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欣
心理健康课是高校配备心理教师,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教育。就心理健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展开分析与讨论,希望可以为当前的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提供可行性措施。
心理健康课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一、心理健康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加强自信心,奠定创新能力之基
加强自信心,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自信,是学生在大学阶段对社会压力外在负担的无知无畏,是对当下教学内容与自我学习效果的内心鼓舞。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完善,有利于广泛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为以后的学科学习与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提高问题意识,提高动手创新能力
在目前的大学心理健康课堂上,通常学生只是静待老师提问,才解决问题。自身并不善于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活跃的互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还在于对大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积极互动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主动发现与探索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创新能力。
二、在心理健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树立正确教学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多名人或是成功的人士在自己的成功往事的叙述中,总会或多或少的提及到自己在人生道路中所受到他人的影响启发。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端正自身的态度,做好为人师表的表率,避免学生因自己的不正当行为而引发负面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率。
2.借鉴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中特别推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来实施不同的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言论、日常行为进行观察,来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当然,要是逐个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如今的大课堂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所代课程的系别来实施不同的教育。比如,对于文科系学生来说,对理论性知识理解能力强,可以讲多于练。
3.培训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自我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大学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结合研究性课程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的主体就是学生。因此,学生对课题的整体性认识,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态度,直接影响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前,学校可以分组对学生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讲座培训。培训老师可以从课题的选题方面,开展,研究方法和活动时间以及最终结题的种种问题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使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
4.分组竞争比赛
分组竞争比赛这样合作学习模式的进行,可以借助当前的习题微课模式,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繁杂,理论知识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麻痹心理。习题微课即通过简短的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记载并结合一定的学习任务而进行教学。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多样解答,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与分组竞赛完成,教师可以以多媒体作为比赛和活动的评比平台,记述学生的课堂竞争状态。使学生在平时理论学习中就能当堂得到训练,潜移默化的训练创新能力。
5.建立多元考核评价
建立师生自评与互评模式,即建立一种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的模式。首先,在心理健康课程的研究性实践活动中,可以要求师生自己对所选所做的课题结果以及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即课堂反思,客观地指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其次,进行合理的小组互评。大胆客观合理地指出别人的优质点,并毫无保留的为他们解释缺乏之处。对自我状态的清醒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我及他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加以继承与创新发展。
三、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者,肩负着更加光荣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推动教学进程。尽管在现阶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薄弱,但是只要通过社会各界、学校、教师以及参与学生等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扬长避短,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的开展提供各项必要的资源服务。
参考文献:
[1]解宏端.大学生创新训练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界,2015.
[2]范海荣,陈丽娜,吴素霞,谢新宇,张电学,宋士清.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05).
[3]孙昊哲.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