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真实案件被搬上大银幕。
去年丁晟导演的《解救吾先生》、曹保平导演的《烈日灼心》、陈可辛的《亲爱的》,都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佳作。
在国外,真实案件也是电影剧本来源的富矿,比如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便是改编自《波士顿环球报》的新闻报道。
电视荧屏上的大制作,也概莫能外,譬如最近红得发紫的根据美国“世纪大审判”辛普森杀妻案改编的连续剧《美国犯罪故事》,以及根据一系列暴力刑事案件改编的韩国犯罪悬疑连续剧《信号》。
这些引发全民轰动的新闻事件,之所以受到影视行业从业者的强烈关注,是因为不管编剧或导演的功力如何,故事本身的来龙去脉以及戏剧性,就已经提供了一部好作品的框架,只要编导基本靠谱,就足以捣鼓出一部好的或者说有深度的作品。
并且,由于事件本身引起的高关注度,等于已经普及了一轮影片信息,能够为影片宣发上带来便利。
其实在好莱坞或者韩国,新闻业和影视行业的联动机制非常成熟,真实事件早已经成为好莱坞故事的三大来源之一,根据真实事件或人物改编的影视剧,往往是各大奖项的热门竞争者。
那么,新闻事件会成为中国导演、编剧们的又一个创作富矿吗?
新闻事件改编的尺度在哪?
新闻事件改编成影视剧真的很简单吗?
还有哪些好的作品,值得我们津津乐道?
“事件改编”是不是一桩好生意?
白银案,指的是从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间,甘肃省白银市有9名女性惨遭入室杀害的案件,部分受害人曾遭受性侵害。
28年的悬案,横亘在一代人心中的阴影。
2016年8月26日,办案民警在白银市工业学校一小卖部内将犯罪嫌疑人抓获。白银案的告破,解开了无数人心中的结,同时意味着这起在天涯社区被“盖楼”近6万层、点击率460万的“悬疑剧”有了大结局,自然是影视改编的超级IP。据某媒体人透露,以白银案为蓝本的电影,瞬间有五六起在立项。最终,白银案的翻拍权落在了导演陆川手里。
网友们为陆川导演操碎了心:要展示案发过程,过于血腥的画面不能呈现于银幕,展现凶手残忍的同时如何把握“度”?拍电影,有没有考虑被害人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会不会加剧他们的痛苦?国内哪个男明星能够出演变态杀手?
不论最终电影效果如何,起码从口碑和关注度上来说,由白银案改编的电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真实案件被搬上银幕,去年丁晟导演的《解救吾先生》、曹保平导演的《烈日灼心》、陈可辛的《亲爱的》都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佳作。在国外,真实案件也是电影剧本来源的富矿,比如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便是改编自《波士顿环球报》的新闻报道。
那么,新闻事件会成为中国导演、编剧们的又一个创作富矿吗?新闻事件改编的尺度在哪?新闻事件改编成电影这门生意又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真实案件成银幕新宠
在今年的版权交易市场中,真实案件故事成了影视公司争夺的热门IP。
30年前,一群中外勇士怀揣梦想,历尽艰险,付出了多条生命的代价,做出了很多人现在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长江漂流。根据1986年漂流长江的系列故事所写的特稿《1986,生死漂流》,今年8月19日在《睿士》杂志刊发后获得大量的关注和转发,作者之一的陈楚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现在有近10家影视和出版公司联系我,来讨论图书出版和影视改编。”最终《1986,生死漂流》公布以200万出售了50%的影视改编权。
而在此之前,关于这次长江漂流的另一个文本——美国出版的纪实文学《Riding the Dragons Back-The Great Race to Run the Wild Yangtze》的电影改编权,早在今年年初就被影视公司瑞格娱乐买下,电影目前正在前期剧本创作阶段,将于2017年开拍。
同样遭到哄抢的是发生在太平洋上的合谋杀人案:2010年12月,“鲁荣渔2682号”渔船载33名船员出海,前往秘鲁、智利海域钓鱿,其间渔船失去踪迹。出海8个月后,被中国渔政船拖带回港时,船上只剩11名船员。历时近两年的侦办和审理,11名生存船员被判杀害22名同伴。
关于该事件的《时尚先生》杂志的特稿《太平洋大逃杀》的影视改编权,以120万出售给了乐视影业,而另一篇关于该事件的报道——前南方周末记者郭国松的《太平洋大劫杀》,也已经被中南影业收入麾下。
这类引发全民轰动的新闻事件之所以受到影视行业从业者的强烈关注,是因为不管编剧或导演的功力如何,故事本身的来龙去脉以及戏剧性,就已经提供了一部好电影的框架,只要编导基本靠谱,就足以组织出一部好的或者说有深度的作品。并且,事件本身引起的高关注度等于已经普及了一轮影片信息,能够为影片宣发上带来大量的便利。
