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

2016-11-29 05:32许士春张乐韩惠敏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经管类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许士春 张乐 韩惠敏

【摘要】伴随着我国对专业硕士学位日益提高的关注,社会对优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期望和需求也愈发强烈。然而,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进程却不尽如人意。由于高校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着缺陷,难以培养出充足的创新型人才来满足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愿景。为此,本文以经管类专业为例,探讨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经管类 专业学位硕士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经管类专业硕士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YB29)。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7-02

一、引言

创新,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的重点。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习总书记曾经说道:“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1]由此可见,我国经济想要蓬勃发展,创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性意义。[2]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作为一个新兴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是不仅拥有扎实的学习基础,能将理论知识了然于心,还能在具体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由于专业学位硕士所具备的多学科与社会化的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更贴近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中第8条“招生改革”表明从2016年起,将十月联考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操作,加快专业学位发展步伐,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提高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可度。

伴随着我国对专业硕士学位日益提高的关注,社会对优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期望和需求也愈发强烈。然而,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进程却不尽如人意。由于高校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着缺陷,难以培养出充足的创新型人才来满足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愿景。为此,本文以经管类专业为例,探讨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从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至今,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已经逐步重视,在专业学位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学科角度出发,相比理工科来说,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创新能力仍普遍较弱。据一项关于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显示,理工科专业学位硕士无论在创新思维能力还是知识结构、学术创新能力方面均优于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3]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可能由于经管类教学方式过于机械死板,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在对待问题时缺乏主动积极思考的动力,另一方面可能由于高校在科研项目以及科研经费上明显偏向于理工科,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很少有机会开展社会调研或实地考察,因而在探索和开拓新领域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能力上略逊一筹。具体而言,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由培养观念存在偏差引发的连锁反应

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4]目前,许多高校的硕士教育以学术学位硕士为主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学术学位硕士,这使得高校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设置上缺乏变化,难以满足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要求,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相似、偏重理论学习、实践内容浅尝辄止等,对于创新非常重要的实践性知识与批判性知识则相对贫乏,长期的接受式教育使学生处于维持性学习与模仿学习的状态,抑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这种培养目标又决定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即只注重教育环节,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培养,造成了学生的思想僵化,不敢创新。最终这种存在偏差的培养观念注定难以培养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创新性人才。

2.校内培养过程有待针对性的完善

专业学位硕士校内培养过程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经管类专业硕士的课程基本上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来设置,大多高校采用的课程学分比例7:12:10,这样的课程类型比例的确定不尽合理,公共基础课比例相对过高,选修课没有占据足够重要性,这就使得经管类专业硕士所学的知识结构过窄,没有将各课程之间建立起联系,在碰到实际问题时难以灵活结合所学知识。从教学过程上来看,目前还存在将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视为本科教育的延续和深入的倾向和作法,依旧保持着分数至上的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美国之所以在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上成果斐然,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说明想要提升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启发式、讨论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3.实践环节浮于表面,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目前大都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指导方式,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教学及科研指导,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技能的培养。[5]然而目前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实践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常常采取跟随导师进行课题研究或到相关企业参观实践的形式,而缺乏深入而具体的科研活动。这导致实践活动中学生难以发现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更难以实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缺乏接受硕士实习的动力。经管类专业学科属性注定硕士的知识技能在短期内很难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也没有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对于企业进行激励的措施。二是实践单位存在不确定性。目前研究生的实践单位大多是基于导师或学院的私人社会关系,学生的实践大多是导师帮助联系的,这种方式缺乏持续性,如果导师缺乏该方面的社会资源,学生的实践单位无法得到保障。

4.师资力量亟待补充

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往往更多的是向导师学习,由导师引导他们进行科研选题,开展资料调研,进行成果总结和论文撰写等具体环节。可见,导师本身指导和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专业学位硕士数量井喷般增加,许多高校教师资源却没有得到补充,有一些热门专业一个导师可以带十几个研究生。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太多,使得其没有足够精力来认真指导每一个研究生,这往往会导致导师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部分导师知识严重老化,既无法将最新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向研究生讲授,而且没有能力去解答研究生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6],这都使得原本就不太充足的师资力量更为薄弱。

5.培养环境导致硕士创新意识不强

专业学位硕士的主体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而应届毕业生长期以来受到的都是应试教育,由于思维模式的束缚,在对待问题的时候大都是效仿以往的经验教训,循规蹈矩的进行处理,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在一项对82家企业对研究生评价的调查中,对研究生的“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水平评价中,50%以上的企业认为研究生的这些能力都处于“一般”水平。[7]这种社会的反馈与专业学位硕士当初设置的目的大相径庭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现存的培养环境致使专业学位硕士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缺失。

