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本刊记者 王 丹 通讯员 闫 草
贫困村变身“桃花源”
文/图_本刊记者 王 丹 通讯员 闫 草
编者按:在助推脱贫工作中,省电力公司系统扶贫工作人员带着思路、带着资金、带着感情、带着决心走进扶贫村、深入扶贫户,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工作,真扶贫、扶真贫,给贫困群众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其间许多故事让人十分感动。
10月的南阳,阴雨绵绵。南召县皇后乡娘娘庙村的玉兰树多半已开始落叶,被雨淋湿的叶子上生出星星点点的露珠,仿佛在说着“桃花源”原本的模样。记者穿过整齐的村社,嗅到微凉的风中竟藏着慕斯蛋糕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娘娘庙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398户、1630口人,耕地930亩,是皇后乡五个贫困村之一,共有贫困户208户、828人;五保户12户、12人;低保户69户、85人。该村以苗木花卉为主导产业,现种植面积800亩,是省电力公司的定点扶贫村。
小雨刚停,在村口的标志性建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记者见到了身材中等、说话大声、办事利落的驻村第一书记——省公司配电网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鹰。“以前村口是个臭水沟,旁边村委会就7间小破屋。”回忆起扶贫前村子的模样,张鹰说道。
“张书记来了之后,筹集45万资金给俺村建广场、修村部、搭戏台,捐赠办公用品,村里现在大变样了。”跟着张鹰从党群服务中心走出来的高庄组村民王玉告诉记者。
党群服务中心对面便是填平臭水沟后建设的村民文化广场。据村民高星介绍,每年张鹰都会邀请河南电力医院专家为村民义诊,每到那时村里老老少少都会排着长队等待询诊,小广场热闹得很。
“去年8月28日,张书记上任第二天,就带着我们几个村委挨家挨户考察,白天问情况,晚上写材料,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考虑得都很周到。看着张书记尽心尽力,我们也一改往日软弱涣散的状态。现在村里所有改造工程都按照大家商讨出的扶贫工作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谈到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目标,娘娘庙村委会副主任张付申信心满满。
“省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基地建设、苗木销售、配网改造等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我只是公司和扶贫村之间的纽带,把公司的扶贫措施落实到位。”张鹰坦诚地对记者说道。
“电网改造就是好!”道士沟组村民袁学明激动地拉着张鹰的手说,“以前俺家离变压器远,夏天连个水都烧不开,现在变压器就在俺家门口,别说烧水了,仨空调都能开!”
这时,娘娘庙村电工陈广全陪同省公司节能公司人员从道士山上下来,听到袁学明的话,陈广全感慨万千:“原先村里只有4台变压器,一下雨就停电,抢修活儿多得白天黑夜都干不完。现在新增了4台200千伏安的变压器,我的工作量减少了60%,今年可算过了个轻松的夏天。”
截至目前,省公司各单位已帮助娘娘庙村村民通过销售苗木获得收益320万元。公司又捐助45万元资金用于该村村貌建设,协调改善了村里的互联网硬件设备和办公用品,建立了小学电教室,省电机工程学会还与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困难学子。与此同时,公司还为村里新增了4台变压器,进行了智能电表改造,并对每户村民的入户线、漏电保护器进行更换,确保了村民用电安全。
“以后这光伏弄好了,咱更受益呢!”省公司节能公司科研人员蔡开穗笑着补充道:“等我们考察好了合适地方,就在荒山坡上建设光伏发电站,既能提高供电可靠性,还能为村民创收。”
天色渐暗,道路两旁路灯渐渐亮了起来,记者注意到每盏灯都采用的是节能环保设计,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为这个绿色山村平添了不少韵味。在张鹰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又向村口文化广场走去。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记者顺着音乐声望去,广场上几十名妇女正兴高采烈地跳着广场舞,村里男女老少围了一圈,场面十分热闹。
“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种几棵树也卖不出去,儿子都不愿回来,现在村里啥都有,老人有病能医,孩子有学能上,吃饱穿暖有事干,真幸福啊!”正在看广场舞的村民郭宝玲抱着孙子,动情表白。
村里新建的苗木交易中心与广场相连,数百棵带着花盆型大土球的大规格玉兰、辛夷苗木整齐地摆放在广场上,两台起重机正在往3辆挂着外地牌照的大型货车上吊装玉兰树木。去年以来,结合娘娘庙村玉兰花种植情况,省公司充分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和政策等优势,进行了5轮精准识别,建立了“一户一策”扶贫制度。
为解决群众苗木销售难、效益低的问题,省公司筹措资金40万元,对现有村内两家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升级,在南坡根向北公路边开挖荒山荒坡2000平方米,高标准建设花卉苗木交易市场,捐赠价值22万元吊车一台,搭建“互联网+”平台,创新营销模式,拓展苗木销售渠道。
南召县皇后乡云和花卉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科然说:“在全国苗木产业普遍出现销量下滑、价格缩水的形势下,我们培育的玉兰苗木依然销售火爆,有苗不愁卖。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的外地客商纷纷前来采购玉兰、辛夷苗木,最好的时候一天下来能销售8车苗木,约600棵,销售收入30多万元。”
为拓宽产业链,张鹰还组织村民开展标准化种植推广、规范化技术培训、示范化苗木繁育,完善路网林网基础设施,种植辛夷6万亩、400万株,培育红、黄、白、紫玉兰系列苗木花卉2.2万亩,年保存量800万株,形成了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山地森林化的格局。
目前,苗农开展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年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全乡1000多户群众依靠种植花卉苗木翻身脱贫致富。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省公司的扶贫事迹。“央视访谈栏目的播出,相当于给村里的苗木在全国做了一次广告,我们苗木现在的销路更好了!”张鹰兴奋地说道。
“修了路,赚了钱,邻里和睦,家家幸福,贫困村成了‘桃花源’!”说起现在的生活,村里第一个种植玉兰树的村民陶春明满足地笑了。
张鹰(右)到苗木基地了解生产销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