其实在好莱坞或者韩国,新闻业和影视行业的联动机制已经非常成熟,真实事件成为好莱坞故事的三大来源之一,而根据真实事件或人物改编的电影往往是各大电影奖项的热门竞争者,如韩国的《杀人回忆》,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钢琴家》、《为奴十二年》等等,但在电影业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新闻业或者说民间故事与影视行业的对接刚刚开始,但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所以很多人或许都能想到,最近这些年里,发生在我们周围那些震撼人心的事件,几乎是一个影视故事的富矿:各种离奇杀人案、投毒案、碎尸案、性奴案等等,都是现成的剧本,足以拍出许多部优秀之作。
“新闻事件改编”的前景猜想
虽然新闻事件改编成影视剧本有各种优点,但是新闻事件和通俗的大IP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一个好的大IP一定是有着极强的黏性,能够不断形成吸粉效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西游记》就是一个可以源源不断用来开采和吸粉的超级IP。而除了表面故事吸引人之外,更深层次的人设、价值观、世界观等才是决定IP有多大延续性和生命力的关键。
此外,在移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时代,当一个热点案件或事件频频在社交媒体上霸屏,往往意味着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影视作品改编,尤其是想打造出一个精品的剧本,需要漫长的周期,届时能否凭借作品本身的故事性吸引观众,而不是靠所谓的热度或者噱头炒作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在改编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当事人的授权问题、受害者的心理问题、审查的尺度问题等等,都将构成改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另外,新事物的诞生也往往伴随着问题。如今已有公司专门研究起这类事件改编的版权生意。打法是先大量下手囤积相关热点事件的稿件,炒作后再倒手抬价出售。
这种情形令人想起了当初各家公司疯抢并炒作文学IP的盛况。大干快上的所谓“大IP们”纷纷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登上舞台。结果如何呢?大IP+小鲜肉成为票房和收视率的灵丹妙药,然而这类作品往往又成为了“烂片”、“圈钱”的代名词,粗制滥造为观众所诟病。
如今稍微有点名气的一二线文学类IP几乎已经被挖掘消耗殆尽,而新的内容创作和所谓IP孵化又远远跟不上变现国钱的速度,好故事难觅之下,“新闻事件改编”站上风口毫不令人意外。只是按照以往经验,在整个行业和各路资本一窝蜂涌入之下,往往结果就是乱象丛生,劣币驱逐良币,最后一个好好的IP就被玩坏了。
改编新闻事件如何把握尺度?
几乎就在白银案将改编成电影的消息引爆舆论的同时,另外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湄公河行动》拿下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战果,成为国庆电影市场中不折不扣的黑马。《湄公河行动》改编自2011年“湄公河大案”,荷枪实弹地展示了中国警察如何联合其他三国跨境追捕“金三角”毒枭糯康的过程。从《湄公河行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改编电影的门道。
对于真实案件改编电影项目来说,首先得到公安部的支持是首要之义。五年前,湄公河惨案发生后,很多影视公司都想拿到拍摄权,最后博纳竞标成功。博纳影业总裁于冬曾在接受采访时详解了博纳是如何拿到竞标权的:时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湄公河“10·5案”专案组组长的刘跃进对博纳的方案比较首肯。之后,刘跃进更是成为了电影《湄公河行动》的总顾问,拍摄也获得了公安部的大力支持——公安部北门、副部长办公室、乃至天安门,都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拍摄对象。影片中多个突破以往审查底线的“第一次”,也与公安部的意见密切相关。
编剧汪海林也表示,在他与审查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公安部、军方的专业部门会要求创作者胆子大一些,不要有条条框框,公安部希望作品呈现出警察不是单纯依靠力量和勇敢,而是希望看到高科技的东西。如果得到了公安部的认可和加持,其实在通过审查时更容易”。
