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昭+计卫锋
摘 要: 本文以电视剧《虎妈猫爸》为切入点,探索“基于本土新时代背景下性本体论哲学”的早教新路,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组成“优美的教育工具”,顺应天性,尊重生命。
关键词: 性本体论 有限表达无限 无意表达有意 无限表达有限
一直以来有关教育题材的影视剧确乎不多。而另外,教育问题又是个社会热点,牵涉到千家万户,这一点不容置疑。似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一出《虎妈猫爸》引来了广泛热议,也就不奇怪了。
杜一诺的父亲虽是城市白领,主张的却是“棍棒下出孝子,筷子下出逆子”的传统教育观,而且,效果还不错,儿子杜一诺在学校是考试专业户,常胜将军。所以,杜爸越发志得意满。海归教育专家唐琳则大不以为然,认为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代表的是被认为最能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虎妈”刚开始其实是“猫妈”,只是历经了农庄作客、幼升小、学区房诸多事件后才痛定思痛,毅然决然地告别过去,加入了杜爸爸的行列,成了名副其实的“虎妈”。这中间作为“虎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自然不小。有来自爷奶、姥爷、丈夫这些家庭内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同事、邻居、专家等家庭外部的压力。她也曾彷徨过、犹豫过,一度也曾想放弃过。这可从由她一手促成的杜唐论战事件中略窥一斑,她也希望从他们的激烈碰撞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可惜最终结果是杜唐双方一比一打平,答案自然也就胎死腹中了。毕胜男试图另辟蹊径,用她丈夫罗素的话来说:“你毕胜男想自成一家啊?”虽是戏谑之言,却道出了亲子教育中家长们的无奈。答案悬而未决,也是剧中留给大家最为遗憾的事情。
《婴儿成长帮助》一书的作者提出“基于本土新时代背景下性本体论哲学的婴幼成长帮助”的育人理念,“是否能打破传统树立新风”,以弥补剧中留给广大观众的最大遗憾呢?主要观点是“没有教,只有帮”,“不识人,何以育人”?教育不是教训,是“唤醒、保护和固化1+3的潜能素质”。李希贵管这种育人观叫做“顺应”。
笔者以为“顺应”的第一要义是“尊重”。尊重孩子天性,尊重生命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是最高法则,人要顺应自然,才能无往不利。今天也有“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类似观点。纵观这些基于本土的哲学观,强调的都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充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讲的虽不全是教育,却句句是教育。极“广大”,又极“精微”。不做违背自然、违背天性的事,放下的是急功近利,着眼的是千秋万代;不做违拗孩子天性、违拗孩子情趣的事情,少的是一份焦虑和担心,多的是一份从容和尊重。
再来看看那些震惊中外的“虎妈现象”:有剧中虎妈,买学区房,上奥数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北大虎妈,望子成龙心切。规定9岁小孩,早上5点起床,晚上23点歇息,每天学习18小时,一共要上9个兴趣班。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去承受生命不可能承受之重。也不担心孩子是否最终会成为“泯然众人”的方仲永?更有甚者,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替代品。父母大多当年都曾怀有理想,也大多留下过遗憾。所以特别希望在孩子这一代能实现当年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喜欢小孩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人生轨迹,比如,当年没能如愿进入名校的,就一心希望孩子成学霸、进名校。这样“赶鸭子上架”,酿成的悲剧还少吗?
