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哲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论话剧演员台词的内部技术运用
张 哲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人的思维活动是在不间断进行的,所说的话仅仅是思维活动的一部分。而在剧本中,角色的台词也仅仅是角色思维活动的一小部分,所以就要求演员依据编剧所提供的脚本台词去寻找角色的思维活动。
台词;内心视象;内心独白
人的思维活动有两种体现形式,一种是罗辑思维;另一种是形象思维。演员在为寻找角色内心独白以及内心视象做案头工作的时候,根据角色的台词进行推理分析,并且塑造与想象出角色的内心独白与内心视象,这样会使演员整理出角色清晰的思想、情感发展的线索,帮助其进一步塑造这个角色。
所谓内心视象的范围其实很广,演员从身边各种事物的外貌特征,到最精细的内涵,观察身边每一位不同身份人物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从而想象其正在进行以及将要发展的行动及其过程,不论静止的还是运动着的,只要可以在视觉中留有印记的事物,包括声音、光线、颜色、空间等,在舞台上可以充分想象。演员不仅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而且必须清楚地、真实地感觉到那些事物,并对之产生一定的思考及反馈。演员一但没有用自己的心理感觉系统去感受这一切,那么视象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视象,被作为创作艺术形象思维的关键,与日产生活中的形象思维是有一定区别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形象思维,是可以不受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而演员的内心视象却要受剧本的规定情境以及舞台规律的约束。比如,在生活中,一个人要完成对某一事物的想象,他可以花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在此过程中他还可以进行反复的想象;而在舞台上,则需要在规定的短时间内甚至瞬间就完成对这一事物的想象。生活中感情的激化,我们可能有几天、几个月的孕育过程;舞台上则可能要求演员一两分钟就要把感情积累到一定高度。因此,说台词时,演员一定要建立那种能够迅速激发内心情感的视象,如果激发不了情感,那内心视象对演员就没有任何创作价值了。
在生活中,当你听到某人讲述他在街上看到的一起车祸时,你就会凭着自己的直觉,迅速地产生例如“太可怕了”的内心语言以及所靠语言想象出的画面。这其实是根据讲述人所说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等构成的,就像所说的看图说话,现在是听话构图,同一个道理。并且在其过程中你的想象在你的脑子里就会出现由车祸的惨景组成的一幅幅画面,并且是伴随着当时你所想象的气氛以及音响,可能还有一定的情绪在其中。这就是活生生的以内心视象为依据所产生的,并会在潜意识里产生诸如:“以后行车要注意安全,千万要小心。”等带有结论性的内心语言。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内心独白简单地理解为以角色独白形式所写出来的剧本文学上的脚本文字,只要拿到舞台上去念出来就可以了。它应当是演员在舞台上塑造角色时,在与对手交流的过程中,按照所塑造的角色行为逻辑去行动,去真正感受并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会将演员及所塑造的角色形象有机联系并交织在一起,这样所产生的内心独白才会积极地推动舞台行动的发展。
在艺术创过程中,演员在塑造角色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最初进行塑造角色时,创作状态很好,用视象表达自己的内心,体现行动时很有感情,看到的事物影象很清楚,很生动,但是,一想到要保持它,却怎么也保持不住,随着创作的熟练,那些事物的表象渐渐僵化,越来越不生动,越来越不能激发感情,以至是感情最后接近于消失,这就是演员不懂得事项必须永远保持“新鲜”这个特性。他要维持现状,就必然每天如此重复着前一次出现的一切,重复多次,就会把感性的东西变为抽象的东西,走向理性。就视象作为艺术思维而言,它的根本特点就在于从具体延伸发展成为更具体,把所谓感性的思想通过丰富的加工后再回到能体现出事物本质的感性,并不单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这里所讲的视象将是要始终都需要感性的伴随,就等于在创作过程中抛弃了感性的活动,其结果必然是重复一次,影象就黯淡一次,生动性就减一分,重复多次,即使原来是生动的视象也会颜色褪尽,变为一张苍白无力的静止图画,不再具有任何生气。
在演员平时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时候,寻找角色内部动作其实是为了将角色的全部心理活动以及情感变化,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只有当一个演员真正地感受到了自己所塑造的角色情感时,台下的观众才会看到真实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舞台形象。
[1]孙惠柱.表导演者(表导演卷)[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2]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郑雪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J824
A
1007-0125(2016)11-0054-01
张哲(1991-),男,吉林长春人,云南艺术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