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多”群文阅读课堂实施策略例谈

2016-11-29 06:44江小云陆通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摩尔根群文课件

江小云 陆通

所谓群文,就是围绕一个议题所选取的一组文章,议题则是将多个文本组合起来的线索和选文依据。群文阅读一方面可以是一种阅读形式,另一方面又常常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代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内引领学生对一组有着共同议题的文本展开的阅读教学活动。每次群文阅读教学,教师都会把几个可以归为“一群”的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教。通常情况下,群文阅读的几篇选文要么各自表现议题的不同侧面;要么就是对同一个议题的反复证明,每篇选文提供一个片段,构成对议题的整体解答。

群文阅读作为阅读延伸课,其主要目标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对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习得。其最大特征,就是读者在单位时间内同时阅读多个内在结构、内容或语言形式相互关联的文本,因此,它不能像单篇阅读那样逐字解析、细细品味。群文阅读是多文本阅读,从文本处理的程序和个体学生阅读数量的不同来划分,它包括一篇带多篇(简称一带多)、群文齐读、群文共享三种阅读形式。下面笔者结合“微型小说”(一带多)群文阅读课就该课型课堂实施策略和展开形式进行介绍。

一、用流行的“微”话题导入,直接过渡到本课的中心议题——“微型小说”群文阅读

以“微”为中心建构和延伸师生的聊天话题,衔接自然。

【片段实录】

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微”(课件出示“微”字)。“微”是什么?

生1:是微小、小型。

师:对!我们用手机上网时,用简短的信息进行交流或者记录自己的生活片段,这些手段叫做——(生齐答)微信、微博(课件出示“微信”“微博”图标)。我们还知道,有一种时间短、故事情节短小精炼的电影叫做——(生齐答)微电影(课件出示“微电影”图标)。同学们,其实有一种小说也姓“微”,它篇幅短小,短短几分钟就可以读完了,这类小说叫做“微型小说”(课件出示一本《微型小说》的封面)。微型小说不光篇幅短小,结构也很特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微型小说,感受一下微型小说在结构上的精致,尤其是它“出人意料”式结尾的巧妙(课件出示“微型小说的巧妙结尾”课题)。

群文阅读需要在有限的40分钟课时内连续进行数篇文章的阅读,时间非常紧,因此,课堂导入必须简捷。本教学环节,笔者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微生活”过渡到微型小说阅读,导入简捷而自然。

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和联结策略展开群文阅读

于泽元老师认为:群文阅读思维结构的核心是比较与联结,以议题为贯穿线索的一组文本中,读者面对的是多个文本而不是单一的文本,虽然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逻辑和结构,但是这种单一的思维结构只是群文阅读中读者理解的基础,能发挥更大作用的则是文本与文本之间所形成的富有张力的结构。当读者面临这种张力结构时,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比较。“微型小说的巧妙结尾”作为本课的中心议题,其最为关键的联结点就是结尾“出人意料”。以此为依据,我们在课前选取了三篇微型小说:《摩尔根掉井里去了》《打电话》和《一磅奶油》。《摩尔根掉井里去了》讲述的是男孩比尔的朋友摩尔根不小心掉进了枯井里,一位老人在没有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主观认定掉下枯井的是另一个男孩,路过的大叔和邻居报警求援,甚至引来了电视台记者,到最后我们却从比尔爷爷的口中得知,摩尔根不过是一只大公鸡,毫无性命之虞;《打电话》讲述的是一个年夜,小男孩来到“我”所开的小店给父亲打电话,男孩在电话这头动情的表白和哽咽的声音惹人爱怜,“我”心头一颤,正准备不收男孩话费时,竟意外发现男孩根本没有拨通过电话;《一磅奶油》则略带嘲讽地讲述了一个冬天的傍晚,一家杂货店主硬要留下店里唯一的客人西斯喝一杯酒,还邀请西斯靠近壁炉取暖,温暖的环境和逐渐上升的体温让西斯如坐针毡,竟至于不得不落荒而逃,原来西斯偷了店主的一磅奶油并把它藏在了帽子里,奶油随着温度的上升开始融化。三篇微型小说的结尾都具备“出人意料”的典型特征,我们决定用《摩尔根掉井里去了》作为精读文本展开“一带多”群文阅读。

【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先读第一篇微型小说《摩尔根掉井里去了》(课件出示删掉结尾的小说原文)。不过,读到后面你会发现,这个故事的结尾不见了。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猜一猜结果会怎样?(生默读)

生1:他掉进井里了,后面可能还是没被救上来。

师:那,真是太遗憾了!或许,还有别的情况?

