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斌
人体也疯狂
□艾小斌
要说起咱们人体各个器官的分工职责,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舌头是用来尝味道的……这些基本常识就连3岁孩童都知道。可是如果小编说,牙齿是可以用来听声音的,舌头是可以用来看东西的,血管断了可以直接用胶水粘上,你会不会觉得这是在讲神话故事呢?
其实呀,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听上去好像天方夜谭的“神话”,都是可以真正实现的!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患有先天性耳聋,或者由于后天因素导致耳聋的患者超过百万人。你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这些听力有障碍的人们能够用自己的牙齿听到声音,那是多棒的事情啊!
我们都知道,德国杰出的音乐家贝多芬从26岁时,听力就开始慢慢减退,直到56岁时完全丧失听觉。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在耳聋的状态下,创作出那些经典钢琴曲的呢?原来,贝多芬自创了一种方法,将一根拐杖的一端抵住钢琴发音的地方,另一端用牙齿咬住,如此,牙齿端就能感知到声音的振动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被伟大的音乐家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创作精神所感动。但是也许你要问:为什么失聪的耳朵会因为这种方法而听到声音呢?这里面就涉及到了声音传递方面的知识。
贝多芬
声音的传递途径一共有两种:一是通过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再传递给听小骨和听觉神经;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颅骨的振动直接传递给听小骨,这种传声方式被称为“骨导声”,也就是贝多芬使用的那种方法。
根据这个原理,美国的科学家发明了一款名为“SoundBite”的牙齿听声装置。它的名字直译过来就是“咬出来的声音”。顾名思义,患者只要在自己耳朵里置入一个微型麦克风,再在牙齿周围环绕上一套小型探测装置就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了。
你可别小看了这套简易装置,它能够探测到从微型麦克风中传来的声音,并把这些声音转化为振动。牙齿接收到这些振动,将振动传递给与牙齿相连的颌骨,再由颌骨把振动传输到耳内的听小骨,最后通过听小骨传导进内耳神经。不要害怕这些振动,它们十分微小,微小到我们感觉不到,并不会让我们的牙齿颤动到发酸。振动产生之后,牙齿就派上用场了。通过这种方法,患者不但可以“听”到周围的声音,还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可以方便他们更好地开口学说话。
值得一提的是,失聪患者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先天或者意外导致听力障碍的年轻患者,他们通常会很在意自己的外表,不希望周围的人看到自己装着任何助听装置,他们觉得这样会让自己看上去与正常人格格不入。关于这点,小编可以拍着胸脯保证,完全不用担心!因为SoundBite的体积不到三颗牙的大小,况且,它是被安装在口腔内部侧边的牙齿上。所以,即便使用者张嘴说话,也绝不会被外人看到。
好吧,这听上去比“用牙齿‘听’声音”更不靠谱。打住,停止想象一个人像狗一样伸着长长的舌头,到处靠近物体去“看”的情景!接下来要介绍的这项技术绝对没有那么匪夷所思的画面,只是它所需的设备和器材复杂一些罢了。
BrainPort是美国科学家发明的一种新型电子装置,可以帮助盲人和视力低下者重见光明。这个装置是由一副酷似太阳镜的设备、一个手机大小的控制器和一个棒棒糖形状的电极组成。
一根细细的电线把“太阳镜”与“棒棒糖”连接起来,通过微型摄像机拍摄图像,然后再将图像信息转换为舌头可以感觉到的电脉冲。
因为“棒棒糖”里面有一个由600个电极组成的正方形格子,所以可以根据图像表面上的光量发出不同强度的脉冲。白色像素具有强脉冲,而黑色像素则意味着没有任何信号。这种脉冲信号像香槟气泡一样有点刺痛感,所以舌头表面密布的神经会迅速收到这些电子信号。此外,控制装置还具有缩放功能,让使用者去控制光的设置和电脉冲强度。因此,盲人朋友们只需要把那根“棒棒糖”含在嘴里,就可以感知到“显示”在舌头表面的周围环境,还可以辨别像皮球一样的物体,区别字母表中的各种字母。不过,使用者必须学会上下左右活动头部,以便更好地感觉图像、物体和周围环境。
美国视力保健和研究组织“灯塔国际”的科学家已经让一些盲人志愿者试用这种“电子棒棒糖”设备,只需经过一天的训练,那些盲人试用者就可以“看见”身边物体的形状,别人的动作,甚至能“看见”路边的标记了!一些盲人试用者甚至只需训练15分钟,就能“看见”和分辨物体形状了。一位失明多年的盲人通过“电子棒棒糖”设备看到第一个字母后,
我早就被塞得饱饱的了,对外公说:“吃太多了。”外公还是很热情:“妹油管系滴辣!”大家先是犹豫了一下,然后异口同声地纠正:“没有关系的啦!”激动得哭了起来。
浙江平湖市当湖中心小学陈洁菲
怎么样,听上去很不赖,对吧?只是,在使用时要注意一点,使用这套装置“看”东西的时间不宜过长,不然舌头也许会发麻哦!
看到这个标题,小编仿佛已经听到有人在说:用胶水粘血管?别开玩笑了,你以为这是在缝破旧的布娃娃么?!
呃,请先冷静下来,听我往下说。在一些心脑血管手术中,医生们经常需要用针线手动修补破损的血管。但是,不管多么细小的针线,给血管造成的损伤都会增加栓塞的风险,而且,手动缝合也不适用于那些特别细小的血管。
然而,美国研究人员发明的“生物胶水”,不仅能把细小血管粘接起来,还可以避免缝合术带来的一些副作用。这种“胶水”是用有机聚合物“泊洛沙姆407”和生物黏合剂“多抹棒”制成的。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在低温下是液体,受热后会立刻变成固体,而且这个过程是可逆的。
在血管缝合手术中,研究人员将这种“生物胶水”加热到高于体温,使它迅速变成固体,便可以撑开破损的血管。等到温度下降之后,这种胶水又会变回液体,不再阻塞血管,并且完成修补作业。这种新方法比传统的血管缝合术更加高效,并且能够接合仅有0.2毫米粗的血管呢!
说了这么多,无非一句话:人类的身体就像是一台精密严谨的机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小心对待每一个零件,让它们各司其职,才能确保身体的正常运转。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人类身体里的每一个零件都会拥有它们的“第二职业”。到时候,人体也会由此变得意想不到的“疯狂”!
老爸唱歌的功底还真不赖,一张开嘴,一个个动听的音符就蹦了出来。他唱得太投入了,那陶醉的表情,那夸张的动作,把我和妈妈逗得前俯后仰。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鉴湖小学潘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