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巧
摘要:随着我国流行音乐演唱整体水平和对于演唱者要求的不断提升,混声技术作为演唱中较为重要的发声技术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混声演唱技术的本质探讨、流行演唱中混声技术的训练意义、适用于混声技术训练两类声音问题及训练方法三个方面来对流行演唱中的混声技术进行解读。
关键词:流行演唱 混声技术 声区 统一 音域
中图分类号:J6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088-02
随着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和大众对流行音乐审美的持续变化,流行唱法作为歌唱艺术门类的一个分支,在与国际流行音乐接轨的浪潮中日趋成熟,人们更期待欣赏到具有好品质、高水准的歌手演唱,这无不强调着演唱者的技术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性。通常我们衡量一个演唱者的水平会就其嗓音色彩、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个性风格、舞台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那么在建立这些评价之前我们对于演唱好坏的基础判断是什么呢?首先一定是演唱者具有统一的声音状态及声区通道,笔者相信任何一种唱法都是如此要求,对于混声技术的掌握就成为每位流行演唱者必须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环节,因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的反复实践,就流行演唱中的混声技术提出一些见解及练习方法,以期能给流行演唱的学习者们带来一些帮助。
一、关于混声演唱技术的本质探讨
混声作为一个专业声乐术语,不少声乐书籍和论文中都对混声做出了明确的概念解释如“真假声的混合运用,它的特点是介于真声与假声”,或者说“混声是一种为模糊不同声区转换中的明显界限,而在唱歌过程中协调使用肌肉运动的方法”。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混声的含义,但演唱是一门实践艺术,应通过学习声音的具体形态去全面认识混声,只有真正的清楚混声为何物才能掌握混声。提到混声,伴随而来的有这么几个概念:真声、假声、声区,真声响亮结实但略显笨重,假声位高柔和但空泛无力,因而在演唱中完全依靠这两种发声方式根本不能满足现代流行音乐的需求,而混声便是结合二者之优点应运而生的,运用混声演唱的声音高音不显虚,中声不显重,圆润而不生硬,有力而不炸裂,并可以控制音色的运用,当作品需要爆发情绪和力度时,在混声中略微调动真声机能便可达到效果,如信乐团的《火烧的寂寞》副歌后面“从山顶滑落,可怕的想念还活着”中的“山顶”“怕”字的演唱处理;反之,当需要收敛情感,轻声诉说时,增强假声机能即可,又如薛之谦的《绅士》这首歌中“多想摸你的头发,只是想和你说说话”,就是运用偏假声的混声在进行演唱,区别于假声的缥缈,这句虽轻但仍具备一定的音质音色感。而声区被普遍接受的是中低高三个声区,每个声区都有其不同的音色和特点,我们暂且可以想象三个声区就像三座孤立的小岛,在各自的区域可以自由活动,混声就是连接这三座小岛的桥梁,让声音成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非分割开来,实现声区转换的自然过渡,只有能让声区统一,这种声音才能轻松驾驭各种音乐风格表达所需要的演唱技巧技能,由此看来,混声就是提高演唱能力的核心技术。
二、流行演唱中混声技术的训练意义
发声是由相关器官与肌肉群合作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协调的就会发出较好质量的声音,但往往这个过程是抽象而无法触摸到的,只能依靠生理感受和语言表达来辨识,由于每个人的发声机能大相径庭,有的演唱者与生俱来就拥有统一的声区,从低声区到中声区再到高声区毫无转换痕迹,这类歌手大多拥有宽广的演唱音域和强大的演唱能力,轻松跨越两个甚至三个八度的音域,如欧美歌手Mariah Carey、Adam Lambert,意大利歌手Nicola Sedda,中国歌手黄绮珊、韩红等,而绝大部分演唱者则需要通过后天专业系统的训练来挖掘自身嗓音的潜力。混声技术就是平滑声区转换,解决声音协调性的良方,获得混声就能获得统一稳定的声音状态,能在各个声区穿梭自如,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传统声乐、戏曲、原生态等等,不论哪一类音乐形式的演唱,都是需要混声作基本技术支撑的,混声技术能够跨越声区障碍,突破音域难关,增强声音表现力,搭建好这座桥梁也是流行演唱学习者提高演唱能力、拓展演唱技巧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在高难度流行歌曲的演唱中,需要起伏跌宕的层次推进歌曲的情感表达时,混声技术能让声音更持久更耐听,实现对声音运用的绝对控制。因此在流行演唱训练过程中,对于混声技术的训练显得举足轻重。
三、适用于混声技术训练两类声音问题及解决办法
流行演唱中我们需要准确认识自身所存在的演唱缺陷,采用合适的办法有效的进行针对性训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混声的训练可以有哪些具体的针对性,下面将对这两类缺乏混声技术的演唱问题进行一一分析:
(一)真声过多,音域狭窄