生2:我觉得,后来是消防队员和警察都赶来了,用尽了各种方法,终于把摩尔根救出了枯井。

师:这可是皆大欢喜呀!不过,你们想不想看看原文的结尾?(课件出示原文结尾,师读)

谁知,比尔爷爷却大笑起来:“不用担心,摩尔根三天两头掉井里的!”围观的人、所有来救摩尔根的人,都觉得比尔爷爷笑得很奇怪。“摩尔根又不是小孩,它是我家的大公鸡。”这时,摩尔根扇动翅膀,奋力向上一飞,飞出了井口。它“喔喔喔”地叫着,那声音就跟小孩的“哇哇哇”声一个样儿。围观的人们瞪大了眼。

师读毕,现场“采访”学生“刚才为什么笑”。

生1:我觉得这个结尾很有趣,因为我一开始还以为摩尔根是自己爬上来的,结果却飞出来一只大公鸡,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师:看来你读懂了这个故事,请你把“有趣”这个词写在黑板上(生1板书“有趣”)。除了“有趣”,同学们还有什么感受?

生2:我觉得还很可笑。这么多人听说有“一个人”掉进了井里又没有被淹死,之后发现“这个人”原来是一只大公鸡。

师:所以你忍不住笑了。请把“可笑”这个词写在黑板上(生2板书“可笑”)。

师:同学们,这样的结局你之前想到过吗?(生答“没有”)你们都没有想到,看来,这样的结局出乎了你们的——(生齐答)意料(师板书“意料之外”)。你们还想读这样的文章吗?(生应答)咱们再来读两篇微型小说吧。

当从第一篇文本中得到了结尾“出人意料”的阅读体验之后,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浓了,并自然而然地带着“结尾必定出人意料”的想法去阅读接下来的两篇微型小说,这就产生了思维联结。这种思维联结既带动了学生接下来的阅读行为,又成为学生持续阅读的原动力,还赋予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和思考的依据。

【片段实录】

课件出示另两篇微型小说,同样隐去结尾给学生阅读,并让学生猜想结尾,谈谈体会。生读毕进行交流。

生1:我认为《打电话》这篇微型小说中的“这个孩子”可能没有按下电话号码的按键,所以也没有真正和爸爸通话。

师: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想法,还有别的情况吗?

生2:我认为这个孩子打通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却不是他的父亲。

师出示原文结尾。

我走上前,下意识地朝计时器一看,一下子愕然了。原来,计时器上没有显示通话时间,孩子根本没有拨通电话。“孩子,爸爸妈妈很快会回来的,回家去吧!”我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喉咙有些发哽。“谢谢叔叔!”孩子感激地望着我,用手背拭了拭鼻涕,然后走出门去。

生阅读后举手发言。

生1:我本以为那个小孩是打通了电话,但是……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打通。

师:看到这个故事的真相,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1:这个孩子真可怜,父母不在身边,自己又想念父母……可能他不懂父母的电话。

师:你把自己的感情放到了故事里,觉得这个孩子真可怜,你太会读书了!

师:还有别的同学来谈谈心里的滋味吗?