“没有教,只有帮”,“帮”,就是尊重。就像放风筝,筝借风势,人顺风向,或紧或松,听凭自然,稍有牵强,便会纸鸢断线,不会成功。蔡元培先生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尊重的玫瑰花就是在这似是不是、似放未放中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顺应”的第二层要义是“责任”。我们在教育上的责任认定有时候就像给果树浇水。果树缺水,树叶卷起来以自保。甲看见了,只当没发生。乙看见了,强行把树叶一张张摞平,结果可想而知。丙看见了,知道原委,给果树补了水,于是树叶张开了。由此把“责任”分为惰性、随性和匠性三种状态。所谓惰性,谓人之常情也。父母们首先会考虑眼前的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存、生活必需的事情,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吃饱穿暖就已是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了。其次,才会考虑其他事情。但人只要没有了压力和督促,难免会懈怠。老师也一样,大多数只是满足于教书匠这一角色,亦步亦趋,简单复制;所谓随性,就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人家上奥数班、国际班,我上;人家上舞蹈班、书法班,我上。认为这样,就是对得起孩子了。从不过心,过度教育,过于随性,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再就是匠性。即匠心之性。拥有“匠心之性”的人,就像空谷幽兰,安静,耐心,专注,精细和情怀。窥斑识豹,察叶知秋,兰质蕙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匠气之性,做出的是产品;匠心之性,做出的是作品。两者的结果可谓云泥之判,天壤之别。
“顺应”的第三层要义是“优美”。寻找“优美的教育工具”。陶行知说:“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陶行知还说:“工具的优美,才有优美表现。”“顺应”的教育需要“优美”的教育工具。笔者以为,“优美”的教育工具要具备三大特点:即有限表达无限、无意表达有意、无限表达有限。
“有限表达无限”,探索的是人的成长规律。庞朴说“美”,他说美就是“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形成某种和谐状态,这种状态相对于原来的事物,可以称之为‘和,‘和就是‘美”。像“1、2、3……”这些单个来看显得毫无意义的符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体系的数学、音乐,就是最美的表现。婴儿成长帮助“1+3”潜能素质训练模式,正符合这样“美”的设想。严格地讲,“1+3”,即自由意志和自信力、想象力、行动力,涉及知、情、意、能诸方面,但并不能称之为“工具”,就像音乐、数学同样能作为载体实现目标。所以她是教育要求,而不是教育工具。《婴儿成长帮助》作者也介绍了多种教育方法,但“方法”是无法穷尽的,是“无限”的。所以不符合“优美的工具”之“有限表达无限”的特点,因而不能称之为“工具”。
人的成长总是有规律可循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说人的素质能力基本是以“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八种智慧为基础组成的,这八种智慧就像数学、音乐的“1、2、3……”的符号体系。我们可以选择这八种智慧,但鉴于人与人之间天赋秉性、后天环境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对这八种智慧进行筛选或重新组合,作为人的成长密码,把它们作为人体必需的脂肪、水分、糖类等物质,并以“1+3”为教育要求,组成“美的教育工具”,谱写出五彩缤纷的生命乐章。她的核心是“通识”,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理查德·莱文)。
“无意表达有意”。更多体现在对学习规律的把握。以音乐学习为例,让孩子很小开始弹琴、识谱,属有意识训练。有意识训练针对性强,见效快,但容易使孩子产生“审美疲劳”,而产生厌倦心理,影响将来发展。有意识训练被认为只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有父母注重胎教,让孩子听阿尔法音乐、听故事,属无意识训练。“无意识训练”,难度大,见效慢,但长时效果好。润物无声,含蓄内隐,持久耐心,“授之于渔”的方法,是最“美”的方法,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维护孩子的天性,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意无意,有机结合,长期坚持,“美”有所得。
“无限表达有限”。更多体现在对成才规律的把握。是对“有限表达无限”的补充。这里的“无限”,指的是人的自然禀赋及潜在能力。“有限”指人的自然禀赋及潜在能力当中表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能力。金银铜铁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就像韩寒,你让他拼高考未必行,但他在另一个领域,却如鱼得水。对于教育者而言,每个孩子都有上天赋予他(她)的最“美”的礼物,父母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她)们找到自己的“最美的礼物”,并将其发扬光大。李希贵说:“顺应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只有经过慎重研究,确实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时,我们才去改变他、优化他。”笔者以为教育者还应该用更多精力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稍纵即逝、电光一现的灵气(故称“有限”)。前一种,专家们称之为“木桶论”,帮助孩子弥补短板,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也是必需的;后一种像钻矿,往深里钻,积累的内容多了,才有可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灵光一现的兴趣特长,可事雕琢的混珠璞玉。孩子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助人之美,人美我美。
教育者应该像《麦田的守望者》中的守望者,拥有一双如炬慧眼、一份兰花之性、一颗匠性之心,并且不断地“唤醒、保护和固化”,才能守望出一片美不胜收的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1][3]郑文.英国幼儿教育的设施和实践[J].幼儿教育:1990年Z1期.
[2]史惠英.浙江省召开幼教研究会第四届年会[J].幼儿教育:199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