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浦顿
过去所相信的都会坍塌
文-浦顿
真正成功的大学生活,
就是学会怀疑。
所有过去所相信的都会坍塌,
而重建自我的道路注定会非常漫长。
这个暑假,大学新生的命运受到比以往更大的关注。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发现“准大学生”特别容易受骗。仅媒体公开报道,山东就有多位准大学生被骗去学费,其中徐玉玉的死更是引发全国人民对电信诈骗的声讨。相比之下,广东一位女孩被骗后自杀,虽然更为决绝,受关注的程度反而不及了。
如何防止被骗,警方和媒体都总结出了不少“经验”。在成都的地铁中,我看到“六个一律”被反复播放。比如,171开头的电话一律不接;听到中奖两个字一律挂掉电话;自称公检法的电话一律挂断……我不怀疑,这些“一律”,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话,电信诈骗的成功率会大为降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六个“一律”,危害性并不比诈骗电话低。
人们为什么会被骗?最直接的原因是“容易相信”。不管是传统诈骗还是电信诈骗,能够大量成功,都说明我们这个民族还是一个容易相信的民族。人们特别相信“公检法”,相信银行,因为这些都是“国家的”,而国家则必然是可信的。政府看到电信诈骗案高发,应该首先感到欣慰:这说明广大人民还是很信任我们啊。但是紧接着,政府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如何不辜负这种信任呢?最起码要把破坏这种信任的电信诈骗给整治了吧。
这种“相信”,和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数据表明,准大学生被骗的概率是不是一定高于大学毕业生,清华大学教授也被骗,说明高等教育的防骗效果也很可疑。但是,我还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高三毕业,正准备踏上大学校门的学生,是更容易被骗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两个世界交接的路口,从年龄上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18岁。父母已经准备放手,而他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他们像温室中的花朵,如今要搬到外面来承受风雨,或者像被人养大的野兽,虽然凶猛,但刚放归山林,内心终归忐忑。
更重要的是,他们刚刚结束一个漫长的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核心就是“相信”。相信课本,相信老师,相信世界有一个标准答案。在教人相信这一点上,世界各国的教育大同小异。义务教育阶段,本来就是要教给孩子规范,要通过考试来强化这种规范。尤其在中国,高考的竞争过于激烈,让高中阶段变成了一种“单向度”的生活。一切都围绕着考试进行,绝大多数高中都剥夺了学生使用手机的权利,这一点甚至也得到了家长的普遍支持。
这种单向度的生活,最终在孩子们的大脑中锻造出某种空白地带,这个地带被“相信”填满,他们不会怀疑,因而也就不具备什么判断力。高考后的这个暑假,学生们也脱离了学校,而家长们松了一口气,这些孩子们不知不觉间半个身位已经探入成年人的世界。非常不幸的是,成年人的世界是以“将信将疑”为特征的。
前面提到的“六个一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仍然诉诸于“相信”,而且是绝对相信。公检法打电话,有可能真的是询问,而一个171开头的电话,也很有可能是一位久未联系的朋友,或者是你刚刚约的滴滴司机。“六个一律”假设有一个更正确的权威存在(媒体或警方),而有经验的骗子很有可能会利用这一点。这种要求相信某一个机构、某一种说法的思维方式,正是骗子得逞的土壤。
真正成功的大学生活,就是学会怀疑。所有过去所相信的都会坍塌,而重建自我的道路注定会非常漫长。
责任编辑: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