男声到达g2时,便会出现破音、断裂音。而音区跨度较大时,在高音上拼命喊叫,音量虽大但却毫无美感并始终音高偏低,高音喊叫之后低声区又落不下去,甚至出现声音失控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换声”和“真假打架”。在此我们要注意区别以真声为主的中音歌手,如香港的歌手梅艳芳、内地的王晰,他们的演唱基本保持在中低声音区,音色浑厚,声音韧性特别好,刚柔收放自如,清晰并有一些技巧润色,此类歌手的情况属于个人演唱特色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这里所指的真声过多是演唱中的一类声音技术问题,这类声音问题极大的限制了演唱者的音域及曲目选择,多是由于气息流动性较差,而缺少气息支撑的嗓音必然用力过度,强压喉部肌肉,形成自我听觉上的所谓有张力有质感的声音,通过电声设备输出,这类声音并不聚焦,音量虽大但显得白和干。
纠正这类演唱问题混声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将声音从紧绷的肌肉群运动中解放出来,不要追求音量,保持柔和的声音,软腭上抬,将咽壁腔直立起来,想象声音从头顶发出,找到头腔共鸣位置,放松下巴、肩部、腹部等部位,多采用元音u、i作为练习的字母,像叹气一样从较高音区向低音过渡,进行这项练习必须是建立在较好的气息流动性的基础之上,腰腹要有支撑但避免僵住,可在进行混声训练前做一些呼吸流动的训练。训练初期男声可以参照张学友所唱的《停格》这首歌,在这首歌里他用到了大量的混声技术,对比张学友以前的真声演唱,学习者能更清晰的明白混声的声音形态,陈奕迅、曹格、张杰等都是具有较强混声技术的歌手,这类女歌手有姚贝娜、顺子等,欧美的歌手更是数不胜数,可以通过模仿学唱这些歌曲来进行混声练习,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去强化混声练习,只有当演唱中具备了混声技术就能去除纯真声演唱的弊端,扩展音域,统一声区,完成对高音的良好控制。
(二)假声过多,缺乏质感
假声的运用技巧性较强,通过实践发现,低音区基本是无法唱出假声,一般都在高音区才会运用到假声,而且假声的运用在歌曲中起到的是点缀的作用,为了更加突出歌曲情感的表达,丰富歌曲演唱,试想如果整个歌曲在稍微有点音高的位置全用假声演唱,这首歌将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这里所指的“假声过多”属于不恰当的假声演唱,包括高声区虽有音高,但声音虚、漏,无音质感,通常所说的没有把声音放出来唱,歌曲无层次变化,情感不充沛。由于混声区别于真声音色又需保留一定的真声色彩,尤其是在高声区的演唱上,既要求高位置又得具有穿透力,混声技术在这类问题中需要发挥的作用是增强声音的张力感与爆发力,赋予声音金属感,符合歌曲情感表达需求,在演唱过程中具有强弱对比的层次处理,以达到强烈感染力的效果,即使在需要纯假声演唱中,混声的介入会让假声更加清晰轻柔,而不是漏气的有气无力的演唱,在某些歌曲中如陶喆的《普通朋友》副歌部分“我无法只是普通朋友,感情已那么深,叫我怎么能放手”就是连续的假声演唱,但是却柔中带刚,咬字清楚明晰,同样是高位置,改变发声方式,调整头腔共鸣,便获得另一种演唱效果。
声音虚漏无力,主要是依靠声带边缘半震动却躲避声带使用,造成无法挡气,再加上气息流动太快,不能支撑乐句的完成,也就失去本嗓的音色。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积极调动声带工作,加强呼气肌肉群的控制,先从说话开始练习,保持声音的头声位置,以“嘿嗨嚯哈”四字为例,每字拉长,尽量感觉在山间喊人,腰腹弹跳,要能听到自己铿锵有力的嗓音。进行发声练习时,以hei、ha、hi作为练习字母,多进行下行音阶弹跳练习,注意训练过程中保持声音的音色,寻找气息与声带发声的瞬间配合,达到协调一致的运动,还可在长音中,如发单音“a”由弱声起逐渐加强增大音量,纯假声到假混声,如果缺少气息的强有力支撑声音便会虚漏,要保持假混声出来和真混声具有同样强度的呼吸控制,最后能获得较好的声音张力和质感,并在假声运用上更显自如和轻松。
四、结语
混声技术是一种科学而系统的发声方法,在欧美早已是成熟的演唱技术,并具有相当完善的训练模式,随着欧美流行演唱的渗入,我们也越来越青睐于这项演唱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流畅的声区转换、统一的声音色彩、宽广音域的演唱能力在当今纷繁的流行音乐实用于多种流行音乐风格的演唱中,也是所有歌手演唱生命力持久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正确理解、认识、掌握这项技术,就像任何的体育运动,如果训练方法不得当,可能会导致你失去原本所有的肌体能力,嗓音也是同样的道理,演唱能力也是,一定是在正确、有效、健康、科学的基础上去反复练习,再好的嗓音条件也会因为久而不练变得混沌、沉重、失去光泽。流行演唱的混声技术训练是一项长期并需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这是缓慢而又磨炼意志的过程,付出辛勤的劳动,才会有收获,也希望本文能帮助流行演唱爱好者和学习者更深入的了解混声,并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混声技术。
参考文献:
[1]潘乃宪.流行歌曲演唱的探讨与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2][美]安妮·佩克汉姆.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专业教材[M].傅显舟,赵仲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尤静波.流行演唱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美]唐娜·德·布莱特.发现你的声音[M].叶思敏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美]理查德·奥尔德森.嗓音训练手册[M].李维渤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6]刘睿.流行音乐演唱训练中混声技术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4,(1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