如何处理外交的部分,是对创作者的更大的挑战。在之前的电影中,编剧往往需要使用虚构地名。而《湄公河行动》的创作者成功地解决了“外交问题”,因为在影片中真实地提到了湄公河以及具体的国家名称,而且在影片中,多处都在暗示泰国军方也是湄公河惨案的幕后黑手之一,这是电影中相当有突破的细节。“电影里很巧妙地把民族主义的东西尽量避免了,在民族情绪上创作者做了很大的克制,才使得影片通过,虽然这种控制对票房、对观众的情绪是有影响的。”汪海林这样解释了《湄公河行动》的技巧。
另外,发生在境外的事件审查要比境内宽松。《湄公河行动》大胆表现了金三角地区的毒娃娃兵,不仅有娃娃兵吸毒的情节,还有娃娃兵玩俄罗斯赌盘并且因输了游戏而被一枪爆头、做人肉炸弹的场景,尺度之大,令人咋舌。事实上,因为这个情节不仅反映了毒贩的狠毒,也反映了境外的复杂,所以国内审查机构要宽松许多。像之前的《惊天大逆转》,主创就曾表示因为审查的原因,最终不得不把国界从内地改到了韩国。
另一个摆在事件改编电影面前的难题是,警察的定位问题。从之前上映过的事件电影来看,警察逐渐摆脱了“伟光正”的形象。在《湄公河行动》中,警察抽烟、说脏话、刑讯逼供,这在中国以往的影视剧中是不常见的。在一场彭于晏对线人逼供的戏中,彭于晏对线人使用了酷刑。在2014年公映的《白日焰火》中,廖凡饰演的警察是个整天酗酒、吊儿郎当、处理不好感情、被贬的队长,这种形象也是对以往警察出场一定“伟光正”形象的突破。
不过警察不需要“伟光正”,不意味着对警察编剧们可以随意开黑,起码基调是一定要光明的。在《湄公河行动》种,彭于晏饰演的警察在抓到一个疑犯后,按照正常程序是应该抓回去受审的,但彭于晏把疑犯一枪爆头,这种做法显然非常“政治不正确”,但这很符合这个角色帮女友报仇的心态。另外,因为彭于晏饰演的警察常年卧底,心态、手法上受到一些影响也是正常,而且影片中也通过张涵予之口,表达了彭于晏虽然杀了仇人但内心十分不安。
另一个案例是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在原著中,灭门案的凶手就是三兄弟,一时冲动激情杀人,但电影最后的设定出现了“第四人”,一个反转把三兄弟洗白了。曹保平称这是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尺度和范围,“如果这个惨案就是他们做的,我觉得整个电影中的赎罪心态,观众是接受不了的,也不会喜欢上这几个人物”。
基调的光明也表现在结尾一定是要破案的。这点在《追凶者也》《烈日灼心》《白日焰火》中也能看到。
除此之外,在涉案电影的审批中,被要求不能展现凶手详细的犯罪过程和警察的破案过程。《湄公河行动》并没有很详细地展示卧底如何收集情报、传递情报,“各国互相具体如何协作,在他国领土上曾存在的文化冲突都并没有表现。”汪海林说,“不泄露具体的办案过程,这也是为了社会安定。”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都忍不住想吐槽——限制这么多,还怎么拍?而其实,真正好的事件改编电影,重要的是塑造人物、说好故事而不是还原新闻。就比如韩国那部被无数影评人奉为“犯罪电影”教科书的《杀人回忆》,全剧甚至都没有出现真凶,但是看过电影的人全程都能感受到罪犯的残忍,以及那种抓不到凶手的无力感。
汪海林认为:“真实案件改编电影首先素材本身要好,原始材料好不等于影片好,好电影在于创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如何找到情感的点。新闻案件本身故事性很强,如果编出来的东西不如原始的新闻稿件,那就失败了,因为大家为什么不看新闻报道要看电影,就是因为电影中有观众更想看到的东西。”
资料来源:微信公号“票房透视镜”、微信公号“娱乐资本论”、百度百科、搜狐网等
那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华语电影
在《湄公河行动》之前,华人导演之中,已经有不少人将镜头对准了真实事件。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梳理十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华语电影。
《门徒》
导演:尔冬升
阿昆(刘德华饰)长年垄断了海洛因市场,虽视追随8年多的阿力(吴彦祖饰)为接班人,但阿昆一向小心行事,从没透露过“货仓”、加工场的位置也未见过其他“同事”。阿昆打算把自己的生意全权交由阿力打理,阿力渐渐知道了更多毒品市场中的秘密。
8年来阿力以卧底的身份搜集毒贩的全部资料,但他对吸毒者阿芬(张静初饰)投入了感情,阿芬的景况却令他对自己边缘人的身份感到更加迷惘。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阿力最终取得了阿昆的完全信任,8年来的追踪,也有了终结。
《门徒》故事取材于1995年的缉毒真实案件。摄制组直抵“金三角”毒区实地拍摄,与“罂粟”零距离接触,影片较为真实地展现了毒品交易的全过程,对毒贩、吸毒者以及警方卧底做了人性化的诠释,被赞为“首次将毒品这个世界性顽疾进行了绝无仅有的真实揭露”。
一句影评:毒品和空虚,哪一个更恐怖?
