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由来知多少

2016-11-29 12:37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6年42期
关键词:苏秦子路本真

《论语》中所主张的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浸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论、活动中。尽管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人人皆知的,但对孔子,或是《论语》,乃至儒学似乎还是需要做一种与时俱进的学习,一种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精髓既解构又重建的工作。本期的国学大讲堂就为同学们呈现李泽厚《论语今读》中的部分内容,希望大家在重温经典的基础上还能够品读出新的意味。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多次委婉劝告。如不听从,仍然尊敬而不背逆,虽然忧伤,却不埋怨。”

【今读】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第四》。孔子的这句话其实很难做到,放到现代更是不易。在中国传统社会,父子一伦是基础,颇不同于其他关系。如何处理这一关系,培育亲子情的“孝”,是儒学首重的人道之始,其他一切社会秩序都由此生发。中国五伦的核心是父子而非母子,宣讲的是“父慈子孝”,强调的是儿女对父母(特别是对父亲)的“爱”的情感。所以孔子主张一方面坚持劝谏,另一方面强调不伤感情。《论语集释》中对此解为:“事亲,隐而无犯。”“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无犯”即不犯颜而谏。所谓“隐”“无犯”,都是说父母亲犯了错误,你进行劝告时,也不要使他们在自己和家人面前丢面子。可见,孔子讲得非常具体而实在,这当然是氏族社会父家长制的某种心理内化。今日如何对待、理解和“转化性创造”这种内化,也就是如何转化父母在家庭中的主人翁地位及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百五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锥刺股的主人公)一直努力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史称“六国封相”。但苏秦在齐国的时候被刺客杀了,齐王为了抓住刺客,特贴出告示,声称苏秦为大内奸,刺杀苏秦者赏金千两。告示一出,立刻有四个人上钩,声称是自己所为。齐王正恨刺客牙痒,怒斥:千两黄金每人二百五,顺便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砍了!

不三不四

古人称天为一,地为二。所以天地相加为三,三即成为整体的代表,比如:三部曲、三省、三思、三人行,等等。而对于四则称之“周全”,亦有称心如意的意思,比如四大金刚、四大家、四体、四忆、四书,等等。所以把美好事物之外的,行为不端的人统称为“不三不四”。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诗书礼乐、古代文献,我们是可以听到的。老师讲人性和天道,却是听不到的啊!”

【今读】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一直以来,对此句的解译甚多,其实完全可以很平易地讲解:孔子慎言大题目,少用大字眼。孔子在教育方面强调从近处、从实际、从具体言行入手,因之学生发此赞叹。其实孔子不是不讲,而是不直接讲。人们常认为,古人都爱谈高深的大题目,至今也是如此,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大讲“超越”“本真存在”等,而轻视经验性的日常生活。其实,没有这个“非本真”的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又哪能来得那高深莫测的“本真”呢?这也就是李泽厚所说的“如何活”在“活的意义”之前。孔子很少讲这些大题目,宁肯多讲各种具体的“仁”“礼”,这也才是真正的“性与天道”,但后儒有误以为孔子及其得意门生中有某种秘诀心传、神秘体验。据说,熊十力一次斥责冯友兰,一拍桌子说:“良知”岂是假设!牟宗三在旁由是大悟。这颇有点道统心传的味道,即以个体的直接体验作为依据,否定言语论证,这极容易走向非理性的宗教。今日已非禅宗棒喝的时代,国学同样也需要一种公共化的语言来做理性的启语、暗示和传达,即将晦涩的内容深入浅出的通俗化。这大概正是儒学不同于宗教,不同于西方式的哲学,也不同于诗文,仍有其哲学性的理智内容之所在。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了,子路要去祈祷。孔子说:“有依据吗?”子路说:“有。古代文献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祷告。”孔子说:“我早就祷告过了。”

【今读】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第七》。首先要知道,孔子是反对这样的做法的,不去刻意请求上帝鬼神的特殊保护和帮助。尽伦尽责也就心安理得,即使功败垂成,也无可追悔怨恨。如儒学所主张的“尽人事听天命”,并不希冀偶然、神意、奇迹。“天命”者,非人力所能控制、主宰。人虽然能“参天地,赞化育”,但毕竟有一定限度;遇到极限而失败毁灭,也不求分外之恩宠神赐,这才是真正保持了人的尊严。而孔子的一句“丘之祷久矣”也颇为辛酸,试想身体患疾,他祷告的究竟是自己的健康,还是实现“克己复礼”的夙愿?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

孔子说:“恭敬而不懂礼会疲劳;谨慎而不懂礼会懦弱;勇敢而不懂礼会动乱;直率而不懂礼会伤人。君子用深厚感情来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于仁;不遗弃老朋友,平民百姓间的人情就不会淡薄。”

【今读】

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第八》,针对此章,与上下段文意有些不连,也有人认为应该把它归为《论语·为政第二》。此句又是在大讲“礼”的重要性,任何人情、为政、做人,都是“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礼”是各种执行事的规矩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懦弱”“动乱”“伤人”。前后的连接应为“礼”与“仁”的关系,即“笃于亲”应属于礼制,“兴于仁”则与情感有关。前面的礼制也正可以节制、规范各种含有情感的态度(恭、慎)和行为(勇、直),因此“礼”作为人文、理性,正是规范、塑造、建立各种内心情感即人性所在的尺度,孔子之所以再三讲“立于礼”“克己复礼为仁”,均应作此解。因此,礼制人伦不只在理性关系,而更在融理于情的人情味上,中国传统以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为轴心的人情味和理性的社会关系是联系在一起的。

猜你喜欢
苏秦子路本真
苏秦刺股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引锥刺股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