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红
“互联网+科技馆”发展方向的思考
廖 红①
如何实现“互联网+科技馆”是新媒体时代科技馆发展的重大命题。本文从分析科技馆与互联网的本质特点入手,论述了“互联网+科技馆”的发展方向,提出“互联网+科技馆”是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科技馆教育、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中,使之成为智慧的科技馆;其核心是通过互联网理念及技术的应用,为科技馆基于体验型实践的科学教育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式,促进展览或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实施更加开放、协作、共享和精准,更富吸引力,实现科技馆科普模式的创新和改变。
科技馆;互联网;科学教育;理念与技术;内容与方式
最近,“互联网+”迅速成为各行各业探讨和使用的热词。“互联网+”大潮对科技馆有怎样的冲击?科技馆应该如何面对和发展?需要哪些创新举措?未来还需要“实体科技馆”吗?
科技馆脱胎于博物馆。传统博物馆的功能依次为收藏、研究、展陈,展陈是其主要教育形式,观众通过参观静态陈列的实物、标本等历史和自然见证物接受教育。第一次产业革命后诞生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展示与教育逐步取代收藏成为首要功能,并创立了许多重要的教育原则,如观众参与、寓教于乐等。科技馆(科学中心)是在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基础上、随着当代教育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并在进一步强化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参见表1)。
表1 传统博物馆、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科技馆的主要区别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是教育对于博物馆及科技馆都很重要;二是体验型科技实践教育是科技馆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其得以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三是科技馆的核心工作要围绕体验型科技实践教育来展开,无论是展览还是活动,都要在教育目标指导下进行具体设计。
“互联网+”并非用互联网颠覆传统产业,而是让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从而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换代。互联网将大量的信息沟通和重新组合,必然产生更多创新的机会[1]。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使以往无法实现的环节变得简单、可操作;从载体上讲,互联网是建立在虚拟空间的网络,它承载各种信息以表达内容;从创新机会来说,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理念、技术加载体的创新而形成新业态。因此,除互联网企业外,互联网本质是工具,是助力实现创新变革的工具,它的意义首先在于理念,其次是手段或技术,也包括载体平台。
“互联网+科技馆”是互联网助力科技馆科普模式的创新和改变:引入互联网思维,以其开放、协作、共享、精准等理念及重视用户体验的精神来指导科技馆工作;教育手段更加多样,科普阵地更加拓展,创新机会更多;依托理念、技术的深度融合创造科技馆发展新业态。在新业态形成中没有改变的是科技馆的本质特点——体验型科技实践教育。“互联网+”只不过是扩展了实现其本质特点的理念、技术、载体和创新机会。
科技馆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基本构成要素,并在各个环节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流动与有效利用,实现科技馆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过程。这里的信息,不仅包含科普资源(展览和教育活动、科普素材等),也包含对象的背景及行为信息、业务数据、能力数据(如辅导员可授课程)等。信息化就是紧紧围绕提升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效益和效果,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过程,核心在于全面提升科技馆教育的品质。
