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这是没有年三十的猴年除夕l也是我们一家三口在斯里兰卡的第五天。
我们在霍顿平原完成了近10公里的徒步行程,走过草原、丛林、河流、瀑布,看过“世界尽头”万物皆空的虚无缥缈,然后精疲力竭地瘫坐在我们在当地租的这辆日本品牌面包车上,唯一还有力气做的事就是刷微信抢红包。
多亏当地旅游公司非常贴心地在车上配置了移动WiFi,让我们远在印度洋也没有彻底错过这场春节红包大战。这个春节,我达成的成就中除了“第一次带爸妈境外自由行”之外,还有就是“教会爸妈收发微信红包”。
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第一次通过社交链引爆,那时爸妈知道微信有红包功能,但他们的朋友圈里很少有^玩。而今年,在父母那辈人的微信群里,抢红包也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活动。甚至旅行期间,偶尔WiFi信号不稳定的时候,就听见爸妈抱怨又损失了多少红包。
根据腾讯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红包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互联网红包在50岁以上人群中的渗透率达到64.6%,日活跃用户达28.1%,通过社交平台,借助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情感联系,和春节的节庆效应,红包这种互联网产品成功激活了一向被看作是互联网“绝缘体”的“银发族”。在这场全民狂欢中,谁都不想被落下。
今年春节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没有春晚、没有大鱼大肉年夜饭的春节。除夕当晚,我们一家三口坐在酒店的海景阳台上,以本地产威士忌配本地水果,庆祝了猴年新年的到来。我们仨一边喝着吃着,一边各自低头抢红包,想来国内的大家恐怕也都是这幅图景,毕竟据说今年的春晚又难看到了新高度。
别说红包让春节变得淡漠功利充满铜臭昧,用钱来表达感情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也算是我国民间文化传统了,又不是微信和支付宝发明的。婚丧嫁娶、老人生病、孩子满月,随点份子略表心意是社会的约定俗成,谁小时候不是把压岁钱作为过年的最大盼头?
春晚,太难看;放炮,不环保;总说年昧越来越淡,收发微信红包这件事似乎又让大家找到了过年的传统乐趣。按规矩,参加工作之后,压岁钱前面的动词就从“收”变成了“发”,有些地方是结婚之前都还有资格收压岁钱,可是就算长辈愿意给,快30的人谁还好意思接,恨不能隐形起来躲避逼婚盘问,还敢拿钱?自此,过年的盼头都少了一部分。
互联网红包用现代的形式让大家重拾了这种乐趣,像爸妈们年过半百的人,恐怕几十年都是红包只出不进了,现在抢着个1毛钱也能开心一下,挺好。更何况,我爸都学会主动给我妈发5.20的红包了,多促进家庭和谐啊。
我们的当地司机苏美德(我不负责任的音译)是个善良上进并且热爱中国文化的青年,爸妈对他一路的服务很满意。聊天中得知他属猴,于是我妈特意挑了一件红衬衫送给他作为本命年的礼物。离开的时候,我爸又给苏美德包了200人民币的红包,其实是按照惯例给的小费,但特意让我用英文给他解释了红衣服和红包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苏美德从车上拿出一本相册,里面是他跟客人的合影,几乎都是中国人,以及他从中国客人那里收集的不同面额人民币。其中一页夹着一个红包封,上面印着烫金汉字“大吉大利”,是刚送走的上一拨中国客人给他的。你看,红包还能促进国际友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