌声飘来,循声过去,是在龙王庙公园的凉亭里,有几位老人弹着电子琴,正在唱着《万水千山总是情》——
新闻录音片段:就在记者准备结束采访时,与长江一条马路之隔的龙王庙公园响起了歌声。76岁的卢凤英老人与附近市民和往常一样出现在这里。
说到这里的时候,老人家指了指一旁的收音机,里面是我们的防汛特别节目,他们告诉我,一把年纪了不能去帮忙,但听着电台里的报道,知道了有这么多大型设备、这么多人在严阵以待,他们很放心,就想给防汛的人们唱唱歌、提提神。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成语,就叫做“安居乐业”。
其实,在龙王庙、在永固堤、在武金堤、在梁子湖,在这些我用脚步丈量的防汛救灾的一线,随处可以看见这样的石子。它们的力量很小,被水一冲就会散了架,但是您知道那欧洲所谓的抗洪神器吗?如果把这些小石子装进沙袋形成合力,它们就能比“抗洪神器”更有力量。
我也愿做这样一枚小石子,其实刚刚故事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也都是一枚枚石子。是他们,筑起了最为坚实的防汛大堤。
我相信,让化石变得不朽,让经典成为永恒,让这座饱经风雨的城市,在第一时间听到希望的声音,这是广播的力量,更是新闻的力量。
今年的防汛抗洪、里约奥运,都告诉我们,世界需要听到“90后”的声音。而我,就算是枚小石子,也要使出洪荒之力,为新闻而“声”。
这里,是一枚小石子的起点,这里就是初心。
(作者系武汉广播电视台记者)
责任编辑 温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