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董 茜 图|东方IC
“骨头”变“肉”的辩证法
Dialectics of Bones Turning into Flesh
◇ 文|本刊记者 董 茜 图|东方IC
当下,农村电商正“时髦”,到处如火如荼。
然而,在投资业界看来,这却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啃好了有肉,啃不好啥都得不到。
重庆自然未置身事外,也在啃这块“难啃的骨头”,成功的光环与走麦城的悲壮并存。看得见的是,重庆并未止步,在利用互联网连接农村、带动农村产业转型向外的背景下,这个西部惟一的直辖市,希望把这块“骨头”,变成实实在在的“肥肉”。
云阳水口镇的农民张德惠,盛夏时正好在主城。连续两天,她提着麻袋,在女儿所住小区的侧门叫卖。麻袋里的几只土鸡,从袋上开的小洞钻出头来。
“我这个是散养的农村土鸡。”张德惠一再强调自家的土鸡有多好。活鸡带到主城来卖,势必要暂时寄养在家里,女儿嫌鸡养在家里臭气熏天。但张德惠笃定,在城里的小区门口叫卖,远比卖给鸡贩子来得实惠,“一斤起码二三十块嘛。”
城里的李阿姨为张德惠的笃定“捧场”,出手豪爽,一下就买了3只。李阿姨的想法很简单:并不是随时都能买到这样好的土鸡。
这两个女人的“买卖”,是最传统的线下交易。这一买一卖的达成,需要购买者或售卖方自己消解客观上存在的物理空间——相隔数百公里的城市与农村交通距离。
这是农村土货进城最传统的“套路”。张德惠其实很清楚,这样的销售方式,也仅能偶尔为之,路费加上各种开销,卖几只鸡也剩不了多少。
而且,这也不是主流,真正的主流正走向网销网购。在重庆市社科院的《重庆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主城区对于农村土货的需求远不止此。从重庆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的产地看,有41%的重庆消费者选择购买本土的农产品,选择外地和进口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分别为23%和7.9%。
市社科院参与研究的专家给出这样的结论:重庆土货对本土的消费者而言是有吸引力的,市场就在这里,关键看如何挖掘。
从重庆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的产地看,有41%的重庆消费者选择购买本土的农产品,选择外地和进口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分别为23%和7.9%。
综合市商委、市农委重点监测和网络爬虫数据显示,目前在重庆较为活跃的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及网店已经超过100个,注册地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占43%,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约占21%。香满园、鲜立达、亿农加云商城等一系列电商平台,将后端对准农户。
在渝北印盒,春季可以看李花漫山遍野,夏季玉峰山上可以采摘甜美的葡萄。这些农村产品延伸出来的新产业,被一个叫“亿农加”的电商平台,化零碎为神奇。
平台背后,由重庆益农佳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整合上百户农户和600多家农村合作社,编织成一张供销大网。亿农加电商平台依托这张大网,线上为农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面网络营销推广。比如春季的赏花游,通过平台向网友推荐自驾路线和游乐活动。线下经营农家乐的张春兰,作为一个“零散户”,成功成为整个网络的一部分,“看花的时候,我们这里中午都要翻台好几次。李子成熟了,通过网上宣传来摘李子的游客,也让我们农家乐的生意更加火爆。”
亿农加只是农村综合类电商平台的缩影。农村电商的发展,放大了市场信息,也倒逼农业进入转型通道。在农村电商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我市农村交通和信息不畅、农产品销售成本高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化零为整看到了被化解的希望,数量众多的农业小生产集中成为产出稳定、数量均衡的农产品供应端,产业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过去的那张脸。
“果子烂地里、卖不出去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课题组组长、重庆社科院副院长、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胜说,农产品电商的发展转化为确定并且固定的供应渠道,缓解农产品难以卖出的现象。
大部分时候,“一帆风顺”只是一种美好愿望与主观诉求,农村电商的发展也如此。
在前不久的一场融资对接会上,一家主营生鲜农产品的电商平台,站在路演的讲台上渴望被投资者提问。台下鸦雀无声,电商平台的经营者知道,资金的大门不会轻易向他敞开。
“我已经自投资金在主城开了两个实体店,网上接单,线下送货。但是……”这位经营者短暂沉默,吐出两个字“太难”。在他看来,物流运输就是过不了的一道坎。从产地收运,到中转储存,再到冷链运输,送货上门。销量越大,投入的物流成本也越多,“如果没有资金投入,可能两个实体店都要关。”
于物流而言,难度最大的还是两个“一公里”: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一位在农村电商滚打多年的经营者说,物流概念上的这两个“一公里”,其实是可以合并的,即同一个物流,同时解决“进城”和“下乡”的两个“一公里”。
正是因为物流的原因,市社科院在调研农村电商发展时发现,电商平台销售的品类非常少,绝大多数都是牛肉干、火锅底料、豆腐干等非生鲜农产品。
“这些问题并没有被忽略。” 王胜说,去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出台。其中特别提出,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和物流配送体系,搭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入市的双向流通网络。
在电商平台的物流建设中,不少区县做了有益的尝试。云阳县采用PPP模式,建设了8000平方米的快递物流分拨中心,来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黔江区目前引入快递企业19家,其中邮政、申通、圆通、韵达已在全区24个镇乡设置代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