《左右》
导演:王小帅
枚竹(刘威葳饰)和丈夫肖路(张嘉译饰)离婚多年,带着女儿禾禾嫁给了老谢(成泰燊饰),肖路也和空姐董帆(余男饰)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庭。
禾禾被查出得了白血病,普通的化疗并没有很好地控制住病情,为了救禾禾,枚竹找到了肖路,提出想和他再生一个孩子,肖路无奈答应;经过三次人工授精的失败后,枚竹决定和肖路来真的,两个人的家庭也卷入了其中,四个人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面对选择,左右为难。
故事取材于CCTV-12播出的《法律讲堂:两个家庭救一个孩子》(又名《婚恋变奏曲一生死抉择》)——2005年底,为了拯救患绝症的13岁儿子秦新华,39岁的四川女子闫英在成都冒险与已经离婚3年的前夫秦德强怀孕,她企望用婴儿的脐带血拯救儿子。
一句影评:前夫的爱,现任的软,女儿的幌子,交欢的尖叫。四个没出息人,组成的生活烂故事。可本来生活就很烂。
《金钱帝国》
导演:王晶
《金钱帝国》取材于香港警史上一段轰动性的真实事件:在英国管治期内,警界曾与黑帮纠结极深,黑白两道勾结经营非法业务,不仅造成上万起冤假错案,更是巨贪成风。仅1963-1973十年间,香港警员贪污受贿金额高达100亿港元,价值相当于今天的5000亿港元,整个警队95%以上的警员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此案。
导演王晶透露,由于题材所涉及的这段公案极为复杂,仅收集资料和卷宗调查的工作就耗费5年之久,幸亏诚意打动香港廉署,不仅获得正式授权,廉署有关部门更首次向剧组解密了诸多封存达30年之久的机密档案。
一句影评:好题材,可惜是王晶拍的。
《解救吾先生》
导演:丁晟
电影《解救吾先生》的改编自2004年震惊全国的吴若甫绑架案。
2004年2月3日凌晨2点多,著名演员吴若甫与几位朋友刚刚谈完事从朝阳区某酒吧出来,眼前突然出现了几个陌生男子。他们自称是警察,给吴若甫戴上手铐,只一眨眼的工夫,吴若甫就被那几个男子拉上了汽车扬长而去,等他的朋友反应过来拨打110报警电话时,对方早已没了踪影。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会同朝阳分局立即组成了专案组。当晚7点左右,刑警队员一举将王立华“华子”抓获,带进了劲松派出所。侦查员从华子身上和车上搜出了一把上了膛的“五四”式手枪和一个手雷。晚上10点多,在警方答应王立华提出的见女友和宠物狗一面的要求后,他说愿意带着民警去关押吴若甫的地方,但他就是不说具体地址。侦查员押着王立华向关押人质的地点赶去。警方迅速布置了行动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进屋内,在不到三秒的时间将屋内所有嫌疑犯全部抓获。
一句影评:“人如鸿毛,命若野草,无可救药,卑贱又骄傲;无所期待,无可乞讨,命运如刀,让我来领教”,结尾制服罪犯时的消音,镜头或闪或现对着吾先生,那种鬼门关走一回的释然,在真实案件面前变得异常清晰。
《盲山》
导演:李杨
1999年9月,广东省高院刑事庭的一场审判,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的彭骊云亲临旁听。这桩案子最终引出了李杨创作的《盲山》。
被告王秀英是个东北农村姑娘,曾在珠海打工,1994年让人骗卖到广东罗定农村,给49岁的农民郭美南做老婆。她本不从,郭却在兄嫂帮助下强暴了她。她找过当地派出所,却被怀疑伙人骗钱而不受理睬;村里人认为她是郭家花钱买来的,就应该老实听话。王秀英随后怀孕生子,也想安稳过日子,又不堪兄嫂时常辱骂。家庭矛盾激化的结果,是王秀英把一杯硫酸泼向兄嫂的两个孩子,并伤及另5名小学生。她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死缓。
一句影评:李杨自己解释“盲”字时说,眼睛死亡了跟眼睛瞎了还不一样,死亡了就是对良知视而不见,对外部的残忍视而不见。
《亲爱的》
导演:陈可辛
《亲爱的》故事原型是一个名为彭高峰的湖北男人,花费三年不停寻子终于将爱子找回的故事。2008年3月,一个陌生男人在湖北彭高峰家门口——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合水口社区一家公话超市旁,抱走了他的儿子彭文乐。经历3年的找寻,彭高峰终于找到了孩子彭文乐。然而这三年间,彭高峰的儿子已经改名为韩飞龙,“养父”即当初抱走孩子的陌生男人,已在彭文乐被找到前一年病逝,“养母”对彭文乐也付出了许多感情和爱,以至于彭文乐回到亲生父亲身边之后,仍会时不时念叨“我想‘妈妈”。
