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松
摘 要:现阶段,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政基础建设中大规模建设越来越多,大规模建设与高压输电线路之间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强高压线路安全管理,最大程度降低输电线路外破的可能性,保证高压线路的安全运行。文章主要分析了高压线路的安全管理措施及未来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外破管理;高压线路;安全运行;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0-0144-02
近年来,社会基础建设速度加快,因市政施工、房地产建设造成的输电线路外破事故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成为了现阶段造成高压输电线路事故跳闸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电网的安全运行。高压输电线路电压等级高、短路电流大、瞬时热效应破坏能力强,出现外力破坏事故时,可严重损害当事人自身健康,也可导致电网被迫停运,严重破坏电力设备,严重时还可出现断线、倒杆现象,出现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影响社会发展及人们群众的正常生活。
1 20XX年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列入《福州供电公司输电线路走廊施工安全隐患监控一览表》的隐患点有88处,其中实施重点监控的隐患点有59处,内控隐患点29处。较去年同期,新增27处,消除了20处。可能危及线路安全的施工项目主要有京福高铁、福平高铁、三环快速、福永高速、京台高速、东区建设、内河整治、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工程施工。电力设施周边违章取土堆土、施工爆破、违章建筑、吊车泵车超限作业、焚烧垃圾、易漂浮物随意丢弃等现象频繁发生,屡禁不止。部分市政建设、重点工程盲目施工,导致外破事件频发,给线路安全运行带来极大隐患。
1.1 抓管理,安全管控有力有序
由部门领导担任组长坐阵指挥,以外破特巡组队员及一线班组长为组员负责各个外破点的发现、巡视、监控、协调、督促、整改、总结工作。按外破点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管控方案,督促安全措施落实到位,负责现场特巡特护、沟通协调、督促整改;收到现场预警信息时,组织人员紧急出动,应急协调处理。
今年,接收外線护线队预警信息近200条,出勤制止的违章危险行为达120多起;参与各个区县爆破评审会、施工作业协调会、安全生产座谈会等18场;深入施工工地组织机械操作员、安全员等学习电力设施防护安全课5场;联系拆除或降高线下路灯16盏、移除或拆除危险违章建筑物9处,拆除电力设施周围易漂浮物30多处、拆除动车站电杆6处,配合工地临近电力设施危险施工现场指挥34次,累计监控达160多个小时,形成与各施工单位齐抓共管联防电力设施外破的新局面。
1.2 抓队伍,外线旁站到点到位
目前危险等级较高的施工工地配有30名保安和12名信息员,重点旁站监控外破点53处,含220 kV线路26条、110 kV线路15条。旁站护线人员经过培训,掌握一定的电力防护知识及协调处理能力,实行分片包干,定点旁站,实时监控辖区内施工作业,发现危及情况,能及时制止、会准确上报。
1.3 抓执行,施工隐患可控在控
1.3.1 排查危及电力线路的安全隐患
对可能危及线路安全的吊车等机械作业立即制止,对作业人员及工地负责人进行安全教育,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屡见违章的施工单位申请应用“暂停供电”等有效手段,促进施工单位及时整改,规范作业。
1.3.2 设立保障安全的警示牌等静态设施
今年以来,本部针对各个外破隐患点的工程进展情况,外破威胁的差异变化,重新发放隐患通知书62份、发函23份,发放安全宣传手册600多份、向吊车等机械驾驶室张贴“安全小告示”60多张、新增埋设安全警示牌51面(覆盖所有外破点)。对特别危险的杆段,通过设置路障(埋设限行桩21处260条、防撞墙3处、限高架3处、堆土堆石5处、挖路限行2处等),有效保障线路的安全。
1.3.3 办理安全许可手续、安全协议
对新增的施工工地发放《电力线路保护区内作业申请表》,宣传闽经贸能源[2010] 515号文件精神,发放办理相关手续流程卡,并专人督促办理进度。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重点加强对铁路、公路、房地产开发等重点建设工程的督促办理力度。目前实施重点监控的隐患点59处中已办结完成安全协议、申请表的有57处,完成率96%,还有2处正在协调办理之中。
1.3.4 检查安全协议中各项安全措施落实
接照签订的安全协议及现场安全防护措施要求,检查施工工地是否对现场安全员、监理员及大型机械操作手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落实重点人员安全责任;现场是否按要求设置安全围栏、警示标识、宣传标语等,是否对塔吊、吊车等采用限长度、限方位的物理隔断的措施、临近电力线路的施工是否设有专人监护、开展警示宣传、安全交底等,对落实不到位的施工单位责令要求限期整改。
1.3.5 建立互动联络机制
在日常巡视采集工程进度信息的基础上,加强与各工地负责人的电话联系,详细掌握工地施工状况,要求协议范围内的机械作业必须通知我方人员到场监控才能进行,杜绝未经许可的危险施工作业行为。今年通过建立的安全联系机制积极配合施工队完成现场危险施工作业全程监控34多人次,累计监控达160多个小时。
1.3.6 对重要外破隐患施工地段采用图像、视频后台监守