美国著名IT企业IBM提出“智慧地球”以来,各种“智慧”提法随之涌现。陈刚提出: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物联网+云计算[2]。宋新潮认为,智慧博物馆通过在博物馆(群)中建立全面的动态感知,实现随时随地获取和传递观众、藏品、展厅、库房等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基于智能信息整合,促进整个博物馆系统的自适应性调整和优化[3]。于峰从技术管理的视角解析了当下科技馆智慧之身如何构架。有人给出智慧科技馆的5个特征:智慧感知、智慧体验、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共享[4]。本文从分析科技馆开展教育设计及教育和观众交互的信息流或工作流入手探讨智慧科技馆。
传统科技馆模式是科技馆工作人员研发展品和教育活动,观众在场馆与展品和教育活动互动。网络时代的科技馆增加了网络平台,公众借助网络可与网站交互,也可通过网络与实体馆交互,实体与虚拟建立了联系;公众有机会参与到实体和网络科普的建设当中,从而使信息流和工作流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扩充,充分体现了开放、协作、共享、众创等互联网的理念。
智慧科技馆是以技术为手段实现对人(含公众与科技馆人)、财、物、教育及业务流程的自动、实时、联动、全面透彻的感知和管理,实现以公众为本的信息的多向、精准流动与交互。智慧的基础在于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利用。有了数据支撑,大众才真正从参观者变为建设者和传播者,科技馆从固定场所转变为无所不在的学习和分享空间;融合,不单指教育资源、教育活动、教育形式的融合,也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融合、真实与虚拟空间的融合。
从上述分析可见,科技馆信息化着重建设的具体步骤与过程,“互联网+科技馆”倾向从理念指导到手段运用等思维的转变,智慧科技馆是愿景或目标,三者没有本质区别。
当前,推动“互联网+科技馆”,须通过加强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实现智慧科技馆而不断探索。
(一) 实体科技馆的教育因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而更加丰富和鲜活
科技馆教育融入信息网络技术,从而丰富了教育内容、手段与交互形式,也跨越了时空阻隔;通过虚实结合创造更逼真的体验情境;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促进教育向更宽更深延展。
“互联网+科技馆”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创新引擎作用,加快促进实体馆的升级和拓展,而非取消实体馆。因为真实体验和模拟真实情境的科学实践,是任何虚拟过程都无法替代的;再美好的间接经验都无法替代直接经验,再逼真的虚拟互动都抵不过与真实展品互动所带来的感受,抵不过与辅导员交流的情感沟通。
(二) 实体科技馆的服务与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互联网理念与技术也深入到服务与管理,促使其更精细、精准和智能。就目前而言,科技馆资源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工作流程的信息化、观众行为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都是重中之重。从公众服务的角度来看,科技馆服务体系主要分为实体运营、服务运营、活动运营和网络运营,其目标是业务管理制度化、业务数据标准化、业务流程信息化、决策依据数据化。
(三) 网络科普平台因为实体馆的支持而厚重且独具特色
科技馆运营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平台,必须依托实体馆的教育和服务展开,这既是科技馆特性决定的,也是科技馆网络平台发展的必然,是“互联网+”本意之所在。科技馆网络平台承担着教育、服务和宣传三重任务。宣传要注意以时代和用户特点为导向;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以便捷、适合和体验佳为根本;教育则重点围绕实体馆的展览和活动等进行拓展,形式可以多样,专栏、APP、游戏、视频等均可,需重点研究虚拟或数字科技馆及远程体验。
(四) 整合教育、服务和管理,形成点网纵横、虚实结合、动静互补的体系
未来的科技馆因为互联网的介入,从而使实体馆、流动馆(巡展)、数字馆(网络平台)形成点网纵横、虚实结合、动静互补、相互支持、协调统一的系统,形成强大合力,造就全覆盖、全时空、立体化、多方式的新格局,促进科技馆整体向大众化、移动化、终身化和泛在化发展。