一句影评:这样的电影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来评价,因为它应该存在。
《追凶者也》
导演:曹保平
故事原型为2007年贵州六盘水五兄弟万里追凶事件:2007年,贵州六盘水猴儿关乡代氏五兄弟,在六弟被残忍劫杀且警方毫无头绪后,分头在故乡村寨和全国各地展开“民间大搜捕”,历时一年有余,追踪上万公里,踏遍华夏百城,最终在广西柳州将杀弟凶手生擒。
一句影评:一群被水逆严重影响的人,其中张译是水逆重灾区的,心疼。
《踏血寻梅》
导演:翁子光
影片取材自2008年轰动港岛的援交少女王嘉梅命案。王嘉梅原籍湖南,13岁随母亲改嫁来港,中学三年级辍学养家。2008年4月27日,16岁的王嘉梅失踪。百度百科的词条“王嘉梅命案”,文字非常审慎地表达为“王嘉梅命案,发生于2008年4月27日的香港,死者王嘉梅相信被人杀害后被残忍肢解,并流传著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档出售的说法。事件在香港引起很大轰动”。
一句影评:相比常规的悬疑电影立足的“谁是凶手”,《踏血寻梅》想要表达的东西无疑更多也更广:即而更深层的,借助受害者、凶手、探案者,三个人各自的故事,去讲述香港这个城市的当下,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他们各自的困扰与孤独。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导演:杨德昌
1961年6月15日,杨德昌14岁,是建国中学夜间部的初中生。他的校友茅武,在当天深夜,约女友出来“谈判”,谈判破裂,感情也跟着破裂。茅武连捅他的女友七刀。此事在当年的台湾成了一个爆炸性新闻。
一句影评:威权压制平民,富人压制穷人,年长压制年幼,男人压制女人。被压制者又将对自我无可奈何的愤怒发泄到食物链的更下端。坦克轰隆隆碾过,夏天要结束了,身后留下少男少女的尸体。
《天注定》
导演:贾樟柯
《天注定》由四个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姜武饰演的大海,原型为胡文海。胡文海,男,山西人。2001年10月26日晚上持枪恶性杀人致同村14人死亡,3人受伤。2002年1月25日被执行死刑。在被胡文海打死、打伤的17人中,只有四人是因“浇地纠纷”被胡文海认为是要杀他的人,其他人跟胡文海并无深仇大恨。
赵涛饰演的小玉,原型为邓玉娇。2009年5月10日晚8时许,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该镇雄风宾馆梦幻城消费时,涉嫌对当时在该处做服务员的邓玉娇进行骚扰挑衅,邓玉娇用水果刀刺向两人,邓贵大因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黄德智所受伤情经鉴定为轻伤。次日,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对邓玉娇采取强制措施。2009年6月16日,湖北省巴东县法院一审判决在娱乐场所刺死镇干部的女服务员邓玉娇“有罪免处”。
王宝强饰演的三儿,原型为周克华。周克华,男,重庆人,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2012年8月14日凌晨6时50分,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经过重庆等地公安机关连续数日艰苦奋战,周克华在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被公安民警击毙。至此,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件成功告破。
罗蓝山饰演的小辉,原型为富士康员工。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句影评:表面上,四个事件似乎都是小概率事件,其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是边缘人群。实则不然,在《天注定》里,他们几乎成了生活常态化,《天注定》以一种冷峻的现实主义态度和近乎白描的写实主义的手法,将四个事件细致描摹。
资料来源:网易网,头条网,豆瓣网,时光网,百度百科等
两部现象级的外国牛剧:《美国犯罪故事》VS《信号》 刘念国
