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院 匠心雕琢

2016-02-07 08:09
科学之友 2016年19期
关键词:砖雕石雕王家

百年大院 匠心雕琢

王家大院因其恢弘大气的布局、浓郁的晋派文化备受游客们的喜爱。而融于整个建筑群的砖雕、木雕、石雕,更好比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王家大院的每一个角落,匠心独具,精巧绝伦,举世瞩目。2016年9月1日,本刊记者来到具有600余年辉煌历史的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王家大院,一睹王家大院这座三雕艺术宝库的绚丽风采。

王家大院,可以说是一座建筑雕刻艺术的博物馆,精明的能工巧匠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透雕等手法,创作了大量古朴浑厚又不失精美的三雕艺术,使王家大院建筑在雄伟大气之余又增添了几许秀美。

华夏民居第一宅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 12千米处的静升镇,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仅2千米,交通十分便利,有“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的紫禁城”之美誉。

据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庞大。在庞大雄伟的建筑群当中,优美的三雕艺术品,绝不仅仅是点缀,它赋予了王家大院灵魂,散发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神韵。

静升王家源出太原,先祖以佃耕为主,兼营豆腐小业。明代起开始经商,到清康熙初年已成为巨商富户,乾隆年间王家人口已达千余,位列高官者不乏其人。在仕宦儒商的辉煌顶点,王氏家族不惜工本建造自己豪华的生活家园,谱写出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鸿篇巨制。

据悉,王家大院是耗费了半个世纪(1762—1811年)修建而成的豪华住宅,共有院落123幢,房屋1 118间。其建筑特点是:规模庞大,气势宏伟;依山就势,层楼迭院;院自有别,功能齐全;雕刻精湛,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美观,南北情调兼融,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被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特别是融于整个建筑群的砖雕、木雕、石雕,匠心独具,典雅细腻,美观精巧,内涵丰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三雕”艺术宝库。

三雕艺术贯穿大院

来到王家大院门口,随处都可见到很多形态各异、寓意深刻的石雕艺术代表——“门墩”。

“门墩、柱头等因为在门口,所以它把主人的心愿企盼都雕刻进去了,门墩上包含着很多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任清文说。精湛的石刻艺术将主人能想象出来的最为美好的东西都雕刻进去了。王家大院的每个门墩都堪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从一个门墩就能够了解主人的情趣和志趣。

“古时有人认为门墩可以起到辟邪的功能,所以在门墩上面,可以看见雕刻着很多辟邪的或与宗教有关的图案。”

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以石雕最为丰富,这里的每块墙基石上都雕刻着形式不同的历史典故。“吴牛喘月”“行佣供母”等一个个颇有教益的故事,处处反映了王家对后代教育的重视。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艺术也颇具特色。屋脊上的砖雕望兽均为“开口兽”,和寻常商贾人家屋顶上的“闭口兽”不同。其木雕大都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多种手法,把题材各异的图案展现于挂落、窗棂、帘架、隔扇、垂花门、梁枋等部件之上,且样样雕造自如,寓意深刻。

由于王家大院所在的静升镇自古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王家又是清代官商结合的地方富绅,因此王家大院的砖、木、石雕刻大多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加工,并恰当选用绘画、雕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灵活搭配,达到建筑性格与美感的协调统一,代表了清代晋商大院建筑雕刻的最高水平。

精妙手艺 “修旧如旧”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王家大院的建筑三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古建雕刻装饰的保护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是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胜任,2003年,经过多方考察筛选,最终将介休籍匠人任清文留聘王家大院专门从事建筑木雕的维修保护工作。根据工作需要,任清文又利用业余时间跟随师傅任保国学习了砖雕和石雕技术。

任清文自小跟随当地木匠梁有福学习木工雕刻,梁有福的技艺传承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经过代代相传,至任清文已是第十代传人。“我现在主要负责木雕、石雕、砖雕的修复这块,尤其是木雕。”任清文说。遇到损坏比较严重的木雕时,他都会慢慢卸下来,对照原样画出设计图案,并选用质量较高的椴木在其上面进行雕刻。