(五) 公众可参与展教资源开发、实施、传播等全过程,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开放、协作、共享”将在科技馆建设中得以体现,广大公众将全面参与到展览及教育活动等的开发、实施和传播之中。科技馆建设不再仅是科技馆人的事业,也是公众的志愿及自发行动。这种利用“众智”开展“众创”的方式,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而便利可行。科技馆应尽快建设融大众智慧、服务于大众深度参与的交流平台。
“互联网+科技馆”是指互联网理念及技术深入到科技馆各个层面,但最重要的方面是体验型科技实践教育,这是“互联网+科技馆”的核心。
(一) 教育设计理念的转变——用互联网理念指导教育设计
“互联网+科技馆”,不是开网站、用信息技术这么简单,深度融合的关键首先在于科技教育设计理念的转变。“互联网+科技馆”,给科技馆带来的不仅是新手段、新平台,还是新知识、新工作方式乃至新思维方式。新工作方式和新思维方式,体现在改变教育设计及教育参与的流程或过程,改变科技馆管理思路、方法、过程,也体现在用互联网理念指导教育设计。
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创建的互动空间,让观众能够以自己的视角或兴趣来体验,真正实现对展览的自我理解与学习。大型交互屏共“藏”有4100多幅作品,具备智能推荐功能,观众可选择系统自动推送相同或类似主题的作品;允许下载以及自行设计和分享参观路线;利用面部识别、姿势识别等技术,实现观众与艺术品的交互(模仿雕塑的表情、动作)与分享;互动画室支持观众所画线条与馆藏艺术品的匹配;观众可欣赏其它人对艺术品的理解和认识……
这里的体验不是说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主参观,而是让观众根据资料或背景自主选择与艺术品邂逅,与他人分享个人感受,与展品从外在(观看与模仿)到内涵(展品意义)到外延(知识的延伸)的交流。该博物馆着力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了不同以往的教育体验,这是成功的奥妙所在,其教育设计的精髓体现在教育引领下互联网理念与技术的应用。所有展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达一个完整主题时,往往不能为参观者所领会。为此,设计者们在进行教育设计时决定改变传统的被动浏览模式,激发参观者的热情,让他们充分与艺术品互动[5]。如何做?引入互联网理念!互联网核心理念包含互联与分享,这就要求在进行教育设计时充分考虑人与物(信息)、人与人、物与物(信息)之间的充分互联,并形成分享与传播。
科技馆教育要进行目标、对象、内容、方式和效果五个方面的设计,克里夫兰博物馆案例中的教育方式设计体现了两点:将馆藏资源开放分享,通过各种识别实现公众与展品互联,通过分享路线、观点、认识等实现公众间的互联。借鉴其经验,科技馆教育方式设计可细分如表2:
表2 科技馆教育方式设计
科技馆须为观众提供学习的背景材料,这是他们产生问题与兴趣的基础,因此将展品的相关知识数字化并开放给公众是关键;创设问题是指科技馆要预先为公众设计出一些可能的问题,比如克里夫兰博物馆互动画室设计中随意画出的线条与展品的联系,体现了互联的精神;选择形式和营造情境,是从两个层面打造观众与展品的互联与交互,观众在克里夫兰博物馆的雕塑前模仿雕塑的动作或表情,就体现了设计者的巧妙构思;促进交互和分享传播,不仅要参与,还要个性、反馈或反复互动并分享和传播个人感受与喜悦,克里夫兰博物馆运用了下载、比对、模仿、评判、推荐等形成深入交互,采用照片分享、创作展示等促进传播;形成反馈是指公众参观的感受、意见及建议的回馈,这是科技馆改进教育设计的关键步骤,这不仅包含传统的问卷调查、建议收集(现场及网络),也包括利用新技术实现的真实参观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帮助评价项目是否成功。
用互联网理念指导教育设计,以促进参与、提升效果为出发点,由以展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教育为中心,展示服务于教育。在这里,互联网作为技术只是为具体的教育互动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可能。此外,用互联网理念指导教育设计还体现在开放上。在克里夫兰博物馆这个项目中,馆内外各种力量的充分合作以及观众参与故事创作并用于展示,都彰显了互联网开放的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馆是教育机构,首先要尊重教育规律;互联网本质是工具,要利用它也要尊重互联网的规律。
(二) 教育设计中依然是“内容为王”——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和加强教育内容的设计
克里夫兰博物馆项目的成功既是形式和技术的胜利,更是内容的胜利!
