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韩文豪+王颍超+张博+侯国欣
【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针对符合介入治疗适应征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分析诊断结果及介入治疗情况。结果 56例患者中,60支血管发生病变,其中包括大脑中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各7支;血管闭塞5支,椎基底动脉8支,33支颈总动脉病变,47例符合介入治疗适应征,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行造影检查,可见47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检查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即恢复。结论 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DSA造影进行检查诊断,可明确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情况,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DSA诊断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3.0.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以老年人群为高发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1]。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是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机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支持下分析累及人体神经系统血管病变情况,并采取溶栓、扩张、成形等一系列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痛苦感及致残率,缓解其家庭负担[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7.5岁;56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具有心脏病史者12例。所有患者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诊断标准相符;患者已通过CT检查、彩超、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确认脑部血管闭塞、狭窄及血流情况;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心等疾病者;排除脑栓塞、脑外伤、脑部肿瘤、冠心病、脑部寄生虫病等疾病;排除碘或造影剂过敏者及对造影器材或金属过敏者[3]。
1.2 方法
采用DSA造影对患者进行诊断,操作过程中先进行股动脉穿刺,置入5F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后再用猪尾巴造影管做主动脉弓造影;造影剂剂量为20 ml/s,总剂量不超过40 mL;5帧每秒查看各大动脉开口情况;更换5F单弯造影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如血管发生严重扭曲,则采用5F猎人头造影导管进行造影。
针对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具体如下:患者术前3天开始,每天给予75 mg氯吡格雷及100 mg阿司匹林;介入治疗时患者给予局部麻配,导引导管置于患者颈总动脉远端分叉以下位置,或锁骨下动脉位置;应用3000~5000 U肝素;将0.014型微导丝送至患者狭窄病变位置,直至颈内动脉颅外垂直部分,释入出保护伞,将球囊测导丝送至狭窄段。扩张球囊直至命名压状态后再迅速抽瘪球囊,直接退出即可。分析患者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的位置等,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球支架,并送至狭窄部位,保证支架可全面覆盖动脉狭窄处。释放支架时动作要保持缓慢,撤移推送器后再通过动脉正侧位置造影对支架放置情况进行复查,确定动脉形态可满足相关要求。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感,观察其意识形态、肢体状况等;合理控制血压;有效固定动脉鞘,术后5天左右拔出。术后继续给予3~5天的抗凝治疗,除了使用低分子肝素外,还要应用氯吡格雷75 mg,治疗时间2~3个月左右;嘱患者每天持续服用100~300 mg拜阿司匹林,持续1年左右。
2 结 果
56例患者中,共有60支血管发生病变,其中包括大脑中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各7支;血管闭塞5支,椎基底动脉8支,33支颈总动脉病变。见表1。
56例患者中47例符合介入治疗适应征,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行造影检查,可见47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其中12例残余狭窄程度在20%~40%,余者35例均在20%以下。
56例患者行DSA造影检查时发生3例穿刺反应,介入治疗时发生2例血压下降,均经对症处理后即恢复。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发病后脑血流量会显著下降,损伤其神经功能,脑动脉闭塞,脑组织在短时间内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能会发生不可逆性大脑细胞死亡。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多采用药物、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等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但是药物治疗及外科治疗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药物治疗不仅治疗周期长,而且如果已形成斑块则药物治疗无法达到良好效果,导致患者病死率较高;外科手术则存在适应症少、手术创伤大的不足,故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一门先进技术,相比药物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其创伤小、效果显著,故在临床上逐渐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首选方法[5]。本研究中,56例患者中47例接受了介入治疗手术,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经造影检查,介入手术后所有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均有显著改善。目前认为残余狭窄程度低于50%即可,无需达到解剖学结构标准要求,通常情况下,脑血管管腔稍有增加,血流速度就会大幅增加,从而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本研究中47例患者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经过介入治疗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亚红,徐格林,许 亮,等.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 [J].护理研究,2016,21(1A):63-64.
[2] 丁 宇,陈贞芳,迟路湘,等.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25(24):2211-2215.
[3] 朱利芳,缪建平.18例颈内动脉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病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5,42(9):758.
[4] 曲 虹,周丽娟,梁国标.21例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J].中华护理杂志,2016,44(5):453-455.
[5] 王 萍,王淑元.颅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96例的观察[J].护理研究,2016,24(1):67.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