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艳
春节视觉符号的创新应用研究
胡继艳
春节视觉符号是春节文化视觉化的表现载体,蕴含着辞旧迎新、求吉纳福的吉祥寓意,是民族情感的凝聚点,也是家庭团圆、亲邻和睦的粘合剂。对春节视觉符号的应用基础、应用原则及应用领域的研究,旨在提炼春节文化的内涵,顺应时代的发展,拓展应用的空间,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应用基础;应用原则;应用领域
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着民族信仰、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审美情感等诸多内容,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表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岁时节日春节,既是民族情感的凝聚点,也是家庭团圆、亲邻和睦的粘合剂。从古至今,春节都具有任何其他节日无与伦比的地位。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春节,其文化符号越来越弱化,其氛围和功能正呈现出淡化的趋势。春节文化的视觉符号,以其浓烈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吉祥的寓意、质朴的情趣表达着人们迎新除旧、避凶纳吉的美好愿望。陶思炎教授说:“节日若失去了文化符号,就失去了个性特色,失去了存在的标志,甚至导致了传统节日的整体淡化和衰亡。”[1]春节视觉符号是春节文化视觉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最为重要的标识。
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春节。春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古称“元旦”“元朔”“元辰”“元正”“元首”“岁朝”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意味着草木凋零、漫漫寒冬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春暖花开、万象复苏的开端。“但其在上古月份不尽相同,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腊月初一,周代则为冬月初一,秦始皇灭六国后又改定为十月初一。直到汉代,汉武帝用了落下闳的《太初历》,才恢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的传统,从此两千多年来传承相沿。虽然其间王莽、武则天、魏明帝等一度曾改用周历,但都为时不长。”[2]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通过改元,使用阳历纪年,称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改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作为万物萌发的起点,是阴阳转换、新旧交替的标志性节点,作为中国古代天文、气象、农事以及民间信仰的产物,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循环往复的时空观念和丰富的礼俗文化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时,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神秘和对自然现象的无常抱有恐惧而崇拜的心理,于是赋予天地、神灵无往不在、无所不通的神能,认为所有的生命,均是源自天地之气的相合,如唐鹤征云:“盈天地之间,一气而已,生生不已,皆此也。”①强调人的生命化生于天地之气。春节是一个遵循二十四节气、反映日地运动规律的自然节日,所以,春节期间,人们通过一定的祭祀活动感恩天地、日月、后土的养生恩德,祈求农业生产能够与大自然节律和谐相生,得到天地、神灵、祖先的护佑,祈盼来年风调雨顺、瑞气盈钵,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和谐观念。同时通过除夕团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等传统习俗抒发情感、表达祝福,使人们的精神在亲情、友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春节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协调着天、地、人、神的关系,正如张颐武教授所说:“春节是源于大自然本身的召唤,遵循了‘自然的节律’,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价值观的体现”[3]。
(二)循环往复的时空观念
“传统宇宙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依存的,时间是空间的运动方式,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方式,时空是合为一体的。”[4]这是中国先哲对“时”“空”的理解以及强烈的时空合一意识。这种时空合一的观念还集中体现在四时与方位相对应方面,“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5](P322),即东方对应春天、南方对应夏天、西方对应秋天、北方对应冬天。传统宇宙观不仅将四时与方位联系在一起,还突出时间的重要地位。如宗白华说:“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6](P113)这都是中华民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研究总结出来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时空观念。终始循环,生生不已,中国人还将循环的时间与生命的历程紧密联系,人的生命机体生长衰亡如同春夏秋冬循环一样。春节作为年度循环、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春节的时空表现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最初的桃符演变为今天的春联,使人们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与精神上的满足,不断地带给人们以希望,诠释着一切已结束、一切又重新开始的美好愿望。
(三)丰富的礼俗文化内涵