三、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方向

从我国正式建立专业学位硕士制度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仅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在培养模式方法上仍存在许多不足。相比而言国外专业学位硕士提出较早,因此培养模式发展较为成熟,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理性取舍,[8]能有助于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实力。本文针对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借鉴国内外相应经验,总结自身发展经验,提出如下改革方向。

1.更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观念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专业学位硕士是以企业的需要为培养目标,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主张大众化教育、强化实践和动手能力,因此理念不能延续学术型硕士以学术研究人才为培养导向。针对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高校要明确其与学术型硕士的差别,强调实践在教育体系设计中的作用,要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结构设置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综合应用能力,不以知识的精深为教学导向,而是以宽广和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来培养学生。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艺术导入,问题提出——知识学习,分析问题——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9]

2.规范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应当遵循其培养理念,其课程体系也应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这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衔接的必然选择。[10]合理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课程设置上,应当保证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扎实的经管类基础理论,引导学生研读经济管理方面的经典名著与文献,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基础知识储备;二是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管理方面的前沿问题和案例,通过最新的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现存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能为未来工作提供方向;三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应当能紧跟社会需求,可以多设置不同方向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例如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时期,社会更加关注成本的控制,通过设置成本会计等选修课把学科的新成果反映到课程中来,使最终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3.发挥社会实践学习的作用

在具备一定知识的前提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实践培养和训练出来的。[11]要把知识转化为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创造力以提高创新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实践环节。目前在专业实践环节收效甚微的解决方法,一方面需要高校与适合的企业沟通,让企业意识到人才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未来能带来的价值不可限量,从而激励企业积极配合提供实践机会,发掘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人才输送、项目共享等方式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的规模,也保证了实践的连续性。其次,在有限的实践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学习过程的质量,让学生明确实训的目的后,制定科学可行的课题调研方案,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科学正确的调研方法搜集数据资料,确保调研资料的客观性。在实践最终环节,通过提交研究成果、小组互相展示等方式总结实践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不断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

4.建设一批创新型教师队伍

胡锦涛曾经指出“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12]对于目前各高校专业学位硕士导师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高校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推荐校外导师,经评议合格的校外导师发放聘书以及积极招募或者内部提拔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进而补充专业学位硕士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创新教师评价与收入分配制度,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内隐性与长效性的特点,对教师的评价要注意不同评估要素间的平衡,将教学和科研的评价统一起来,让教师将主要精力倾注在人才培养与真正的学术研究上。另外,导师要从学生是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13]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发现问题的“时间空白”,通过发现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5.营造创新意识培养环境

专业学位硕士创新能力不强与一直以来的培养环境密不可分, 环境可以激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抑制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首先学校应当营造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民主、平等的气氛能让学生思维活跃、激荡,在教师的正确方法指导下,在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指出批评的自由,而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并找出自己见解中的科学部分,并指出思维方法的缺陷和不足。[14]其次,应当创新学生评价制度。现行的教育体制仍不能避免以学生的分数评价学生优异程度的现状,这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案例探讨、事件优化、等素质拓展活动,并将其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将学生从“分数至上”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创新。

四、结语

目前随着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投入越来越大,社会对优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期望和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正是高校教育的关键任务。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创新能力既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总结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升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嘉蔚,卢赟凯,韦娴婧,梁晓松,刘志军,徐雷. 浅谈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J]. 科技管理研究,2015,10:198-204+208.

[2]马晓旭,蒋乃华,徐金海.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点控制研究——以经管类专业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3:105-108.

[3]高福霞.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重庆大学,2007.

[4]宋遂周.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5]吴锐,王彬,吕吉. 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跨校”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以滁州学院教科院跨校教学团队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5,02:138-142.

[6]唐霄,赵慧. 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7:430-431.

[7]席锦会,谢英杰,吉喆.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92-93.

[8]田学真,张俊.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 继续教育,2012,02:32-34.

[9]马润凡. 探究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河南教育(中旬),2011,09:24-25.

[10]邓松.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91-92.

[11]李双力.高校创新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2]温若风. 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创新教育[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02:68-69.

[13]毛克琴.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4]蒋毓舒. 学术自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J]. 高等农业教育,2008,07:14-16.

作者简介:

许士春(1979-),男,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猜你喜欢
经管类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