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1+1+1”青蓝工程培养机制探究

2016-11-28 14:19胡亮华
文教资料 2016年22期
关键词:青蓝培养对象导师

胡亮华

摘    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管理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师资力量。新形势下,着力研究和探索推进辅导员队伍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1+1+1”辅导员青蓝工程培养机制就是积极探索加强和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建设    “1+1+1”青蓝工程

1.引言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1],在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稳定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年轻的辅导员或其他岗位的教师充实到学生管理队伍中,辅导员以其职责重大、处于一线、群体年轻等特点占有特殊地位。但其间某些问题和困境相继显现,如年轻辅导员岗位认识不清、实践能力不强、专业素养不高、理论研究缺乏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和推进青年辅导员队伍内涵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2]。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通航院”)独创“1+1+1”高职院校辅导员青蓝工程培养机制,正是这样一个符合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的“传帮带”作用的平台。

2.“1+1+1”青蓝工程培养机制的提出

通过对辅导员的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或由其他岗位转聘至辅导员岗位,明显呈现年轻化现象。基本上都能胜任现职工作。但与此同时,某些辅导员的内在素质、业务能力及专业精神等存在弱点,主要有如下表现。

2.1辅导员岗位认识不清

某些辅导员对该职业的认识不够充分,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差,职业规划模糊,认识不到工作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意识不到辅导员工作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未来、事关高校稳定发展、事关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事关社会千家万户希望的特殊重要岗位。另外,由于受当前社会大环境尤其市场经济的影响,某些辅导员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缺乏,工作信念尚不坚定,对教育工作缺乏足够耐心、细心和恒心,工作上责任心不强。

2.2辅导员实践能力不强

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和现代化手段和设备的配备,学生教育管理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越来越多,对辅导员个人涵养及知识储备提出新的挑战。年轻辅导员绝大多数是从各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无法避免从“校门”到“校门”带来的社会经历、人生阅历都相对缺乏的现实,不能对社会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导致做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及健康教育工作更多的是用“空对空”的说服教育方法,在把握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向和解决、处理学生问题能力及应对各种突发危机事件问题的处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工作效果有限。

2.3辅导员专业素养不高

从高职院校辅导员统计资料看,辅导员的来源较杂,所学专业不尽相同,多学科背景已成为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新常态等。同时,相当多的辅导员自身专业与所带班级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职业引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实效性很差,又没有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综观各类培训,尽管在技能传授方面发挥效用,但校本培训模式一直为人忽视,直接造成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鸿沟,辅导员的职业融入性和专业延续性较差,极大地影响辅导员工作绩效。

2.4辅导员理论研究缺乏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辅导员的工作不仅是实践型工作,更应该是实践—研究型[3]。年轻辅导员大多在推进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都忙于事务性工作,就事论事、就人论事,不善于和缺乏结合实际问题对高职学生特点和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索和研究,对辅导员工作中共性现象不善于进行概括,科学的解决办法缺乏凝练,不善于和缺乏把工作规律和经验升华为科学。

3.“1+1+1”青蓝工程培养机制的内涵

所谓“1+1+1”青蓝工程培养机制,即一位新引进或由其他岗位转聘至辅导员岗位,从事辅导员工作未满两年的专职辅导员由本校一位具有副高及以上师德和业务水平高的专职辅导员或担任学生工作中层干部和一位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的专任教师共同结成的“两师一徒”的青蓝工程对子。期限为两年。

“不经一师,不长一艺;三分靠教,七分靠学”。为促进青年辅导员加快角色转换,提高青年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业务能力,南通航院参照专任教师培养中的青蓝工程,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依靠青蓝工程,以导师制为抓手,通过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学术严谨、师德崇高的教授的“传帮带”开展青年辅导员的工作,选用有良好师德风范、热爱教师职业和学校、熟悉并胜任自己从事的学科教学,且有一定知名度,从教10年以上的导师对青年辅导员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工作上的指导和学术上的辅导。同时,师徒在知识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4.“1+1+1”青蓝工程培养机制的举措

4.1思想上引导

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辅导员只有正确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从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确立工作热情,获取工作动力,逐渐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贯彻和落实国家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对青年辅导员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关心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传播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提升青年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明确辅导员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历史使命,帮助其认清工作定位。通过理论学习与教育,引导他们把对“职业”的热爱上升到对事业的追求;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他们坚定的教育信念,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增强青年辅导员的岗位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培养期间,南通航院要求思政导师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结合自身经验帮助他们端正思想、制定教学目标、进行工作实践,组织培养对象必须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明确辅导员定位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等。主要在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引导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人文教育责任意识和引导在现在和平时代,作为辅导员,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党员,更有责任和义务做好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员、代言人,自觉担当起大学生思想引领、信仰教育的重任和担当意识。同时培养对象要每月向导师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按照导师的计划和安排,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4.2学习上辅导