春节作为年度时间的转折点,作为民族意识中的时间元点,主要围绕着辞旧迎新、纳祥求吉的节俗主题,在传统中国社会形成了丰富的礼俗文化,如祭祀礼俗、人伦道德、迎春礼仪等。祭祀礼俗伴随着春节的始终,从腊八的祭祀到正月十五的闹元宵,针对不同的神灵作不同形式的仪式,如二十三祭灶神、初五接财神……正如蔡云在《吴歈》所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7](P17)这些祭祀仪式主要是表达人们对天地、神灵赐予万物的感恩。我国非常注重人伦道德、家族意识和亲缘关系,为了表达对已逝先祖的思念,为了强化家族的血缘联系,保证家族的延绵,慎终追远,祭祀先祖成为一大礼俗。这加强了族人因同根共祖而生死与共的意识,促进了彼此间的紧密团结。岁末的拜年礼、团聚守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等一系列仪式都是巩固家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要仪式,表现出一种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礼尚往来的人际交往关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仁义、重礼的传统美德。迎春礼仪是人们迎接新年而长期形成的礼俗,如贴春联、贴门神、贴窗花、饮春酒等,这些活动不但可以营造喜庆祈年的氛围,还成为过年民俗事项的典型表征,表达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无论是祭拜神灵、先祖,还是礼拜长者、举行迎春礼仪,都表现了个人与家庭、与社会的融和关系,祭祀礼俗、人伦道德与迎春礼仪在春节活动中穿插交互,浑然一体。正是这些内涵丰富的春节礼俗,将春节烘托成民族的岁时大节,并成为当代人传承传统文化的纽带。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视觉认知被认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认知活动之一,视觉认知对春节文化的创造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们认识世界、创造文化、传承文化的重要基础”[8]。视觉符号在民俗文化事项中更容易使人们接受信息,作为一种可以被视觉所感知的符号,它通过图形、色彩、融会贯通,与视觉达成共鸣,实现信息内容的传达,以达到人们内心情感的交流。春节视觉符号是春节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它是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用一些合乎民俗观念的事物、图形或实物来表达人类的集体意识、审美情感,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意义明确的观念性符号。它作为春节价值观视觉转化的载体,运用可视化图形、审美的意念、适当的表现方式来表达人们避灾祈福的幸福观念,负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敬老爱幼、亲情聚守的伦理道德。
“春节视觉符号因岁月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比如从桃符到春联的演绎,除旧迎新的各种仪式庆典变化等。”[5]春节视觉符号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迁而成今日之状态,概而言之,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艺术形象为主的,如挂笺、年画、春联、剪纸、窗花、傩面具、“福”字、“十二生肖”图形、财神、灶神、门神、先祖像、元宵花灯、大红灯笼等;二是以生活类为主的,如爆竹、压岁钱、腊八粥、饺子、鱼、年糕、屠苏酒等。如果按空间划分,即有二维和三维之分:二维即彩笺、年画、春联、剪纸、窗花、傩面具、“福”字、“十二生肖”图形、财神、灶神、门神、先祖像;三维即元宵节花灯、大红灯笼、腊八粥、饺子、祭祀贡品、鱼、年糕、屠苏酒等。这些视觉符号品类繁多、内涵丰富,构建了春节“年味”特有的精神盛宴,寄托了人们除旧布新、迎喜接福和风调雨顺、家宅平安的美好期望和诉求。这些视觉符号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成为春节气氛的重要烘托与象征。
(一)客观基础
1.必要性——文化遗产传承、文化认同的需要
春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春节视觉符号与时代融合创新应用,不仅是文化遗产传承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春节视觉符号作为美好愿望与情感诉求的媒介,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人文情感等,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深厚的民族情感,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表现。如方块的“福”字、圆圆的灯笼等这些视觉符号不仅是人们普天同庆、敬祖祈福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中国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通过对春节视觉符号的创新应用,我们将春节深层的文化理念以新形式、新载体呈现,并拓展其应用领域,从而推进文化遗产的传承。
春节视觉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它已成为我们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正如费孝通所言,“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场合,可以有深浅强弱的不同。为了加强团结,一个民族总要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强调一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民族的标志”[9](P79)。春节视觉符号正是这一认同心理的标志性行为符号。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的年轻人对舶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热情高涨,反而对传统节日热情不高,主要是他们对春节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所以,我们应通过挖掘春节文化的精神特质,将春节视觉符号注入时代内涵,以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感,并寻求对民族文化的归属。
2.机缘性——社会转型的需要
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文化符号同自然生物一样,若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便将遭受被淘汰的厄运。中国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由农业型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春节的一些文化内涵、礼俗仪式逐渐式微,承载着文化精神的春节视觉符号也渐趋消失,许多符号的象征意义也为人们所忽视。
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当西方文化符号,如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袜子等传入时,我们坦然接纳和包容。春节视觉符号作为中华民族价值体系与民族精神的表达载体,也在不断地演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一些不能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不能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春节符号,难免趋向衰亡。因此,抓住社会转型的机缘,在尊重春节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春节文化内涵,赋予其视觉符号以新形式、新内涵,以适应现代节日生活迫在眉睫。
3.功利性——民众心理满足的需要
