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精品 筑之“范”
作为G20杭州峰会的主场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自然也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这座坐落于钱江世纪城核心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在G20峰会期间已然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
时间轴拉回到4年前,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工程图纸基本敲定,一组惊人的数据摆在建设单位中建八局项目团队面前:单体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三;土方开挖总量约250万立方米,可以填平钱塘江近400米;总用钢量达15万吨,相当于3.5个北京“鸟巢”,囊括了钢结构建筑的所有技术形态;混凝土60万立方米,可以填平240个标准游泳池……留给中建八局团队将这些数据变为现实的时间,只有3年。
“体量大,不仅意味着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还需要在管理思路、施工方法层面作出相应改变。”早在开工之初,项目经理张晓勇就预料到这一超级工程带来的难题。2012年6月,项目团队进场施工,深12米、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地下土方开挖,验证了张晓勇的判断。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工程基坑周边环境复杂,有下穿隧道、规划地铁站以及大量地下管线。土方开挖阶段,项目团队不仅要确保工期进度,还要控制基坑周边变形,并满足未来城市地铁建设用地需求。
“两横三纵”的施工道路体系,由北向南的流水施工方法,创新发明智能可调挤压式锚索承载头——成为项目团队在土方开挖阶段的制胜法宝。“我们通过合理规划平面布置和科学排定施工顺序,极大地减少了机械投入量,避免了物料的二次倒运,使总工期提前了一个月。”项目执行经理毛登文介绍,“同时,将可回收预应力锚索与传统压顶梁技术结合,对基坑周边加固,并实现锚索100%回收,降低了对地下空间的污染。”
地下土方开挖仅仅是一系列难题的开始,紧随而来的地下结构施工、钢结构主体施工等使项目面临一道又一道难关。根据设计,工程两层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板厚度为8米,承台与底板相连,厚达24米,地下室预计使用混凝土达38万立方米。“这么大面积和体量的混凝土浇筑,若采用常规方法,必然会因内外温差变化,出现结构裂缝,对工程质量造成致命的影响。”时任项目地下室生产主管的宋文化说。
经过反复试验论证,项目团队创新发明“跳仓法”施工技术,将待浇筑场地分为数十个仓,相邻仓混凝土需要间隔7天后才能浇筑相连,结合混凝土材料比控制和洒水降温、覆盖保温膜等措施,有效避免了超大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
在地下结构顺利完成后,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又是另一个难题:如何在一年内完成6.2万个重达14万吨的地上钢构件的安装——而这相当于3.5个北京“鸟巢”的钢构件安装任务。
为此,项目团队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对工程钢结构体系建模,形成三维模型,在电脑上进行虚拟拼装;同时,对每个构件进行定位编号,工厂按照编号生产加工,再运送到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采用10台轨道式可移动塔吊进行吊运安装,并在钢构件上安装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到手机和电脑,用于监测钢结构体系稳定情况。通过这些方法,项目团队完成了从18米到72米管桁架的安装,用最重达每平方米2.8吨的钢构件“织”成长300多米的飘逸彩带,以及重达1 197吨的飘带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