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16-11-29 05:32杨高鹏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鲁四课文语文

杨高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1-01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不可小视的。不合理的提问往往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面对好的问题,学生往往争先发言,积极思维,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文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进行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因为过深或过浅的问题,都不能使学生有所收益,只有巧问,才能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1.要避直趋“曲”

“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提问必须要避忌直白,尽量曲问、虚问、误问,增加问题的趣味含量。启发学生思考,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更感学习语文的乐趣。如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老师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检查学生是否理解“邻人京城氏之遗孀有遗男,跳往助之”一句时,并未按通常什么叫“遗孀”,什么是“遗男”那样直接发问,而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个孩子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爸爸舍得让他去吗?”学生阅读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的妈妈是遗孀——寡妇,他是遗男——孤儿呀!”由于问题拐了个弯,没有直接问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多动了一下脑筋才能解答,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科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要化大为小,拾级而上

语文教学中设计的有些问题,往往难度很大,而这些问题又不得不提。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兴趣不高。心理学也表明:人们总是对自己能够胜任的愉快的事情感兴趣。若学生从一开始就连连失败,得不到成功的喜悦,知识掌握的欠账也越来越多,自然会把学习视为畏途,不但不会产生兴趣,还会极力逃避或拒绝。所以,不妨将难度过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从这些小问题入手;小的问题解决了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有一位著名语文教师在讲《祝福》时,在分析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骂的那句话时,问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缪种,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经过思考答不上来。老师就从侧面问:“鲁老四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的后面理应说什么?”学生中有的说“死了”,有的说“老了”。又问:“鲁老四爷为什么不说‘死了?”学生答因为他忌讳极多,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事情的。师又问:“为什么不说‘老了?”学生答因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问到这里,“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正是几个围绕中心问题而设置的简单小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让学生解决了最终的大问题。这样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更让他们一次又一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

安徽省濉溪初级中学任明新老师在教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时,不按照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而是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那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说得兴味盎然。这样的设计,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

4.要注重学生的联想

学习课文,教师总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在文中找答案的习惯,缺乏思考。因此,要结合课文内容,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联想。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感受语文的绚丽多彩,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如一位老师在教《登泰山记》一文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倘若你是姚鼐,你现在去登山,你会看到哪些景物呢?”这样,采取“换位”的方法,让学生发挥联想,避免了平常只是从课文中找答案的局限性。然后,再提问:“那么,姚鼐看到的景象是否和我们的一样呢?下面我们看课文!”提这样一个让学生进行联想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发散点提问,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最为直接的效果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背影》一文“月台送行”情节中,作者望着前去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泪水很快的流下来了。”对此,提问:“你认为有哪些可能的原因使作者望着背影而流泪?”学生回答:父亲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而自己身穿“皮大衣”,想到父亲节衣缩食供给儿子落泪;父亲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却“爬上爬下”地为自己买橘子,看到这些而流泪;父亲失业、亏本的生活挫折,使作者为父亲今后生活担忧而落泪;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心,从此人各一方,因而落泪。这样,在文章发散处设置疑问,不仅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体会到了作者泪眼中望父亲背影这一行为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

猜你喜欢
鲁四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