这里的教育内容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海量资源的数字化与特征提取、检索、比对等,没有这些内容,所有的形式都是空谈;二是交互内容的设计。展示物(艺术品)已经确定了,但核心要传达给观众的概念是什么?该博物馆除了让观众以个人视角欣赏艺术品外,还希望了解艺术品的特征或创作手法。这时设计者便提取了艺术品最有特点的部分让观众模仿以加深印象,抽离出艺术品的创作手法与观众的随意一画匹配,以吸引观众……
“内容为王”是实体馆发展的核心点,也是网络科普的重点。将内容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其根本依然是利用技术做内容,而非围绕技术做内容。以炫技为主的展示,实为本末倒置。
科技馆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体验型科技实践,这一核心互联网无法替代。这里的体验,是指真实的体验,是观众在科技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再逼真的互联网技术也不能创造。但这不等于不利用互联网。内容不变,但生产和传播内容的方式可以变,优质内容的衍生价值可以扩展。帮助观众拓展和深化体验,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这才是互联网大有可为之处。
对于展览或展品而言,要将教育设计放在首位,即在教育目标指导下进行主题、内容、教育传播手段等的设计。中国科技馆“小球大世界”展品是一个球形影像播放系统,如仅作为展示物,观众只能看其影像或说明。在教育设计时,辅导员充分研究该展品的特点,并利用互联网下载实时数据、PAD增强交互与变化,开发了人类家园、海洋、陆地、大气、外星球等多个教案,改变了以往只能让观众简单观赏单一内容的状况。不仅用活了展品、丰富了教育内容,还引导观众观察、思考和探究,是典型的以教育设计引领的案例。
(三) 科技馆教育本质与互联网特征的融合——体验与情境设计的产品化思路
通过科技馆教育及互联网的特征分析,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体验与情境:科技馆创造体验科学的情境以促进学习,互联网注重用户体验至上并在真实情境下促进营销。科技馆因为创设科技实践情境并强化体验教育而从博物馆中脱颖而出;苹果手机因为卓越体验而引发手机革新;Uber成功地改善或变革了用户体验,可以便捷地找到出租车,使之迅速为公众认同。
那么,科技馆与互联网的体验与情境设计如何融合呢?回答是产品化思路。
产品是满足人们需要的载体,科技馆的产品就是展览及各类教育活动。观众在科技馆创设的情境中与产品交互的过程就是体验。产品化思路设计包含诸多步骤,如对象设计、内容与形式选择、美学设计、观众操作与体验、情境创设、设备选择、活动设计、宣传策略等,这需要在开发之初便作为整体考虑清晰,其重点有三:内容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吸引用户(含情境);功能(参与方式)是否解决问题及解决得是否通畅(体验);能否产生良好主观感受。
克里夫兰博物馆的海量资源与参与情境,不仅满足需要还超出预期,并由于制作精良及方式新颖而吸引公众;公众参与方便且直接与艺术品交互,自己的理解、他人的认知可分享和互见,特征提取与游戏化设计或与观众行为对比都促进观众顺畅理解艺术品;观众在参与、交互、设计、分享中产生愉悦感受,哪怕只是觉得好玩也会有收获。
此外,传统科技馆的情境是基于场馆环境的,而“互联网+”则具备了跨展品、跨平台、跨环节、超越真实的情境创设能力。因此,在“互联网+”下情境设计要充分利用技术扩大或制造真实中难以展现的情境,但创建真实情境还是最为重要的。另一方面,丰富数字化资源的利用,也要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体验和学习,且提供多种不同情境的应用方式以便于公众自主选择。
(四) 紧跟技术发展,推动创新应用——技术提供了众多可能
互联网发展迅猛,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等都可以用于科技馆,关键是要紧跟技术发展,探索创新应用。
纽约MoMA博物馆允许来自全球参与者在线上提交自己的作品,博物馆将作品内嵌于虚拟空间里,成为一个叠加在实体展之上的“隐形展览”。现场观众通过APP召唤出这些公众设计的、有意思的展品,使真实场馆中展品及虚拟空间中的作品同时呈现,营造艺术家与大众作品共展的场面。中国数字科技馆提供了网上远程操作实体展品的服务,使虚拟体验有了真实呈现。故宫数字绘画《写生珍禽图》不仅让观众零距离感受了经典作品的笔触毫末,更以交互方式让观众爱抚、投食,与那些稀有珍禽有了亲密接触。有的博物馆还利用投影及增强现实,创造了自然或人文环境并与之交互……这些都是技术发展给博物馆展览与教育带来的变化。
中国科技馆曾设计了基于展项的互动教育平台,设置了故事性引导参观及网络游戏式情境。每个主题探索活动涉及若干展项,但出于教育和故事情节的需要与展览大纲有所区别。展项是闯关点,剧情引导观众参与不同展项,互动结果反馈给教育平台,以此作为观众过关的依据或积分。这一平台结合了RFID及网络技术,探索了将展厅作为故事场景的游戏化参观形式。
总之,技术发展为科技馆创新提供了众多可能,需要科技馆人不断研究与探索。
“互联网+科技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科普教育理念、理论、环境、资源、内容、形式、对象、技术、教育者等多个要素,其中技术要素的进步会引发整个系统其它要素的变革。但互联网依然是工具,是提升和变革科普教育的手段,它不是万能的,却可以为科技馆创造更多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与科普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的理念为指导,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指导教育设计,让技术服务于教育,核心依然是内容,互联网为制作精良的内容和精准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可能,为大众参与的开放、协作和共享的科技馆建设创造了条件。
总之,“互联网+科技馆”,要以信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科普教育研发、服务和管理应用为引领,以科普资源及信息的开发、应用和共享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队伍培养为保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并举,统筹规划、逐步推进。