“雕刻的时候要仔细,由浅入深,一层层地慢慢刻。不能着急。”雕刻完成后,用砂纸慢慢打磨。棱角处尤其要认真,因为一不留神容易把雕刻出来的棱角给打磨掉。

任清文介绍,制作木雕时要做到“修旧如旧”。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一步。其中有两种“土办法”,一种是把油毡纸点燃,用烟熏木雕。另一种就是把水泥、沙子、煤泥、黄土等用水加以混合搅拌,再把合成的“墨汁”刷到木雕上。“这里面有个诀窍,要想达到和原样一样的色泽度,现刷好的色泽度必须比原样的要更深些。”任清文说。因为现刷好的水分较多,当木雕风干后,色泽度会降低。“最后一步就是上桐油。这样可以保护木雕不开裂、不变形,延长木雕的寿命。”

任清文通过30多年的学习、摸索和实践,时至今日,其雕刻技艺已十分精道,经他加工做旧的翼拱、帘架、雀替等曾多次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仿旧程度几可乱真,他制作的仿古屏风不仅具有展板的实用功能,且雕刻精美、工艺到位,他临摹王家大院的院心石、墙基石、匾额等雕刻制成的拓版,所印拓片曾多次作为珍贵礼品赠送重要宾客,获得各方极高赞誉。景区许多艺术价值很高但破损严重的古代砖、石雕艺术作品,经他精心修补后,重新成为游人欣赏、赞叹的内容。

孤独坚守 存续艰难

王家大院的建筑三雕同其他独立的雕刻一样,从传统观念到具体方法,都有自己的特征,不论木雕、砖雕还是石雕,表现在建筑上,都成为建筑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大门、屋脊到梁柱、窗牖,或多或少都要有一点雕刻,常常能以此区分其欣赏性和实用性,比如门墩石和门框,柱础石和立柱,既是为了固定与承重,但也是一种装饰,就连小小的瓦当,也是为了防水,这种装饰与实用功能的结合,靠历史经验的积累,逐渐达到了技艺的娴熟和体系的完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所附属的三雕艺术品已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因此,大力加强日常维修保护工作和培养接班人才刻不容缓。王家大院建筑木雕的保护已向上级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对于可以人工处理的,采取表面清理、补缺、罩漆等措施进行保护;石雕大多暴露在室外,风吹、日晒、雨淋较为严重,对于已经断裂的需用特殊材料进行黏合,残缺不全的尽量选取与原材料一样的老料补齐,出现开裂倾向的用铁片将其裹紧加以预防;砖雕作为土与火的结合体,其耐受力远远不及石雕,天长日久就会出现风化、变形、开裂等现象,为此主要采取的是修补残缺的保护办法。

三雕艺术是具有较高审美情趣的传统手工技艺,因而其受众也必定为小众,尤其当今受现代建筑模式的影响,传统三雕技艺基本绝迹于民居建筑。由于不甘于寂寞,缺乏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加之三雕的工作环境较差,经常与石沫、砖泥、木屑作伴,当前愿意学习、继承这一古老技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三雕艺术正处于失传的危险境地。任清文先后收徒数十人,出师者仅两人,且收入微薄,步履维艰,难以为继。

虽然存续艰难,但仍然有许多三雕艺术爱好者、学生慕名而来,观摩、研习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王家大院作为晋商建筑文化的重要古民居遗存,也一直受到省、市、县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任清文说。自2003年起,王家大院累计投入资金20余万元,用以保护和支持任清文的艺术创作。2015年,三雕艺术馆开始筹划,目前正在建设完善当中,不日即将对公众开放。这无疑对三雕艺术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现在年纪大了,可能也干不了几年了。”因为至今仍未找到合适的传承人,他的精湛技艺即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年近50的任清文眼里满满都是担忧。这也是很多非遗技艺传承人苦于后继无人的担忧。由衷地希望更多人走进王家大院,潜心热爱并学习三雕艺术,让这门古老而精湛的技艺永远焕发出耀世的光芒。

猜你喜欢
砖雕石雕王家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王家新的诗
王家湾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也无风雨也无晴
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