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情感表现研究

2016-11-29 04:02任睿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情感表现创作

任睿(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情感表现研究

任睿
(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摘要:黎锦晖作为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在文学与音乐方面有着无人可及的历史地位。文章将在新文化视野下,从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情感表现方面,讨论其在文学(剧本)与音乐的特点和丰富内涵,希望对发展中国儿童歌舞剧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创作;情感表现

一、前言

黎锦晖,作为当时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文人之一,为配合国语运动的开展,以儿童作为受众目标,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近现代儿童歌舞剧的崭新体裁。除了包含在12部作品中“博爱民主、科学创新”的五四精神外,其独具一格的情感表现手法特点也同样值得关注。

俄罗斯教育家鸟申斯基说过:“儿童是借助形态、色彩和声音,即一般的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因此,相比较其他歌剧而言,儿童歌舞剧的同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力的张弛来看,音乐的生态力张弛与否与内在相关的生命形态情感张弛程度有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戏剧与其他艺术体裁的区别之一。如果将黎锦晖歌舞剧按张弛程度划分,《麻雀与小孩》、《月明之夜》、《三蝴蝶》等创作于1920——1925年的7部作品为第一阶段。由情节设置来看,情节总体框架建立在对比性的张弛上。例如在《三蝴蝶》中,蝴蝶与花、风、云、雷、电的关系,《葡萄仙子》中葡萄仙子与五位仙人,一味索取的喜鹊、甲虫、山羊、兔子的关系都具有微弱的张弛感。相应音乐的戏剧化也相对微弱。

再如第一部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中由《飞飞曲》到《嗤嗤令》,前者为老麻雀教导小麻雀如何飞翔,为表现小麻雀不熟练的飞翔姿态,较强的动作性由鲜明的节奏,欢快的音乐基调表现出来。再通过后者,引出少年的出场起到连接情节的作用。第一阶段的歌舞剧情节较为单一,老麻雀、小麻雀、小男孩之间的单一故事主要表现了语言性。

但是,当儿童在欣赏歌舞剧的过程中,如若要将其真正向歌剧本身靠齐。就应尽量使儿童听到一种包含着张力和张力的消除、平衡和非平衡的声音的展现过程。这里的声音当然是音乐与剧本相互配合映衬①。因此,在后阶段,黎锦晖在创作《神仙妹妹》、《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等五部作品的过程中,明显地引进了“戏剧冲突”的概念,使对比性关系发展为对立性关系,从而大大强化了戏剧音乐与剧本之间的同构性关系的重要性,将情节真正建立在戏剧冲突的基点之上。

在《小小画家》中,对比刚出场稚气天真少年的唱词与后私塾先生上课的打盹,前后无论是音乐语言还是文字语言之间的冲突都展示出强烈的同构性。

《贵姓大名》为小小画家初次登场时唱的歌曲。歌曲音调单纯,跨度不大,相对规整的节奏却在结尾故意拖了一个小节,打破了之前的平衡,体现了小小画家调皮的形象。相对应的,最后比喻手法的运用,间接反映出少年独特的想象能力,伴着三都音程的递进,一张一弛恰到好处。

而三位教师严厉的训斥之后,小画家没有哭闹,而是打起了盹。这首小调式,疲乏无力的《打盹曲》在暴风骤雨后的猛训之后,不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与最初聪明机灵的形象形成对比。一边是有恃无恐的摧残,一边是不堪承受的柔弱。在意象选择上,同构性既是主体作用于对象的前提,又是主体作用于对象的结果。同构性是主客体更深层次上的联系,是主客体的对象关系和对应关系的深化和升华②。因此,在《贵姓大名》中小猫意象的选取代表画家开心灵动的主观感情,其发出的动作方向是奔跑,由内向外的。相反,《打盹曲》中月亮的意象却是“钻到云窝”里去。

二、情感与风格特点

所谓“风格需要载体③”,情感作为剧本风格的重要载体,在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中存在完整的统一性。尽管在艺术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十二部歌舞剧都达到了使少年喜闻乐见的原则和效果。除了《最后的胜利》是他唯一一部与政治相联系,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压迫的尝试之作,以及由历史题材所改编而来的《长恨歌》以外,其创作的歌舞剧都以通俗的动物、植物、人物入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使小朋友能理解里面蕴含的大道理。

正如其在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中的“卷首语”中写道:“儿童的模仿的本能十分发达,每家的儿童没有不爱表演成人生活或动物情态等形状动作的……于是借此可以训练儿童们一种美德语言、动作与姿态……可以养成儿童们受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因此,从其作品内容、文字用语、旋律风格和节奏特点,都表现出他善于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抓住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去选择题材、构思情节,并以儿童能理解的富有形象性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以黎锦晖最成功的歌舞剧《小小画家》为例,其完全站在一个无拘无束的孩童之心的角度做考虑,对三位塾师脸谱式的简练笔法不仅是对推行封建化刻板教育的代表人物进行讽刺,也是在孩童的视角下,塑造了犹如戴着一副面具,看不到真情实感,得不到尊重爱戴的先生形象。

回顾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发展史,不难看出黎锦晖在当时恶劣的文化环境下,立足于儿童心理,以观众为本,古为今用、中西结合的创作观念在中国文化界独树一帜。他第一次实现了戏剧、音乐、文学的完美结合。通过舞台上儿童剧的演绎,不仅生动形象的展现剧本本身的情感态度,也充分体现着其积极的革命乐观精神和当时自由科学的文人价值观。在战乱纷飞的年代,12部儿童歌舞剧却显示出孩童般的纯真与优雅。无论是对过去还是现在的儿童歌舞剧发展,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注释:

①居其宏.“走向戏剧性——作为戏剧作品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 年第 1 期。

②胡霞.论艺术语言中“意象”的同构关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

③程民生等.音乐美纵横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2月。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15-01

作者简介:任睿(1995.11-),女,汉族,籍贯:浙江永康,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大三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情感表现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论声乐作品演唱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从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色彩情感
浅议琵琶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音色变化
浅谈歌唱中的呼吸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