辞旧迎新、合家团圆是春节的永恒主题,对于海内外的中国人来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延绵了上千年的传统,“春节回家”这种情结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乡、祖国的情感记忆。红红的对联、方块的福字、多彩的年画、各式的窗花等都是春节年俗中不可或缺的视觉符号。这些视觉符号既可装饰居室,营造新年气氛,更是人们对新年祈盼的表达载体。以《老鼠嫁女》年画为例,“鼠”排在十二生肖中的首位,与十二地支中“子”相配,鼠前足四趾,属阴;后足五趾,属阳;阴阳兼具。岁末除夕,旧年即将结束,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刻,老鼠正符合了阴阳相连、转化的岁时特征。十二时辰中以子时为首,以子时为两日的交界,因此在除夕夜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饺”字,与交子的“交”字谐音,天交子时,这是时间与空间维度的转换。无论是张贴《老鼠嫁女》年画,还是除夕守夜、吃饺子,都表现了辞旧迎新的习俗。
合家团圆是人们过年的愿望,过年的主题,而“福”字则是承载着人们幸福盼求的视觉符号。“福”字同年画、春联、窗花等节日符号一样,其应用与功能正体现了人们对心理满足的需要。
(二)应用原则
1.传承与创新并举原则
“‘传承’与‘创新’是相互联接、并存同在的客观现象。”[10](P152)传承是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得以普及、延续、发展的保证,既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因此,传承与创新本相辅相成。春节风俗主要围绕着送旧和迎新的主题而展开,强调的是为生活的服务功能和象征意义。例如,“鱼”利用谐音“余”表达人们生活富盈的愿望。这一符号通过具体可感形象的隐喻、祥瑞的谐音寓意,表现出极强的普识性和亲和力,折射出人们深层的心理需求和信仰观念。保护传承并不代表守旧,春节视觉符号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拓展其应用领域,才能使其价值得到广泛认同。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强调:“民俗文化的变革也在不断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11](P17),依此类推,节日符号也应与民众的现实生活保持血肉联系,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在保护春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现代人的情感诉求,与春节文化中蕴含的辞旧迎新、祈吉纳祥的心理需求相适应,将视觉符号因时代、环境的改变而创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只有遵循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才能使春节视觉符号契合现代人对吉祥、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只有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永葆春节视觉符号的持久生命力。
2.节日维护原则
春节符号孕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大年三十揭下旧对联,贴上新对联,这一行为既是 “旧”到“新”的转换,“除”与“迎”的衔接,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希冀。春节正处于自然季节循环变换的节点上,处于过去与未来连接的时间切点上。所以,春节符号以循环封闭的时间观念为核心周而复始。尽管春节年年过,但人们除旧迎新、求吉纳祥的美好愿望丝毫不减。春节视觉符号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理想和道德伦理,如“福”字、对联、年画等,人们每年总是不厌其烦地、认真地对待“福”字、对联、年画等,以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这些视觉符号是春节节日内涵的视觉化表现,不仅可以营造浓浓的节日氛围,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在喜庆的节日趣味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和谐友善的人际交往关系,满足人们精神慰藉的需求,强化和延续了以血缘关系、孝亲意识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念。所以,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民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思维活跃的青少年一代。将春节视觉符号融入现代科技、时尚元素、数字艺术等进行创新应用,维护节日传统,培养民族自信。
只有遵循维护节日的原则,顺应时代审美需求,才能使春节视觉符号诠释现代春节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真正还节于民。
3.价值导向原则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春节位于中华民族的百节之首,蕴含着和谐圆满的社会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敬老爱亲的道德观。春节视觉符号作为承载春节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不可替代的新媒介。将春节视觉符号创新应用,发掘并转化其德育价值,使人们在春节辞旧迎新、温馨祥和的氛围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资源。春节是人流聚集最多的特殊时期,通过创新应用的视觉符号表达人们追求伦理道德、美好理想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增强德育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文化的传承性是相对的,而其变异性则是绝对的、随时随地发生的。传统节庆文化自然也不能例外,它同样真切地表现出变化发展的变异性。”[12](P26)所以,春节视觉符号应在保护传承春节文化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将其利用与转化,诠释出“和谐圆满、敬老爱亲”的节日内涵,以满足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总之,只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才能使春节视觉符号的教化功能得到发扬。
(三)应用领域
传统的积淀和文化的交融形成内容丰富的春节视觉符号,这些视觉符号既表达着深层的民俗心理和审美需求,又包含了装饰功能与象征寓意,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年画、灯彩、吉祥的“福”字等等,这些吉祥的视觉符号在时间的流淌中其设计美感也在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取向,旨在追求共同的心理诉求“幸福吉祥”。春节视觉符号作为民俗应用的客体对象,在民族生活的氛围中有着恒久而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当代设计领域中所涉及的类别主要分为二维设计与三维设计。
1.二维设计