[1]万涛. 互联网+与社会创新破壳[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5-05/03/content_2856435.htm.
[2]陈刚. 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 中国博物馆,2013(4):4.
[3]宋新潮. 关于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思考[J]. 中国博物馆,2015(2):12.
[4]梁皑莹,萧文斌. 智慧科技馆——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新模式[J]. 广东科技,2015(6):55.
[5]张丽. 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的创新互动空间[J]. 上海文化,2014(10):119-124.
[6]王恒.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中心建设理念的核心[J]. 科技馆,2006(1): 14-15.
[7]张遇,王超. 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基于移动应用的博物馆观众体验[J]. 中国博物馆,2012(1):49.
[8]于峰. 智慧科技馆,上海城市文化新地标的思考[J]. 科普研究,2015(4):54-56.
[9]刘鹏.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多轨式”艺术教育项目[J]. 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3(5).
[10]维克多·丹尼洛夫. 科学与技术中心[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11]美国探索馆网站,[20160102].http://www.exploratorium.edu/.
[12]加拿大科学中心网站,[20160102].http://www.ontariosciencecentre.ca/.
[13]纽约MOMA博物馆网站,[20160102].http://www.moma.org/.
[14]解继丽. “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
[15]张兴旺,李晨晖. 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 兰州:图书与情报,2015(4).
[16]廖红,韩景红. 基于科技馆的泛在学习——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实践与思考[G]. 北京: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2014.
[17]廖红. 展览与教育活动同步设计研究——以“光照未来”展为例[G]. 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20160102].http://hd.cdstm.cn/newwww/2015active/app/index.php?m=interpretation&a=showCaseDetails&id=110.
[18]王华,周仕慧.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实践与展望[J]. 高等农业教育,2015(7).
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STM”
Liao Hong
How to achieve “Internet+ ST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This is a vital issue about the STM development in new media times. From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M and Interne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STM and proposes: “Internet+ STM” means Internet technology fully penetrating every aspect of STM, including educatio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and then changes into smart STM. The core is to provide brand-new idea and mode for experience based on S&T practice in STM,to promot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exhibitions and programs that were more open, collaborative, sharing, accurate and attractive, and then achieve the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TM’s education mo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nternet, science education,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content and form
① 廖红:中国科学技术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科技馆信息化,科技馆教育;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邮编:100012;Email:holyli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