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越武 图_焦永生
藏情纳义二十载
文_刘越武 图_焦永生
收藏有收聚蓄藏、收集保存的意思。在河南电力系统,不乏有收藏爱好者。这其中,对收藏投入大量精力、财力,藏品已具规模者也实繁有徒。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许昌供电公司员工寇宝刚多年来寄情于汉砖、陶器的研究和收藏,我怀着一份对千年历史的好奇,前去一探究竟。
在许昌市望田路寇宝刚的家中,我见到了“传说”中的“宝贝”。寇宝刚毫不吝啬,指引着我参观了他存放“宝贝”的各个房间。地下室、书房、储物间、客厅,均被大小、形状各异的汉砖、陶器占据。我就这样边欣赏着这些古朴物件儿透露出的神秘色彩,边仔细凝听寇宝刚娓娓道来他与这些物件儿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一位友人赠送给寇宝刚一汉砖残块,砖体有五铢钱锈蚀其上,晕出一片青锈。“五铢”字样与砖棱上的五字纹相映成趣,犹如从历史的缝隙里射出的一丝光亮,让人嗅到一缕悠远的气息。初得此砖的寇宝刚对其喜爱有加,闲来总是攥在手里反复观赏,这样的稀罕物件不同于其他收藏,由于无处觅得,那时除了欣赏却不承想过拥有。
1996年的一个周末,寇宝刚外出途经文峰塔古玩旧书市场,发现这个市场上售卖许多形似家中友人赠送的汉砖,经过精挑细选,5元钱购得一块,喜不自禁地抱回家中。那时的他还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也并不在乎,纯粹喜爱而已。
后来,有一机会,寇宝刚将这块购得的汉砖拿出让朋友帮忙鉴别,朋友禁不住笑道:“你即便是想要赝品,也无处可寻啊。”
“许昌是汉魏故土,汉砖并不是什么稀罕物,然而有画像的汉砖却是极难觅得。”寇宝刚说。
原来,那时汉砖在许昌随处可见,并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但也正是因为对汉砖的喜爱,从这块砖开始,寇宝刚便踏上了寻访汉画像砖的路途。
有了淘买自己喜爱东西的据点,寇宝刚如获至宝,每逢周末都要到古玩市场去淘砖,十年间风雨无阻。与汉砖一同让他爱不释手的还有陶罐。
“陶罐是粗糙物,正是它的笨、拙、朴,甚至是丑才更耐人寻味,那浑身的土气往往诱你发出几缕幽思。”寇宝刚解释着他对陶罐的喜爱。
后来,除了在淘买汉砖、陶罐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外,他还对这些物件儿的文化背景、制作工艺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工作、生活之余,他影印了数千页的文献资料,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钻研。
二十载收藏,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至今,寇宝刚已收藏汉砖数百块、陶罐逾百枚。回想刚开始收藏时,喜爱之情无法自控,每每见到喜爱的物件儿,不买回来就觉得可惜。
“那时工资也就几百块钱,每月在古玩市场淘买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仅如此,一块汉砖轻则数十斤,重者长一米有余,能达上百斤,家住五楼的寇宝刚,都是手抱肩扛把这些“宝贝”带回家的。“如今看到这些物件儿,还隐隐觉得肩膀疼呢。”寇宝刚笑道。
同样产自许昌,汉砖、陶罐不比钧瓷俊美,没有绚丽的色彩,然并不得多数人喜爱,你甚至会觉得这样一块泥胚、一枚土罐土里土气,实难登大雅之堂。
敝帚自珍,别人眼中不值一文的残砖断瓦,在寇宝刚眼里却成了“宝贝”。他认为,收藏是生命的一种姿态,一种牵挂,一种不能割舍的情怀。
君子爱兰,收藏一种物品也跟收藏者的品性是分不开的。汉代画像砖不但诠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还再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睿智、热情的精神。
相信像寇宝刚这样的收藏者有很多,收藏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使它得到适当的保存,也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吧。
编者按:收藏的过程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许多收藏品都是历史的载体,在它们身上折射出历史的光芒。收藏之路亦是收获之路,各种收藏经历、经验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在河南电力系统,就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喜欢收藏,喜欢看一件件凝聚着时代和地方特色的藏品,如同一段段历史真实地呈现在眼前,翩跹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