将寓意吉祥、色彩丰富的春节视觉符号应用于二维设计中,既可以增强设计文化感,又可以使传统视觉符号增加现代时尚气息,营造平面化的不平面,更是延展到受众的心理感应与春节带来的愉悦感。如将春节视觉符号融于包装设计中,不仅提升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视觉效果和功能的表达。这里强调的是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在充分理解春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找到形式创新和产品功能的契合点,运用巧妙的表现形式将产品功能与吉祥寓意有机融合,最终达到展示视觉效果的目的。如图1,财神糖果包装,赋予笑容可掬的财神爷形象于整个包装盒身,而财神爷的腹部巧妙地设计成糖果的包装结构样式,结构样式与主体包装形象融为一体,既表达吉祥寓意,又增添情趣感。与生活最为贴近的宣传海报也不例外,在海报设计的应用中,可借助春节视觉符号所蕴含的“和谐观”“道德观”等主题融入海报设计中,尽可追寻各种元素的整合运用,使信息内容视觉化、形象化。作为营造喜庆气氛不可缺少的春节民俗符号,支撑着中华民族共通的精神理念,旨在为人们轻松地接受信息与内容。如图2,张培源的海报《竹报平安》,用爆竹的元素与山东快板的特色元素融合来表达祈祷平安、驱邪除恶之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图1 《财神糖果包装》
图2 《竹报平安》
春节文化在传统家居环境中主要表现在贴对联、贴年画、贴窗花等民俗事项中,这些寓意吉祥、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的春节视觉符号烘托出节日喜庆的氛围,突出特有的年文化特色。在家居装饰设计方面,不仅要注重主题内涵的表达,同时还要满足独有的新年韵味,并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值得借鉴的是年画民俗艺术品,在苏州塘街桃花坞年画社可见到各种门神画、钟馗画、百子图、教子图、刘海戏金蟾、一团和气图、无底洞老鼠嫁女等吉祥年画,在现代家居装饰中展示出特有的价值与魅力。一是表达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希冀;二是显现主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契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的消费需求。
2.三维设计
将春节视觉符号融入三维设计中,运用科技手段、数码艺术,使设计作品更立体化,也更形象化。如将春节视觉符号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相互交流、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历史脉络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提炼春节的文化内涵、象征寓意,通过图案纹样、装饰色彩等视觉元素,结合地域民风民俗、伦理道德、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设计公共景观,赋予景观作品以吉祥的寓意、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传达这个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杨家埠年画,可以将杨家埠年画内容作精神内涵的提炼、功能意义的嬗变、设计手法的处理等,再将科技艺术、时尚元素融入其中,借鉴耶路撒冷的一个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这个景观设计集夜间照明、休闲功能、乘车提示于一体的“数字花朵”,运用感应原理,夜晚打开可以为路人提供照明;当车即将行驶到站点时,花朵会为行人发出乘车提示,这种交互式、体验式的景观设计带给人们以新思维。将年画的图案运用在街道两边的灯箱上,将年画的色彩元素运用在灯柱上,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融入一些可以让人们体验的环节,使人们享受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惬意的同时,更好地传承春节文化内涵。将人们喜闻乐见的春节视觉符号应用在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或城市街道,在营造热闹的年节气氛的同时,可以增加春节视觉符号的实用性、时代性、艺术性的表达,满足人们文化熏陶和审美需求,还可以强化民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归属。
作为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国产动漫也不例外。在“互联网+”时代,动漫设计应与前卫的信息技术融合,提炼春节文化中的“真善美”“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并应用于动画表达中,运用科技手段、可爱造型、丰富色彩宣传春节视觉符号中蕴含的优秀传统。如《老鼠嫁女》动漫作品,运用剪纸的技法,抓住老鼠阴阳转化的岁时特征,表现春节阴阳转合的时空性,整个作品表现得惟妙惟肖。运用春节视觉符号融入动漫设计,不仅给动漫设计作品提供想象空间,提升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且还可以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春节视觉符号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吉祥的寓意,蕴含着民族精神,是人们除旧布新、祈福纳祥的精神寄托,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变异性是民俗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民俗艺术中的春节视觉符号应在继承春节文化优秀特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文化观念、审美标准拓展其应用领域,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春节视觉符号的创新应用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又能跟上时代节拍,与现代生活融合,创造新的文化产品,使人们在喜庆欢快的节日氛围中接受伦理教化和文化熏陶。
[1]陶思炎.春节文化符号的释读[J].文明,2012,(1).
[2]陶思炎.春节传统民俗略谈[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李舫,席来旺等.中国春节香飘海外[N].人民日报,2007-02-26.
[4]侯宏堂.阴阳学说与中国人的宇宙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5]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顾禄著.来新夏点校.清嘉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于飞洋.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视觉形象研究及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12).
[9]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陶思炎,等.民俗艺术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1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刘烜显]
胡继艳,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访问学者,安徽滁州 239000
J052
A
1004-4434(2016)09-01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