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历史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2016-11-29 07:51韩春燕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微课历史

韩春燕

历史教科书、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历史课程资源,对于实施历史新课程和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效果一、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历史课程资源,对于实施历史新课程和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历史学科来看,历史教科书、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也构成了历史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有利于保证课程的实施,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外交事业的发展》为例,就历史课程资源的整合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二、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

(一)加强教材整合,梳理知识线索

《外交事业的发展》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的重要章节,本课着重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和世纪之交新中国外交的新发展。主要内容有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重点之中的重点。

于是,笔者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入手寻找素材,大胆整合,设想了以下思路:以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来贯穿始终,围绕20世纪50~60年代的敌对——70年代的缓和——新世纪以来的合作这三个方面,搜集素材,设置教学设计,分为三个篇章:

第一篇章:斗智斗勇——冷战中的对峙;第二篇章:跨洋握手——中美关系正常化;第三篇章:合作共赢——行稳方能致远。整条线索思路明确,而且课本上的知识点也能被恰当地糅合进去。比如,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正是由于美国的百般阻扰,体现了中美的敌对;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正是体现了中美的合作,以及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整个教学设计前后呼应,一脉相成,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从始至终。

知识的整合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知识框架,用一种新的结构与形式重新组合教材,以便学生系统的把握教材脉络,理清历史发展基本线索,明确每个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悟性和学习能力,这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老师的“再创造”。

(二)微课设计,深化教学内容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基于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重点内容,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实际,笔者制作了微课—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该微课从美国和中国两个角度组织内容、设计教学,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美关系的演变过程,突破这一重难点。

视角一:从美国方面看中美关系改善的必要性。

二战后,美苏实行冷战政策,两国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争霸战争。而从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的退让到70年代越南战争中美国的撤离,说明美苏在实力对比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来牵制一下苏联,从而使美国在中美苏这样一个战略大三角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二战后,日本、西欧的崛起,使美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使得美国权衡利弊,在70年代终于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

视角二:从中国方面看中美关系改善的必要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这就使得中国有意缓和同美国的关系,来共同对付苏联。中美之间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台湾问题,1950年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完整,因此,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对抗的焦点。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是非常有利的。

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三)小组合作,创造“探究式”的学习课堂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师生的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学生充分利用小组活动“备足料”,确保学生亲自参与课堂,发言有据。从课前材料的准备到课堂的展示,都有大量学生的亲力而为。比如,在课前准备环节研究性课题——《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和收集历史资料。围绕“敌对与孤立”“正常化—建交”“中美关系的新发展”这几个典型时期,学生找到了相关事件的图片、旧报刊、视频资料、人物专访、趣闻故事等,为课堂展示了丰厚的鲜活的历史资料。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也异彩纷呈。小组活动中,学生体验历史,亲近历史,实现了课程资源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这种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特别是展望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这一环节,学生思维敏捷,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有谈中美之间的军事对抗及冲突,有谈中美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真可谓唇枪舌战,辩论精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碰撞、升华,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充分利用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作用,通过采取科学的、有序的整合手段,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整合历史课程资源的几点思考

第一,教科书对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准确把握教科书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过程的前提。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课标对教科书进行钻研,明晰章节的关系,理清叙述线索,明确史实的准确性以及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理解书中概念的含义,把握书中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第二,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是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明确课程资源首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取舍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接受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发挥课程资源整合的最大效益。

第三,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是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中心任务。课程资源的整合,其终极目标是解决教与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资源选择与取舍还要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来进行。只要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就在我们开发利用之列,在这方面既要以历史教科书为基础,更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效。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微课历史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新历史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