目前,根据施工现场的不同需求,对35处线路杆段安装图像监控系统,对特别危险的18处杆段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后台远程监控值班,分析图像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通知外破特巡组出动制止。今年值班室对现场的违章行为报警多达84多起,应急出动制止有威胁的施工行为有36起,及时发现、有效制止事故的发生。
1.3.7 对外破隐患点采用管辖班组、外破组轮番动态巡守
按照《福州局輸电线路走廊施工安全隐患监控一览表》巡视周期及工程进展情况,统筹安排人员动态巡视。截止目前共开展巡查2000多人次。根据不同施工进度、不同现场状况,不同危险级别,组织专人按需监控,采集工程进度等各类信息,做到现场情况清楚、安全措施清晰、危险作业亲为。
1.3.8 对复杂施工工地采用保安、信息员定点驻守
针对外破现场复杂情况,组织电力设施特巡护线队专项对线路走廊施工建设工地进行全天候的巡察,即时发现、制止危害电力设施的违章施工行为,目前主要分布在建设工地集中度较高、危险程度高的晋安区、仓山区、台江区以及长乐、闽候、平潭等地,负责监控41条输电线路的53处的复杂施工工地。
1.3.9 对危险作业、重点时段,采用专人全程监护
对两会、两节、黄金周、单电源、“5.18”、“6.18”“中高考”等重要保供电时段制定保供方案,抽调安保力量对保供线路、外破现场进行旁站及动态巡视,提前通知相关工地在线路保供期间暂停可能威胁安全的施工作业,对一些确实无法停止的市政工程,增派专人协助监控,顺利完成每次保供任务。
1.4 创新路,寻求法律帮助解决棘手隐患
加大与本局电力设施保护办、法律组的沟通联系,新辟法律途径,对屡禁不止的违章施工单位(220 kV高峡线#62-#63线旁违章施工)发放律师函进行制止,目前该处违章施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2 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2.1 施工作业人员电力安全意识低
从历次电力设施遭受外力破坏的情况来看,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特别是吊车、钩机、塔吊等操作人员普遍缺乏电力安全知识,有的工地不经审批夜间临近导线危险赶工,对电力设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2.2 无强硬的手段来保障整改措施的落实
长期以来,施工单位违章施工造成电力设施损坏,没有付出应有的经济和法律代价,使其更轻视电力设施安全保护工作,违章施工更加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3 下一年的工作思路
3.1 进一步加强安全宣传,提升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安全 素质
一是强化常态联系。考虑到关键作业人员,尤其是吊车司机人数相对较少、施工工程量、施工区域相对较大,以及外破危险性高,建立与他们的常态联系机制,掌握施工信息,并通过发送“安全温馨短信”经常性进行安全宣传,达到宣传成效的延续性。
二是强化现场教育。进一步通过发放安全宣传手册、向吊车等机械驾驶室张贴“安全小告示”等方式开展现场安全宣传教育。
三是强化安全知识宣贯。与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在吊车等特种机械人员取证、年审过程中增加电力安全相关知识的宣贯,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电力设施保护知识,从源头避免电力事故的发生。
3.2 进一步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力量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制作各类警示牌、限高架、限行桩和新增功能完善的现场视频监控装置提升物防、技防水平。
二是配足、配强、配齐现场特巡护线员,提升人防效能。加强培训,进一步提升护线员外破隐患鉴别力,提高外破告警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保安护线员管理规定》,落实工作纪律,强化责任,最大程度发挥特巡护线员的作用。
3.3 进一步践行“五看三守一护”工作机制
积极归纳整理工作方法,加快对防外破工作中典型案例处理方式归纳整理,形成常态管理。
3.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防共建
通过与法律组、电力设施保护办、当地政府等走访汇报,依靠相关执法部门的配合等方式丰富防外破刚性工作方法。
3.5 加强防外破暂停供电措施的落实
对施工单位不落实安全措施,严重威胁电力设施安全的予以暂停供电处理,增强电力执法的震慑力和有效性。
4 结 语
加强外破管理,确保高压线路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电力设施防外破保护工作越来越被重视,通过“三抓一创”的管理思路及措施,有效保证了高压线路的管理质量,提高其高压线路的安全运行,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相关人员安全意识不高、整改措施难落实的问题,需要重新调整来年的工作思路,加强高压线路的安全管理,保证高压线路的安全运行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长海,侯鹏.探析确保输电线路合理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J].中小企 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0(12):285-286.
[2] 李强.加强输电线路施工类外破防控的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2(12):178-179.
[3] 唐诗,马骞.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技术探讨[J].通讯世界,2014(2):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