与学历一样,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是职业准入条件之一,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从事学习和生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使辅导员的职业融入性和专业延续性良性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增强说服力,避免空洞说教。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中的要求,结合青年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和自身特点,资深思政导师要不定期介绍工作经验和方法,让他们了解本校、本系的文化传统、学生的群体特点和思想现状及本校、本系以往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案例等,帮助青年辅导员掌握班集体建设管理方法与技巧,掌握基本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方法。同时专任专业导师要对青年辅导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学习辅导,辅导青年辅导员了解所带学生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不断提高青年辅导员与所带学生专业的业务水平和把握学生所学专业的前沿阵地,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

培养期间,思政导师要主动给培养对象推荐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培养对象每学期至少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撰写读书笔记。思政导师既要制定注重培养对象的工作技巧和能力提升,又要贴合培养对象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培训内容计划,同时在培训形式选择上既要注重系统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又要注重知识讲授和案例研讨相结合,尤其针对工作实际,不定期开展案例研讨等。除按计划、有步骤对培养对象进行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训外,专任专业导师还要对培养对象进行开学前为期两周的相关专业培训和不定期的、不定点的辅导,通过针对性极强的专业培训让辅导员在极短时间内对自己所带班级的专业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求培养对象一星期至少2次跟班随堂听专任教师的课,不仅要有听课记录,还要有评课意见。一学期至少一次组织培养对象考察相关专业的就业环境,与专业相关企业现场的就地考察,不断加深培养对象对本专业的熟悉和学习。

4.3工作上督导

督是指检查、监督,导是指导[4]。在监督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指导解决问题。辅导员工作对象是学生,工作范围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目的是在思想上给他们指引,做好他们的人生导师;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做好答疑解惑的知心朋友;在学习上给他们方向性的指引,做好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从辅导员实际工作出发,对青年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学生心理咨询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进行过程督导和效果评价,善于发现青年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沟通协调、及时有效地提供相关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帮助青年辅导员改进工作方式,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南通航院要求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和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同时要随时接受导师的督导工作(包括听课、看课、说课、师生座谈,个别访谈、查阅资料、检查班会教案等)。培养期间,培养对象每周要在班级开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下学生宿舍两次、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班级集体活动和参加一次系部和学院的公开课、每年做一场精彩讲座和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至少通过一门职业资格考试等。导师对培养对象每学期要进行阶段性全面考核,认真负责填写培养对象阶段性考核表,指导期满填写指导老师工作小结。

4.4学术上指导

科研不仅是辅导员提高工作有效性、创新性的重要手段,更是辅导员自身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剂。指导青年辅导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强化问题意识,了解学术动态,锻造学术思维,广泛开展研究,凝练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夯实理论根基。指导青年辅导员开展教育研究、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等学术活动,鼓励辅导员树立科研意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培养青年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帮助青年辅导员重视开展专题研究不应该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而要密切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实践进展,勤于思考,强化问题意识,积累资料,做足文献工作,多写多练。

培养期间,南通航院要求导师对培养对象进行专门学术指导,一月至少一次,同时,培养对象在导师的指导下,选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并撰写读书笔记,指导教师负责导师记录表的记载等。培养对象每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1篇以上(含1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或参与1个校级以上的立项课题(排名在前3名),以提高自身学术研究能力。同时,通过研究促使自己的工作成绩向成果转化。

5.结语

高职院校辅导员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是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5]。实践证明,南通航院实事求是地剖析本校辅导员队伍能力和素质的实际状况,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率先建立辅导员“1+1+1”青蓝工程培养机制,有效促进新老教师的沟通交流,加强青年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帮助青年辅导员专业能力成长,促成青年辅导员整体素质较大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企业的认可,获得广泛赞誉,其成功经验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15]2号)[Z].2005.

[2]施俊.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策略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71

[3]张逸阳,方曦.多学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政治理论研究,2015,5:20.

[4]郑凯平.完善教学督导制机制,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6(3):20.

[5]孔凡凤,姜林波.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3):6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1+1+1青蓝工程培养机制探究”(编号:2013SJBFDYO57)。

猜你喜欢
青蓝培养对象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上海市护理学会2020年优秀青年人才育苗计划培养对象验收评估已完成
“青蓝工程”助推力行青年教师稳步成长
荀卿之教,青蓝绚兮
铜系青蓝釉:开创陶瓷工艺美学新时代(一)
V eraW an g
导师榜
江苏启动档案人才“151工程”
本刊编委吕建新、周翔天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卫生领军人才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