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华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70例,根据其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患者通过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研究组35例患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胃脘疼痛、胃脘痞闷、饮食减少以及嗳气呃逆等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疼痛、胃脘痞闷、饮食减少以及嗳气呃逆等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29%、96.87%、91.43%和89.2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2.35%、86.67%、82.86%和80.77%);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电子胃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总体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3%、94.29%和91.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4.29%、82.86%和77.1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8.57%。 结论 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在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阿莫西林;多潘立酮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6-0127-04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1]。虽然目前研发出包括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胶囊、多潘立酮以及克拉霉素等治疗慢性胃炎的西药,但是医学上治疗慢性胃炎的特效药物还未研发出来[2]。而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逆转,少部分可转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随年龄逐渐加重,但轻症亦可逆转。因此,对慢性胃炎治疗应及早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开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应坚持治疗。本文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70例,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3~67岁,平均(33.69±12.01)岁,平均病程(2.31±1.02)年;研究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32.97±11.35)岁,平均病程(2.42±1.1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其他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在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的基础上,签订知情确认书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协会批准通过。此外,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为临床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研究排除临床资料不全、合并严重胃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胶囊、多潘立酮以及克拉霉素等西药进行治疗(每位患者根据其病情具体选择药物和药量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对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的患者给予中药方剂六君子汤[3]、脾胃虚寒的患者给予中药方剂黄芪建中汤[4]、肝胃不和患者给予中药方剂四逆散[5]、胃阴不足患者给予沙参麦冬汤[6]、脾胃湿热证患者给予连朴饮[7],两组均治疗4周。
1.3 评价指标
治疗后对患者Hp进行检测,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便秘、上腹疼痛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对患者胃脘疼痛、胃脘痞闷、饮食减少以及嗳气呃逆临床症状进行评分[8],本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此外,参照吴祖毅等[9]的研究对两组患者总体临床治疗效果、电子胃镜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诊断指标恢复正常为治愈;以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胃镜显示好转超过2/3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胃镜诊断显示胃部病变好转超过1/2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胃镜诊断显示胃部病变部位扩大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胃脘疼痛、胃脘痞闷、饮食减少以及嗳气呃逆等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胃脘疼痛、胃脘痞闷、饮食减少以及嗳气呃逆等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比较
35例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疼痛、胃脘痞闷、饮食减少以及嗳气呃逆等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96.87%、91.43%和89.29%;3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疼痛、胃脘痞闷、饮食减少以及嗳气呃逆等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86.67%、82.86%和80.77%。研究组各项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Hp根除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p检测根除和未根除患者分别为32例(91.43%)和3例(8.5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Hp检测根除和未根除患者分别有26例(74.29%)和9例(25.71%)。研究组患者Hp根除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Hp根除率(74.29%)(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电子胃镜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经电子胃镜检查显示临床疗效判定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患者分别有22例(62.87%)、9例(25.71%)、2例(5.71%)和2例(5.7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经电子胃镜检查显示临床疗效判定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患者分别有15例(42.86%)、9例(25.71%)、5例(14.29%)和6例(17.14%)。研究组患者电子胃镜检查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2.86%)(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判定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患者分别为23例(65.72%)、6例(17.14%)、3例(8.57%)和3例(8.5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经电子胃镜检查显示临床疗效判定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患者分别为15例(42.86%)、9例(25.71%)、3例(8.57%)和8例(22.86%)。研究组患者总体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7.14%)(P<0.05)。见表5。
2.6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便秘、上腹疼痛以及腹泻患者各1例,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研究组患者出现便秘、上腹疼痛以及腹泻患者各1例,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压力较大,居民饮食结构、饮食不规律等多种原因造成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0]。临床研究表明[11-13],慢性胃炎的诱发因素较大,幽门螺杆菌(Hp)感染、病毒或者其他毒素,长期饮用烈酒、浓茶以及咖啡等刺激性物质,药物、胆子反流、口腔溃疡、X照射、环境变化以及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均会引起胃部黏膜发生病变而引起慢性胃炎。而中医则认为邪气入侵、饮食以及情志因素等均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有关,对其治疗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整体体系出发[14,15]。本文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治疗发现,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胃阴不足和脾胃湿热是慢性胃炎常见的5种证型。慢性胃炎作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而且其发病是经年累月长时间所致,故对其进行治疗也应遵循“三分治七分养”的原则[16]。西药治病讲究直达病灶清除病因,并不会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调理。而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则主要讲究“阴阳调和”,其目标不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对失调的机体进行调和。
本文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发现,不仅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慢性胃炎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p清除率、电子胃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总体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Hp在中医理论中被归分为“邪气”范畴,其由口而入体内,会造成患者脾胃功能失常而出现胃脘胀闷不适、疼痛、纳差等。本文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Hp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中西医结合对Hp的清除效率更高,更有助于慢性胃炎患者疾病的好转。结合研究组患者电子胃镜和总体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可以说明,西药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效果更好。此外,研究还发现,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上腹疼痛以及腹泻患者各1例,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研究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上腹疼痛以及腹泻患者各1例,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安全可靠。
综上,结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慢性胃炎治疗经验可以看出,相比较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患者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邓永启.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1):22-24.
[2] 张丹. 慢性胃炎的治疗近况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175-176.
[3] 屈西轩,郭广印.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3(8):1391-1392.
[4] 孙玲,董恩荣. 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4):34.
[5] 陈春红,王邦才. 越鞠四逆散配合西药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炎症和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14,20(1):120-122.
[6] 马秀娥. 沙参麦冬汤合丹参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5,17(5):82.
[7] 陈庆敏. 加味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80例[J]. 光明中医,2014,26(9):1875-1876.
[8]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
[9] 吴祖毅,谢平伯,梁兴. 多潘立酮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4,25(19):147.
[10] 唐晓群. 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与药理分析[J]. 医学信息(旬刊),2010,23(9):3453.
[11] 刘艳萍,王明月,牟春笋,等. 青少年慢性胃炎危险因素分析382例[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5):1921-1923.
[12] 金湘东,陈四清,代丽萍,等. 河南省新乡县农村居民慢性胃炎的危险因素研究[J]. 中医药导报,2007,13(8):44-45.
[13] 张俊红,李学,王晓燕,等. 河南地区胃镜下确诊慢性胃炎患者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4, 17(8):248-249.
[14] 万俊华,王春煦,尹晓华,等.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2):49-50.
[15] 梁彩虹.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医学,2015,9(12):118-119.
[16] 李松,李铁男.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8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2):136.
(收稿日期:2016-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