前文已经为大家梳理了10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华语电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最近两部牛气冲天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外国影视剧。
首次搬上荧屏的“辛普森杀妻案”
《美国犯罪故事》目前已发布6集,IMDb上评分8.7。媒体口碑也一路走高,烂番茄新鲜度97%,Metacritic9O分。
《名利场》这句话说得棒——这部剧找到了美国人最敏感的一根神经,还敲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能敲出新感觉。
这根“美国人最敏感的神经”,就是被称为美国“世纪大审判”的辛普森杀妻案。这也是美国司法史上争议最大的案件。
《卫报》称此案:一个美国人永远难忘的故事:种族,性,暴力,体育,好莱坞……而唯一的目击者,是一条狗。
当事人O.J.辛普森,90年代美国收入最高的橄榄球星,出演过20多部电影,人气高到有粉丝把辛普森的脸纹到大腿。
案件的导火线是1994年6月的一个晚上。O.J.辛普森前妻妮克·布朗家的狗狂吠个不停,引起路人注意。
随后,他们发现,妮克·布朗和一个意大利餐馆侍者朗高曼,死于一起,死状惨烈。
警方原打算去O.J.辛普森家,通知死者家属,却意外发现种种对他不利的证据——
案发现场(妮可家)的鞋印跟辛普森的限量版球鞋一模一样。两只沾血皮手套,一只落在案发现场,一只在辛普森家院子。手套上的血,被证明就是辛普森的。他的座驾,也被发现有血迹。他本人,亦无法提供案发时段的不在场证明。
看起来,辛普森杀妻证据确凿无疑。这起明星案件引起全美关注。
庭审当天,克林顿总统推开重要国事,前国务卿贝克推迟演讲,华尔街股市交易率下降,整个美国为之停滞。
据CNN统计显示,在办公室,在酒吧,在大街……超过1亿美国人收看了审判直播。
结果却是辛普森被无罪释放。明明警方掌握了如山血证,法院如何判决无罪,这又如伺服众?假设辛普森无罪,那真正的凶手,为何在之后十多年,一直没被抓到?
辛普森案成为美国人心结,直到今天,才有人敢把它拍了出来。这个人就是艾美奖常客,当今最著名美剧制片人之一——瑞恩·墨菲。《美国恐怖故事》、《欢乐合唱团》均出自他手。
瑞恩·墨菲早年当过新闻记者,改行后,一直关注现实题材,以大胆,诡异的角度剖析当代社会。
他说,这一次,他要拍一个《美国恐怖故事》正常版。虽然《美犯》没有《美恐》怪诞花样的感官刺激,取而代之的,是纪录片式的零度冷静,但观众照样看得触目惊心。
大到当年辛普森知道自己被下了逮捕令后,密谋逃亡。他跟朋友开一辆白色越野车,流着泪,用枪指着自己的头,要“回家找妈妈”。
小到《时代》杂志因为把辛普森的肖像印得过于暗淡,遭批判。
《纽约观察报》影评人Drew Grant说出了大部分观众心声:我本来都把那个案子忘得差不多了,看完这部剧,感觉自己到了神探级别。
跟同样改编真实案件改编的《犯罪心理》、《CSI》相比,《美犯》的重点并非放用丝丝入扣推理、侦破犯罪,而偏重纪实性,志在挖掘犯罪内幕。
两条主线——嫌疑人辛普森、女检察官玛西亚·克拉克,交叉并行。
女检察官克拉克聪明、强势,她主持起诉过20宗杀人重罪案,只输过一场。
靠搜集目击证人证词,就能推理出案件大致发生经过。每次都能精准发现证词漏洞。
但辛普森的律师团,也不是吃素的。为打赢官司,辛普森用每小时500美元高价,请来一支著名律师组成“梦之队”。一集之中,双方能交手两三个回合,节奏紧凑,看得人手心冒汗。
导演在纪实过程中,也不偏帮哪一方。辛普森是不是杀人凶手,至今是谜。
瑞恩·墨菲曾说,他的目的是——如果你看完十集之后,不能确定辛普森有罪与否,但是能说得出法庭为什么这么判,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其实现实中,辛普森胜诉,与其说他无辜,不如说是洛杉矶警方的失误。
比如现场女尸肩头有7滴血,按角度鉴定,都不是死者的,也不属于另一个受害者朗高曼。
这本是一个重要证据,但洛杉矶警方居然自己把血迹洗掉。而且,明明有沾有辛普森血迹的手套,但他本人怎么也戴不上去——有人说这手套是警方自制的伪证。
还有这个案件争议的焦点——种族矛盾。
当年在法庭上,辛普森能胜诉的一大原因,就是他的金牌律师们,抓住了警方的漏洞——几样主要的证据,都由警官福尔曼发现,他是最重要的证人。
然而,他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倾向,曾在采访录音里说“黑鬼”(nigget)这种侮辱性的称谓,超过40次。
还在法庭上撒谎,试图隐瞒,导致法官质疑检方所有证据的真实性。