生2:看到原文的结尾,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惊讶。我原想那个孩子已经打通了电话,而且得到了父母可以回来的消息。但是,看到这个结局,我又有一点伤心和同情,而且我觉得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他的爸爸妈妈在外面遇到了不幸……况且他奶奶也受伤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孩子真的好可怜。

……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带给我们如此丰富的感受,是因为这些故事的结尾都在我们的——(生答)意料之外。很多微型小说的结尾都是这样,曲折巧妙,出人意料。可是,当我们重读小说前面的内容时就会发现,其实线索一直都在文章里,只是它们不是那么容易被我们觉察,直到我们读了结尾才恍然大悟。

本环节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让学生多读几篇文章,而是首先教给学生这条“意料之外的结局”作为几篇微型小说文本的联结线索,用以凸显文章之间的互文性,使学生的后续阅读有更强的针对性。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两篇文章的阅读,学生会下意识地运用默读、跳读这样的速读方法,迅速将阅读目标锁定在结尾处,而不会再逐字逐句地品词析句。有较强互文性的群文可以传达给学生明确的信息,让他们不再关注零碎的知识或信息,而是更看重事物之间的关联,下意识地进行比较、整合,将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

从课堂的实施情况看,学生已经非常明确地在阅读中进行了“结尾出乎意料”的思维联结。在反馈《打电话》一文所猜测的结尾时,学生的猜测已经相当接近原文的描述,说明学生已经开始将第一篇文本的阅读体验提升成为一种微型小说的思维结构,在尽可能地追求“意料之外”的文本联结;到了阅读《一磅奶油》时,学生已经猜测得和原文几乎完全相同了。这种提升并非偶然,学生已经开始自发地从文本的蛛丝马迹中搜寻结尾的可能性,并且通过比较,做出整合和判断。虽然在整个比较、联结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并未察觉到自己在使用这种阅读策略,但是学生通过系列阅读,已经隐约感觉到微型小说结构的精致和结尾的巧妙,开始暗暗向作者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了。

【片段实录】

师:现在,咱们来玩个游戏。你们认识他吗?(课件出示“柯南”的卡通形象,生答“柯南”)对,名侦探柯南。接下来,咱们就跟着柯南到文章里寻找一下之前被忽略的蛛丝马迹吧。课前你们每人得到了一张彩色卡纸,共有3种颜色,跟我们刚刚读过的3篇微型小说阅读材料的颜色一一对应,现在,请你再次阅读和卡纸颜色相对应的故事,找到线索后把线索的关键词写在卡纸上。(生默读,写线索的关键词;师巡视)

师:请拿到星号卡纸的同学起立。(三名学生起立)今天你们真是太幸运了!(师给三名学生分发印有三篇微型小说的阅读材料)现在,你们三个就分别是红队、蓝队和黄队的队长了,请召集你的队员在文章里收集线索,用波浪线把线索的词句划出来,然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同学们,开始行动吧!(生按卡纸颜色分组讨论;师巡视)

师:(投影出示学生小组交流的作品)现在我们来揭晓答案,先请红队的同学发言(各队指定了发言学生,其余学生倾听)。

生1:我们找的是《摩尔根掉井里去了》一文的线索。我们找到的第一条线索在第二自然段“黑漆漆的井里,井很深,什么也看不见”,这里跟第九自然段有个对应的地方,“这时,黑漆漆的井里传来了摩尔根‘哇哇哇的声音”,联系这两句话可以知道,摩尔根掉下去的时候并没有摔死……“这在老人听起来像是在说‘我没法爬上去”这一句,说明老人因为已经很老了,所以耳朵并不太好使,很有可能没听清楚摩尔根发出来的声音到底是……

师:你的意思是说,老人没有办法分辨摩尔根到底是人还是——?

生1:对,老人没有办法分辨摩尔根到底是人还是动物。“比尔爷爷的农场”这里也埋下了伏笔,“农场”里面应该有一些家禽家畜,比如说鸡、鸭、猪、牛什么的。所以说,根据以上线索可以推断出“摩尔根有可能不是人”。

师:嗯,说得好!红队的这个同学不仅找到了线索,而且说得有理有据。你看,他还特别抓住了摩尔根“哇哇哇”这个拟声词,从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也让“摩尔根是只大公鸡”这样的结尾显得合情合理。谢谢红队的同学们!(师板书“情理之中”)

接下来,黄队和蓝队也分别进行了展示(实录略)。

师: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这三篇微型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巧妙的结尾。这些结尾既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又在文章的情理之中,通过反复阅读前文的铺垫文字,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这个特点。

