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跃 李北群
地方高校发展的路径思考与实践
章 跃 李北群
高等教育地方化极大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 淮阴工学院抓住机遇,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发展为特色的转型路径,创新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新思路。
人才培养; 服务地方;协同发展
地方高校大多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建立或者合并升格而成的;高等教育地方化是政策引导下高等教育的转型,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淮阴工学院(以下简称淮工)位于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始建于1958年,2000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9月,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全国服务特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3年4月“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获批首批培育建设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6年2月,“车辆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发展为特色的转型路径,为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德育为先。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认真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实施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和大学生党员素质提升工程。
强化精神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中国梦”教育。践行“周恩来精神”,培育“明德尚学、自强不息”的淮阴工学院精神,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淮工校训。打造“学习周恩来精神”主题教育精品工程,不断丰富校训和淮工精神的展现手段与宣传方式,切实提升大学精神文化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加强对学校办学历史的总结、宣传与传承,扎实做好校史编纂工作,在全校师生中普及传唱校歌,发挥校史校歌育人作用,打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强师生对淮工文化的认同感。积极推进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建设。
发挥校园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开展淮工品牌文化创建活动。办好科技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系列活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打造一批体现淮工特色和师生价值追求的文化活动品牌。开辟“江淮大讲坛”,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各类报告和讲座,弘扬江淮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提升学校影响。巩固省文明单位建设成果,建成省文明单位标兵,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实施“校园文化提升”计划。建设“书香淮工”、“美丽淮工”、“和谐淮工”,发挥大学文化引领风尚、陶冶师生、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科学规划校区功能,加强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的建设与管理。完善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出台《淮阴工学院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办法》,规范使用学校名称、标准色、标准字体以及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标识,加强学校文化产品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加强文化景观建设与改造,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彰显学校文化内涵。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建设生态美丽校园。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计划,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教师潜心教学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主动对接区域支柱和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集群,丰富内涵,增强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契合度。建立集群内各专业之间的衔接、融合机制,推进跨专业的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完善基于行业与岗位群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标准,建立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实施专业评估及动态调整,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更加契合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巩固“卓越计划”试点成果,大力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专业优势与特色。稳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评估,促进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资源集聚、分类多元、自主学习”改革思路,以淮工中兴学院、台商学院、淮商学院、国家农业科技园等为载体,搭建多元协同和多模式交融的大平台,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淮工中兴学院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实施“订单式”、“嵌入式”、“全面实体合作”等开放多元的混合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深度融合的新机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互联网+”引入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依托可视化教学平台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库和网上课程中心,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建设国家在线开放课程。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翔宇学院为平台,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推进教学与科研平台的集聚与整合优化,全力推进专业实验室(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实践资源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平台新突破。建立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立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以大学科技园、创客中心等为平台,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创业项目。
实施“科技攀升倍增”计划,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行业重大需求,着眼硕士单位和大学条件,汇聚人才资源,强化应用研究,实现国字头项目和科研经费倍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打造高端科研平台。完善科研平台管理机制,赋予平台更多的发展自主权,增强平台汇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任务、产出原创成果的能力。加强对“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培育点和现有省级科研平台的考核督查和奖励扶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立项建设新的省级以上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突破。
增强服务地方能力。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一十百千工程”,加强校政校企合作,构建政产学研联盟。围绕淮安盐化工、凹土等优势支柱产业和电子、食品等新兴扶持产业,制定产学研合作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以学科群、人才群和信息群对接产业群,瞄准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和技术人才培训。加强苏北发展研究院建设,使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智库。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培育一批与学校科研方向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知识产权申报的数量和质量,鼓励发明专利的申请。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立足区域产业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提高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率。对接岗位能力,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驱动,强化应用技术课程的主线性和序列化,打造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课程链,精选百门课程面向企业招标,聘请企业教师承担教学,参与课程建设,建成一批突出实践创新和应用能力的特色课程群。
积极推进协同发展计划,充分发挥协同共建体制优势,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多元、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增强服务发展能力,为学校发展汇聚更多外部资源,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
健全协同共建体系。加强协同共建系统设计和统筹推进,在做好校级层面共建工作基础上,推进共建工作重心下移,构建校、院两级共建网络,推动各二级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据专业特点、资源优势,明确与市级以上部门或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开展协同共建。
提升协同共建成果。完善对接机制,加快对接步伐,落实好已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提升合作实效。扎实做好与台湾高校合作共建,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若干所台湾地区高校。加快中兴学院建设步伐,落实招生计划,提升办学规模。加强苏北发展研究建设,着力打造新型高校智库。发挥淮商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引领、带动和指导作用。加强与淮安市国家农业科技园深层次合作。进一步加大与省食药监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等部门的共建力度,开展全方位合作。
拓展共建领域。主动适应产教融合发展,积极寻求高端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转型升级,提升共建工作层次,有针对性地拓展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的战略合作,主动服务国家、地方和企业发展,依托行业企业建设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实验室等平台。充分依托南京工业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继续在学科与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科技研发、师资培养等领域开展对口支持工作,并在校院管理、国际化、图情工作、学生交流等方面拓展合作共建。积极拓展海外共建,构建协同发展机制。
(本文作者: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淮阴工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江生亮
王献坤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