辛普森被判无罪后,不同人种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黑人们欢呼雀跃,冲上街头。许多白人则神情黯然,甚至破口大骂,气出眼泪。
真相可能就这样被汹涌的民意掩盖,说到底,辛普森值得我们重新检视的点太多了。
该案件甚至打开了无孔不入的现代八卦大门。检察官克拉克,作为案件里唯一的主要女性,更成了八卦小报的重点关注对象。
克拉克由《美国恐怖故事》里的莎拉·保罗森扮演。
媒体盯着她的外形(而非案件)——头发太卷,妆太浓,笑得太少。
报道她的离婚过程,以八卦闻名的《国家询问报》还把她在海滩赤裸上身的图片放上报纸。而这个强势、独立的女人,办案时,正办理离婚。
所以,辛普森一案结束之后,她辞去了职务,搬去了郊区跟她的孩子们一起住。十多年后提起,还是觉得当时这个事件是个创伤。
在今天,辛普森一方面被当作体现美国司法正义的亮点。因为法官在判决时,死守住了美国法律最重要的底线——程序正义。这是司法制度透明、规范,执行到位的结果。
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犯罪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错误的审判则弄脏了水源。一次错误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更有害。
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是“猪一样”的执法部门在破案时不停犯错;如果辛普森没钱雇佣每小时500美元的“梦之队”,他能不能反败为胜?
你会发现一个事实——
即使在公正的美国,富翁也比穷人,更容易依靠制度,逃脱司法制裁。这种带血的真相,太让人欲罢不能。
对辛普森了解越多,《七宗罪》这句经典台词印在人们脑中越深一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无力对抗,但绝不能袖手旁观
《信号》,豆瓣6900多人,给出9.2的高分,而观看人数仅仅是《太阳的后裔》的零头。分数,却领先后者近1分。这1分,就是佳剧和神剧的距离。
开门见山,这是一部让你完全没时间上厕所的犯罪悬疑剧。韩国影视向来有取材真实的传统,《信号》,并不例外。犯罪动机,杀人手法、抛尸处理,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案件。
比如——
第9、10集的“红院洞连环杀人案”。
诱骗被害人进家门,在浴室殴打致死,就是韩国“头号变态杀人狂”柳永哲干过的事。
棉被裹尸,2005年“新亭洞连环杀人案”便是源头。
还有韩国最著名的悬案——
华城连环杀人案。罪犯在四年零七个月内,杀了10名女性。她们双手双脚被反绑,嘴巴被塞,死于窒息,且阴部被塞入烟头、毛发。熟悉不?《杀人回忆》的画风是吧,但跟《杀人回忆》故事走向不一样的是——《信号》走得更远。
编剧是以真实为蓝本,以脑洞为翅膀,重新设计结局。也就是说——现实的悬案,都将被一一侦破(良心啊)。
请相信剧本操刀手金恩熙“编”的能力。《三日》,《幽灵》,《死囚》,早已证明。
这种“七分真,三分假”的虚构新闻体,让《信号》故事既有现实的复杂与震撼,也不失文学的离奇和刺激。
简单说,就是短短一集,70分钟,就能让你经历数次恍然大悟。
第一集,女学生诱拐案。原型是1997年全贤珠诱拐案。现实中,犯人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所以编剧也不藏着掖着。
前五分钟,就让我们看到犯人的部分真身——虽然遮住脸,但通过对红色高跟鞋的局部特写,预示了这是一个重量级的危险人物。
但这个时候,并未见过犯人的韩国警方,还处于懵逼状态。他们根据一股绑票案经验,推断,嫌疑人是男性。依据是——勒索信有嫌疑人大拇指指纹。
但谜团出现了。这个男人,下落不明。谜团整整持续了15年。15年后,失踪的嫌疑人终于被找到。
但——他早在15年前就被干掉了,尸体藏在一所废弃精神病医院的下水井里。而且,大拇指被剪掉了。傻子都知道,他被陷害了。被谁?此时,案发目击证人介入调查。
他根据犯人注重形象,但没擦指甲油,推理出嫌疑人的日常工作,要求保持手部整洁。且作案手法需要动用注射器、手术刀,并熟悉精神病院地形。
最后,通过排查确认,犯罪嫌疑人是在善日精神病院工作过的、身高1米65,30岁左右女护士。
当警方通过层层努力,找到一位符合所有特征的嫌疑人,并发现她在被捕前,收拾行李,准备远行。
是不是觉得真相大白,可以结案?不,高潮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刑事案件15年有效诉讼期,只剩下一个半小时。
他们还来得及抓到真凶么?
