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谢纯刚 汤大银
护一片湿地保一方生态
◇撰文/谢纯刚 汤大银
金华市湿地面积为48.28万亩,占浙江省湿地总面积的2.88%,在全省排名第九。在金华辖区内,湿地面积最大的是兰溪,为16.98万亩,占比达到35.2%;面积最小的是磐安,为1.41万亩,占比2.9%。金华市湿地类型有四类,分别是人工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其中人工湿地面积最大,为31.1万亩,占比64.42%;其次是河流湿地,面积为17.04万亩,占比35.31%;沼泽湿地面积为735亩,占比0.15%;湖泊湿地面积为581.85亩,占比0.12%。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享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金华市林业局采取多项措施对当地湿地进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湿地功能,在提高湿地利用价值的同时,进一步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
开发湿地公园,美化乡村环境。武义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共筹资600多万元,在履坦镇坛头村开展以湿地公园和古村落乡愁文化为主线的精品村建设,修复建设了占地面积600多亩的白鹭溪湿地,不仅美化了村庄,而且丰富了生物多样性,让白鹭溪湿地成为鹭鸟栖息的天堂。此外,与房地产开发建设相结合,在武义江边修复建设了桐琴湿地公园,大大改善了房产周边环境。
利用湿地功能,有效提升水质。在大型污水处理厂尾水出口处、重要饮用水源入水口附近建设大型人工湿地,充分利用湿地过滤、沉降、吸附等净化功能,有效提升水质。目前婺城、义乌、永康和浦江等地在用或在建的大型湿地有15个。例如永康杨溪水库生态湿地,一期建设面积240亩已完工,二期项目600亩,总投资3000余万元,已完工湿地初期对于水体总磷的去除率达到44.7%,总氮的去除率达到56.9%,COD去除率达到39.0%。义乌市佛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面积78.3亩,投资建设2300余万元,日处理污水尾水4万吨,现已投入使用。数据显示,经湿地处理后的污水尾水氨氮和总磷指标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
建设人工湿地,提高利用价值。东阳市创新思路,在东阳江畔规划建设了集污水处理和景观游憩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人工湿地公园,项目占地246亩,总投资1.2亿元,日处理污水6万吨。该人工湿地采用“生态氧化池+生态砾石床+复合人工湿地”工艺,整体建设讲究空间立体,污水尾水处理工艺全部埋于地下,而休闲观光位于地上,不仅充分利用空间,而且也有效削减了污水的气味,让污水处理和景观游憩两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举多得。
迎合当地特色,种植湿地植物。对于规模较小,地址较偏,且不便于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农村,通过截污纳管收集生活污水尾水的处理,全市60%以上村庄都是通过建设小型湿地来处理,而且浦江、武义等地还结合地方特色,在湿地内种植有经济价值的湿地植物,不仅达到净化效果,而且还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浦江租用农田种植宣莲建设湿地,每亩成本需要1140元(其中租金300元,宣莲植株840元),而产出的莲蓬或莲子收益每亩约有7000元,政府只要在第一年进行投资,接下去湿地的运行就有了经济保障,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加强湿地修复,发展生态旅游。在充分尊重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一些稀有的或者独特的湿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更好促进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东阳市东白山和磐安县七仙湖,都是浙江省典型且稀有的高山湿地,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种丰富,其中生活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白鹳、白颈长尾雉等野生动物。当地政府不仅将湿地列入政府湿地重点保护名录,而且成功升级成为省级湿地公园,既加强了监管,又获得省级生态补偿资金的支持。目前,两地每年游客超过20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1000多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要求严格保护湿地。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湿地侵占非常严重,面临着湿地管理法律不完善、湿地资源逐渐萎缩、湿地水质污染严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湿地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坚决遏制住湿地减少、退化势头,为“两美”金华建设奠定生态基础。
严执法,政策法规落实到位。目前国家尚未制定《湿地保护法》,造成法律缺失。虽然国家林业局2013年出台了部门规章,发布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明确了林业部门职责,规定了湿地内禁止从事的行为,但是规章并没有处罚条款,不具有威慑力。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湿地保护条例》,不仅列出了处罚条款,而且非常细化,但是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理,有关部门的职责却有待进一步明确。要加强执法和保护力度,对于部分职能有交叉、有疑问或模糊的,不仅要在绿化与湿地保护委员会框架内有效进行协调解决,而且要及时提出建议对法规政策进行修改完善。目前湿地保护管理涉及十多个部门,但办公室设在林业局,既无编制,又无专业管理人员。建议有条件的地方逐步配备健全湿地保护专职机构并明确职责,把湿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如磐安于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成立第一家湿地保护管理专职机构——磐安县湿地保护管理站,极大促进了湿地保护工作。
抓规划,湿地红线坚决守牢。近年来,开发建设用地需求猛增,加上湿地的监管不如耕地和林地严格,为了占补平衡,扩大耕地等面积,出现了填塘造地、筑堤围河等现象,导致湿地变成旱地甚至建设用地。兰溪市近10年内库塘数量由先前的1万多口缩减到8000余口,东阳市5年内湿地面积减少了约2400亩,类似现象在金华市普遍存在。为了防止湿地进一步萎缩或遭受破坏,应科学划定湿地保护红线并严格落实。目前,全市正在开展的县(市、区)湿地保护规划,不仅要设计好保护蓝图,而且要充分做好和水利、环保、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规划衔接,要将湿地保护红线落实到其他部门的规划中去,让各个部门都认识到这条生态保护的高压线,共同遵守并贯彻执行。
求长效,科研资金多方争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源也随之大量增加,一些群众湿地保护意识淡薄,部分政府领导对于湿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少数人仍停留在湿地就是沼泽地的原始状态。政府要加强对湿地保护利用工作的领导,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成立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出台扶持政策,不仅要积极向上争取补助资金,而且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对湿地生态修复科学技术方面的经费投入,努力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并扩大湿地面积。与此同时,要加强水生植被在净化水质方面的研究,对去污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进行栽培和筛选。例如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已经开展了相关水生植物的研究,全市可以依托农科院建立湿地保护利用研究中心,加强技术交流、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各项工作,为湿地保护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保障。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争创省级或者国家级湿地公园,加强核心区的原生态保护,适度开发缓冲区,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