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校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在阐述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对高校学生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评价体系缺失、教育缺乏科学性、教育环境复杂浮躁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以人为本”转变理想信念教育观念,积极研究实践隐性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建立具备科学性的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打造理想信念教育氛围浓厚校园文化等几点加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0-02
对高校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国家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新的时代发展之下,高校学生面对着全新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同时时代对高校学生也有全新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高校只有积极地探索、不断地改进理想信念教育,以此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才能够为社会输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一、对高校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政治方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其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对于一个时代来说,该时代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对于国家命运和国家前途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高效的大学生们作为青年中最具实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掌握了系统的科学知识,具备各方面的专业技能,是青年群体中最具知识科技创新能力的个体。作为一名兼具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其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后,他们必将成为社会工作各岗位中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分子,必将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够使其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够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融为一体,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保证[1]。
(二)高校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
对于高校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输出合格的人才。而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的高等院校也与时俱进,积极地进行创新转型。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高校要想不断的发展壮大,为社会培养、输出综合素质过硬、思想政治觉悟高的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对高校学生实施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够促使其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理想信念,并使之为实现这一抱负而积极贡献力量。因此,只有加强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在理想信念的引导下才能够促使高校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人才。换言之,对高校学生实施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基础保障。
(三)高校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高校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保证。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为其实现理想而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大学时代是大学生确定人生目标、形成生活态度、丰富科学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明确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这将会对其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对民族复兴、家国建设进行深刻的认识,给予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对于大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合理地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促使其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当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不足
无论是实施哪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给予支持,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理想信念教育也不例外。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断地进行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2]。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理想信念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速度无法与大学生的增长速度相匹配,导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缺失与不足,导致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无法有效落实,多数都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缺失
理想信念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与智育相比较而言,德育教育的评价较为困难。智育教育的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可以通过考试等手段对其进行一个较为准确的测量和评价。但是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却是很难通过数字进行衡量和评价的。加之,人的思想是处于一个不断动态变化和发展的状态,较难把握。鉴于以上原因,就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价沦为了软指标,甚至逐步被忽略,得不到重视。因此,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一套科学有效、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往往是比较空、虚,且难以操作的软性指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给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科学性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长期的、科学性的教育工程,而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逐步发展、树立,也是具有阶段性、时间性、层次性和连贯衔接性的过程[3]。因此,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需综合考虑多方的主客观因素,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才能够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作用。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寄希望于以一门课程、一次谈话、一项活动就达到目的,解决问题,这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定位过高、缺乏年级目标,教育内容抽象不具体、内容重叠,教育实施与学生的发展情况、接受能力不符,教育方法、途径陈旧、呆板等。
(四)高校校园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复杂浮躁
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约束、引导、示范及熏陶的教育功能,因此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对于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之下,许多高校将财力、精力大量的花费在建设新教学楼、修建、装饰校园等面子工程上,却忽略了对兼具教育功能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导致多数的高校校园文化倾向于功利浮躁、复杂虚荣,从而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4]。
三、加强落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以人为本”转变理想信念教育观念
要想取得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首先要积极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人来对待,坚持尊重、理解、关心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与其建立起平等、尊重的关系,以平等的姿态与其进行对话,使大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与教育工作者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从而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很好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是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重注大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育工作者进行沟通互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来[5]。通过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交流,促使双方在思想沟通中达成共识,从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显著地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
(二)积极研究实践隐性理想信念教育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公开的、显性的、直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隐性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新兴的、科学化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逐渐渗透性的教育方式。在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一方面要不断地改进传统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引入应用隐性教育,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发挥出最佳的教育功能。在应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到隐性教育所具备的巨大的教育作用。隐性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主流价值观及正确的理想信念默默地潜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将理想信念教育信息渗透于专业课程教育中,社团活动中、娱乐活动中等形式来实现隐性理想信念教育[6]。
(三)完善建立具备科学性的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是确保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保障,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评价,一方面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另一方面包括对教育工作者教学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需从这两方面入手。对于教育工作者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包含校级、院级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身评价等。对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包含教育工作者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及自身评价等。并且对每个评价项目,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在理想信念教育评价指标的实施应用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随时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应用情况,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不断地促进评价体系的科学化[7]。
(四)打造理想信念教育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理想信念教育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推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的营造,其一是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理论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活动;其二是可以举办优秀学风、优秀校风、优秀班风评比活动;其三是组织优秀大学生进行优秀事迹演讲报告活动[8]。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能够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目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积极地探寻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从而促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涵,张瑜,李泽芳.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状况调查分析——以首都五所重点高校部分大学生为样本[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5).
[2]张瑜,杨增岽.试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理论版),2009(03).
[3]任佳钰.特色院校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探讨——以“人民兵工第一校”中北大学为例[J].《学园》(教育科研),2011(05).
[4]孙云霄,李瑞军.论新媒体时代如何加强“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 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5]潇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因素分析与管理建议[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6]陈克文.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略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9).
[7]王丰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J].宜春学院学报,2011(07).
[8]焦梦飞.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