欲罢不能的曲折情节,还不是《信号》最属的地方。
他最高光之处在于,游离在每个案件之外,还有另一条隐藏主线。每一集,编剧都会为这条主线埋下伏笔。
比如暗示女主一直在寻找一具男尸。她在找谁?男主角不时穿插的记忆闪回也暗示,他的目标,不止破案。这些谜团,合力构建出一个环环相扣、层层叠加的戏剧漩涡。
一旦进入,难以挣脱。
而,当揭晓犯人后,如果你(有闲工夫)回头翻看。你会发现,真相其实一直在你身边。
比如,当男主角猛然醒悟,确定犯人是左撇子时,再回想之前,犯人一直用左手撑伞、左手涂口红。暗示了无数次,只是我们都忽略了这些“剧透”。
前者仅仅停留在自圆其说,后者却让你产生智力被碾压的虐感。这,就是一部合格VS顶尖犯罪悬疑剧的区别——看《信号》,你会不止一次怀疑自己智商。
在悬念与反转的布局中,《信号》还是一部“科幻剧”。
这也许是第一部,所有主角都死过的破案剧。
这脑洞大开的剧情,源于一台神奇对讲机。对讲机一头,是身在2015年的男一号(朴海英)。对讲机另一头,连线的是1999年,同为警察男二号(李材韩)。是的,这是一台可连接不同时空的对讲机。
1999年的警察,和2015年的警察,通过对讲机互通线索,携手破案。
但这并非传统意义的开挂。
这条线索的高潮,是两人其同调查一起性侵案。
1999年的男二,是当年负责此案的警察。他发现,罪犯可能另有其人,但因为后台太硬,他扳不倒。继续追查,还会惹来杀身之祸。没过多久,他突然人间蒸发。身在现代的男主角,想要找回男二,唯一的方法只有找到并扳倒当年真凶。
说白了,编剧正是通过两人一来一去,不断提出,如果说过去改变了,未来就会改变。
那么,现在改变了,历史是否也会改写?如此重磅制作,离不开《信号》背后强大的团队。
三位主演,都是电影咖“低就”过来:李帝勋(《守望者》《建筑学概论》),几乎领走韩国所有电影奖最佳新人。
金惠秀(《盗贼同盟》《老千》),老戏骨,光青龙奖就拿了五次。
赵镇雄(《暗杀》《走到尽头》),青龙奖最佳男配,百想艺术大赏最佳男主。
导演金元锡,前作《未生》,《成均馆绯闻》。
《信号》开篇,导演就调侃《未生》两位主演(姜素拉,林时完)的暧昧关系,剧中直接出现《未生》宣传照。
看过《未生》的都知道,导演总能精准地触碰到不善发现的细腻情感。
许多催泪位,如豆瓣@江暮所说——
破案后还花了十几分钟来塑造人物,讲诉主角们各自的伤痛,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冷冰冰的一个名字或照片。怀着对人极大的关怀,所以场景和描述,才能那么自然地煽情。
当然,还有韩国影视那一团始终燃烧的火焰。
听听这些嘶吼——
既然他犯罪了,不管多有钱,多有背景,我们都要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才是警察应该做的事不是吗!
还有主创的回答。
编剧金恩熙:故事本身题材可能很超现实,但我很想透过这部剧告诉大家,正义真实存在。把一点一滴的意志结合起来,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导演金元锡:拍摄这部剧的目的,是希望悬案不会被遗忘。无力对抗,但绝不能袖手旁观。这才是《信号》让我们口服,并心服的地方。
推荐韩国电影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韩国电影和韩国电视剧不是一个国家产的。
但这几年,接触了越来越多韩剧后,发现他们金字塔最顶尖那部分,早已摆脱“苦情、虐恋、比谁惨”的套路。
或者借小人物琐事,带出绵长余韵的生活哲理;或者对职场生态的准确临摹,赢得每个人共鸣。不客气地说,这些剧的质量和重量,已不输(甚至打败)电影。是时候纠正对他们的偏见了——
《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远不是韩剧全部。
资料来源:新浪娱乐、腾讯娱乐、微信公众号“毒舌电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