本环节利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卡纸把学生分成三个小队,引导三队学生对三个故事分头进行全文自主阅读,并通过队员的合作、探究,共同寻找线索,在学生的辨析、比较中进一步厘清微型小说“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特点。学生在不同文本中探寻蛛丝马迹,根本目的是体验微型小说在文章结构上的精妙:一个个“伏笔”埋藏在文章当中,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服务;将以上单文本小说通过比较、联结、总结、整理,最终可形成一个所有微型小说文本的形式或者结构特点,进而使学生最终领悟到群文阅读的意义。由此可见,从异到同,在文本交互中进行文本的比较与联结是群文阅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思维历程。

三、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习得的方法,为微型小说续编结尾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老师也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当学生通过比较与联结策略逐渐摸清微型小说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构特点以后,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决定把“写”的元素渗透于“读”的过程当中。

接下来将要阅读的微型小说《英雄一语》,讲述的是娇小玲珑、天生丽质的姑娘面对抢劫钱柜的持刀歹徒,毫不犹豫地冲上去阻拦,虽身中数刀仍死死拖住劫匪不放,直至昏迷被赶来救援的人们送入医院。在英雄脱离生命危险,即将睁开双眼的时刻,病床前的官员、记者们都在心里揣测着英雄醒来的第一句话……

【片段实录】

师: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个有奖活动,为一篇微型小说征集结尾。请你先阅读故事《英雄一语》(部分学生开始翻阅阅读材料),然后给它续编一个意料之外的结尾。(生续编,师巡视)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写的结尾挺有意思,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投影出示学生作品,生读)。

生1:大家深情地望着英雄,期待那即将说出的话。姑娘开口道:“你们是谁?我这是在哪里?”

师:赞,真不错!

生2:大家深情地望着英雄,期待那即将说出的话,姑娘却说:“哎哟天啊,我太饿了!”(全体学生狂笑)

师:这个结尾也算出人意料哦!现在给这两名同学颁奖,奖励每人一篇微型小说。谢谢你们!(师颁发微型小说作品)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原文的结尾?(课件出示原文结尾,全体女生读)

姑娘说:“镜子,我要镜子。”声音不高,众人有些发愣。幸好病床旁边就有镜子,当即有人递了过去。姑娘吃力地把镜子举起来,对着脸庞上下左右照了一会儿。“还好没伤着脸……”姑娘又说了一句,然后甜甜地笑了。两位领导面面相觑,晚报记者手中的笔停在空中,只有摄像机把英雄的笑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师:我发现有些女同学边读边笑,是呀,谁能想到勇敢的英雄竟然如此爱美!可是,联想到前面交代的英雄的娇小玲珑、天生丽质,这个结尾便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你们说,这样的结尾是不是巧妙极了?其实,微型小说同样是小说,同样要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如此巧妙的结尾,就是为了向我们展示生活中那些真实的人身上所存在的真实情感,让我们在结尾那一刻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写的小说构思巧妙,语言幽默,结局常常出人意料,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叫做“欧·亨利式结尾”了。大家课后可以找找这位大师的小说读一读,相信你会发现微型小说更多的奥妙。

以上教学环节把学生最感兴趣的微信朋友圈和续编微型小说的结尾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既呼应了开课时提出的“微”话题,也有了让学生进行练笔的过程体验,适时地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成果;用微型小说作为礼物来奖励练笔中的估胜者,可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微型小说的兴趣。

任何形式的阅读教学,都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旨归,本课群文阅读以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从第一篇文本中发现并理解微型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然后应用这种结构特点去阅读接下来的两篇文本相似的微型小说,从中体会同质文本之间的共通之处,内化比较与联结的阅读策略;而“重读文本,找出线索”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微型小说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得以摸清优秀文本深层的、共通的思维结构,有效提高阅读能力,为自主课外阅读点亮了一盏明灯。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摩尔根群文课件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因一只果蝇摘得诺贝尔奖
因一只果蝇 摘得诺贝尔奖
群文活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