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琴
(浙江省回浦中学 浙江 台州 317000)(收稿日期:2016-06-18)
浅谈新高考下的物理回归生活生活走进物理的趋势
陈燕琴
(浙江省回浦中学 浙江 台州 317000)(收稿日期:2016-06-18)
随着近几年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物理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物理,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这是教育理念不断进步的表现,也是人们对物理本真认识的飞跃.尝试从物理角度分析了近几年来高考命题思路生活化的转变状况,并从学生实际出发讨论了为什么要让物理回归生活及如何让物理回归生活的话题.
高考 物理 生活 回归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许多个年头,高考的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作为教育指挥棒的高考想要传递哪些信息呢?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积极的转变呢?本文尝试从物理角度出发,解读高考,还原物理教育真谛.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试题的命题形式较以往有了较大的突破.在指导思想上,试题的命制更加注重物理学科的有用、有趣;试题的呈现更趋向于以生产、生活或科学研究为大背景.集中体现了对考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等综合物理能力的考查.为此,笔者整理了2012—2016年高考浙江理综卷中的物理部分,其中以生活实践素材为背景的题目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6年高考浙江理综物理部分
统计显示,近年来以生活实践为背景的高考题一直占据着非常高的分数比例,物理生活化已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育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物理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回归生活已是物理教育发展的必然之势.
让物理回归生活,实现物理生活化是目前高考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那么让物理回归生活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2.1 还原物理课程趣味性的需要
许多同学认为,高中物理相对初中而言更难、更枯燥,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高中物理无论是在广度、深度还是难度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首先,研究对象从直观变为抽象,虽然知识内容更为严谨但难以理解;其次,研究问题从单一到复杂,虽然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但不易掌握;第三,教材内容的呈现从通俗易懂到抽象概括,虽然更具科研化但对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更高[2].
如何有效化解学生的学习障碍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呢?巧用生活实例或物理实验,能有效地将枯燥、抽象、难懂的物理理论转化为有趣、形象、易懂的物理现象,实现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成功转变,使物理规律以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呈现.然而课堂的容纳量毕竟有限,“生活”才是最大的实验室和物理课堂.高考重视让物理回归生活,旨在指引学生走出课本融入生活.让物理回归生活,有助于学生在利用生活简化物理,利用物理解释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成就感及独立学习的能力.让物理生活化,与其说是为了传授物理知识,还不如说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高考让物理回归生活的良苦用心.
2.2 提升学生综合物理能力的需要
高中期间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多是在理想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如理想电表、质点、轻杆等.学生习惯了理想模型,却在涉及生活实际问题时,屡屡受挫.例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即利用电表测出待测元件的电流和电压,再结合电阻的定义计算出元件的电阻值.高中的伏安法测电阻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增加考虑非理想电表对实验误差的影响,因此在设计电路时就需要根据实际考虑仪器的选择问题、量程问题、电流表的内外接问题、滑动变阻器分压式与限流式问题等等,因此电路设计类问题就变得棘手了.又如2012年高考浙江理综卷第25题,以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为知识原理,以在自行车上设计“闪烁”装置为实践背景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统计发现考生的得分率并不高.事实说明,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是非常薄弱的,他们的主要困难在于:
(1)提取信息能力较弱,难于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无法进一步建立物理模型而化陌生为熟悉.
(2)平时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思考较少,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生活化的转变及学生的学习现状都在提醒着要让物理回归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模式只会让更多的科学爱好者渐行渐远.反思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得物理知识,更是为了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获得理解能力、情境想象与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的培养[3].随着岁月的流逝,学生也许会忘记所学的物理知识,但他们的物理能力却可以伴随一生并受益无穷.正如劳厄所说:教育无非是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之后所剩下的东西.让物理回归生活,有助于学生在“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物理的价值,从而实现综合物理能力的培养.
2.3 实现物理价值的需要
诚如学者而言,知识的价值在于能够使用它并使之成为进步的力量;对社会而言,知识的价值在于能够将之运用到生产实践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物理是一门源自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学科,让物理回归生活是实现物理学科价值乃至其社会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谈起发明创造,许多人认为那是天才、智者的专利,离自己相距甚远、遥不可及.央视有一档非常出名的节目叫“我爱发明”,里面的发明人有些是高中文化的农民,也有些是作坊的小老板,但草根的力量在物理和生活的催化下迸发出惊人的智慧火花.许多发明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其实非常基础,一旦将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就可以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且正以它惊人的速度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如何发挥物理的最大功效,就需要人们在了解它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利用它.物理生活化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有趣、有用的一面,更能赋予物理强大的生命力,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劲的驱动力.让物理回归生活是实现物理知识价值的重要途径.
美国教育家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4]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性非常强的物理学更是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作为引路人的教师在物理生活化的道路上又该做出哪些积极的努力呢?
3.1 善用物理情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为实现物理生活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熟悉的生活情景辅助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将抽象、枯燥、难懂的物理理论转化为形象、有趣、易懂的生活现象,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并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研究自行车前后轮所受静摩擦力方向时,学生普遍感觉非常难,甚至纠结推自行车和骑自行车两种情况下所受静摩擦力为什么不一样.这种现象的结症在于教师习惯采用假设法理论分析静摩擦力方向,该方法虽然能判断出静摩擦力方向,但过于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物理基础及较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普遍存在较高的难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当然有,方案如下.
摩擦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弹力,因此如图1所示,可将所研究的轮子往上提,使之脱离地面,以创造无摩擦的理想效果,在观察车子以推或骑的过程中前后轮运动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前后轮摩擦力的方向.
图1 研究自行车前后轮摩擦力的方向
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是否更有趣、更轻松呢?
3.2 善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
既然物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既可运用生活实例辅助理论学习,也可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实现进一步促进理论学习.留意观察,可以发现身边处处有物理,例如,飞机被雷电击中,乘客为什么可以平安无事?为什么汽油要放在金属桶里?B超是如何实现其医疗功能的?等等.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教师应善于留意并掌握身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物理现象和事例,并将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讨论和解释,有助于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补充需求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而言“用”物理要远比“练”物理有趣得多.
3.3 积极进行生活体验善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需要实验的补充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这里所说的“实验”不应仅仅局限于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实验内容,身边许多常见的器具都可以转变为辅助学习的实验器材.例如,一张普通的白纸可以做什么呢?
用途一:探究物体下落时是轻的物体下落快还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如图2所示;
图2 用白纸研究物体自由下落
用途二:将纸片裁成圆形,研究以相同速率不同方向运动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类问题,如图3所示;
图3 用白纸研究带电粒子在磁场运动
用途三:将纸片放在一重物下,拉动纸片,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关规律,如图4所示.
图4 用白纸研究静摩擦与滑动摩擦
善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设计出简单的小实验,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自制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物理探究能力,实现综合物理能力的培养.
让物理回归生活,重视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高考命题理念的革新,也是人们对物理学认识上的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也是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回归和重视过程教育的一个体现,它象征着中国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完善.高考的不断革新,引领人们对物理本真的思考,也提醒人们如何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学习.物理是生活的,也只有让物理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才能实现它真正的学习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只有融入生活的物理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物理.高考的革新仍在继续,物理与生活的融合仍需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1 蔡海建.浅谈初中物理课堂问题设计.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4(32):51~52
2 周厚三.高一物理教学中两极分化问题研究.课外阅读:中下,2012(7):233
3 付兴锋,范鸿飞,陈清梅,等.运用原始物理问题培养中学生物理能力的研究.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6):2~4
4 胡如宽.浅谈物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中学教学参考,2010(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