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摘 要: 本研究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尝试性地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涵义进行界定,分析其形成机理,认为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由四大体系共同作用形成,经过知识形态的多阶段转化最终固化为个体的行为模式,外在体现为竞争力,为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地方高校 核心竞争力
1.引言
截至目前,我国地方所属高校(本科)2500多所,而中央部属高校仅有111所,前者数量几乎是后者的230倍,传统意义上的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人数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地方高校学生在各层次人才竞争和求职中却常常因毕业院校并非“名牌”而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如何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使地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之一。
知识管理是移植于管理学的概念,目前广泛应用于核心竞争力分析,外在表现为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目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要义所在。本研究借助知识管理理论视角,研究探索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及培养模式。
2.理论基础
2.1核心竞争力
认识比较一致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最先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Prahalad.C.K和Hamel Cary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初始以企业为背景研究分析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优势的基础和源泉[1]。而Hamel在其著作中曾指出核心竞争力在其出现时就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涵义,这一概念从诞生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知识的烙印[2]。可见,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
2.2知识管理
综合学者们的意见,这里我们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成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3]。通过知识不断循环运动,将无序化的知识转化并固化为适应个体的技能综合体,最终体现为不易模仿的个体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2.3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地方高校指直属于省市一级的地方政府管理的高校,用以区别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大学生指就读或者毕业于此类高校的本专科大学生。本研究将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定义如下:
以地方高校教育为背景求学的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以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为基础,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为核心,学习能力等个体特质因素为优势所融合形成的自身难于模仿和持久进步的能力综合体,称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包含:知识的宽泛性、应用的综合性、持续进步性、服务地方性。
2.3.1知识的宽泛性:只有极少数地方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学科的细分领域取得高成就,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在行业基础领域内工作,因此学习时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广度,为职业领域进行拓展做好准备。
2.3.2应用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技能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技能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里要求技能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有综合性的利用和提升。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熟悉交易流程的基础上,最好还在金融、外贸、摄影等领域有一技之长,其优势就很容易被区别出来。
2.3.3持续进步性: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是流动和不断更新上升的,所以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利用知识力量充实和使自己进步,而这种进步是要持续的,这样才能给个体和组织带来不断的价值创造。
2.3.4服务地方性: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这就要求高校从学生培养到学生自身能力提升都要体现出地方产业特色,而这也是最容易突出特色,体现大学生能力异质性的地方。
3.知识管理视阈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
3.1知识管理视阈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
知识管理理论中,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提出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该模型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共同完成知识的创造与共享传播。在此过程中,组织实现了各种价值增值,个人完成知识积累和个体提升,而核心竞争力有着明显的知识属性,鉴于此,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是一个在多体系、多元化、支撑和冲突共同作用的环境内知识不断循环积累并发酵创新的过程。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机理如图1所示:
图 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首先,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由四大体系共同组成并相互作用,分别是课程积淀发展拓展体系、实践技能培育提升体系、创新开放思维训练体系和个体素质养成体系。
3.1.1课程积淀发展拓展体系。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设置是学生知识积淀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未来发展力量的源泉。需要强调的是,围绕专业知识体系,地方高校大学生应当拓展知识的广度,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知识延伸拓展。如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如果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或者对金融知识掌握较好,那么服务外包或者互联网金融都是目前非常热门的职业门类。
3.1.2实践技能培育提升体系。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是立身之本,更重要的是技能需要进一步培育提升,不仅对技能要懂,更要专,不断进步。如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不仅懂编程,更要有全局眼光,了解软件行业发展,把握行业前景,将“编程”上升到“软件设计”的高度。
3.1.3创新开放思维训练体系。创新人才是目前社会最紧缺的人才,而所谓创新其根本来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即能够发现新问题并采用新方法及时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训练的,如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类课程,或者带领学生多参加各式各类的创新创业类大赛,甚至举行一些小型开放问题的讨论或者辩论都是很好的训练模式。
3.1.4个体特质素质养成体系。这里的个体特质素质是指正确的三观、快速的环境适应能力、忍耐力、良好的心态、社会责任感、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等一些有助于良好社会行为与职业行为形成的个体素质。
以上四个体系是互相依靠、同时运行、相互作用而存在的,在各类知识流动运动过程中,个体首先会碰到无数有序或者无序的现象,然后引起个体注意,如图1上方(一)到(二)的转化,于是个体从这些现象中抽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汇总分类形成个体认知,完成从(二)到(三)的认知转化,这些有益的个体认知内化后体现在个体随后的行为改善方面,完成(三)到(四)的认知升华,此时,外部知识已固化为个体的内部行为指导。整个过程同时解释了大学生行为模式形成的知识转化过程。
在四个体系同时良好运作的前提下,同时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引导和支持,外在体现为大学生个体健康的心理、成熟的职业心态、熟练的专业及相关技能及具有特色的知识掌握,即形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2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借助知识管理理论解释了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为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思路和借鉴,需要特别提出的有以下几点:
3.2.1课程体系的设置注重广度。设置课程体系时,应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并进行适当拓展,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展。使学生在牢固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使专业学习延展性更强,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产生。
3.2.2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类课程或活动的开设。在传统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可以在素质课程类中设置思维训练类课程,或者在第二课堂经常性开展思维拓展的讨论或者辩论,同时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是很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
3.2.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专业并充分延伸。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将服务地方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直接对接的特色专业,并与政府、企业充分协作。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让更多相关专业学生有实践机会,加大力度留住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3.2.4注重学生个体特质素质的培养。相对于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等个体素质是用人单位更加青睐的,这些素质的养成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地方高校应当多提供各种类型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方球,刘洪德,喻登科.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分析[J].情报杂志,2009(1).
[2]赵一标.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D].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004(5).
[3]饶勇.知识生产的动态过程与知识型企业的创建[J].经济管理:2003(4).
此文章为洛阳师范学院2014年教改项目《知识管理视阈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