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蕾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核心是:一是民歌文化的内涵;二是文化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三是全球视角下的传播策略。依据这三点核心内容将全球化视角下中国民歌文化的发展、保护与传播进行梳理与分析,理解全球化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积极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与相融共通,以一种平和、客观和开放的心态审视中国民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保存、发展和变迁,从而达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本土民歌文化遗产,并从全球化传播的角度对民歌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 中国民歌文化 全球化 传承与传播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和有机组成系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巨大而丰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充分展示了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与文化修炼,对世界各国文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基石与基础,在全球文化共享的今天,中国的民歌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气节与精神的代表向全世界展示着独有的风姿与魅力。民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集无数优秀民间音乐家的智慧创造,其艺术题材、体裁、形式、风格已臻至境。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世界上少有的弦歌遍地、乐声彻天的氛围与意境。各地区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思想感情、生产方式、历史背景、语言特征等的不同及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
中国民歌文化是一个有着强大内聚力和适应力的系统。在创作与传承的过程中讲究意境与气韵、现实与浪漫、神貌与风骨、情感与伦理的结合。中国民歌文化自开创之初就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劳动紧密结合,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息息相关,究其文化特质,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民歌文化协调、中和、简约、适度的形态脉络,通过演唱更可以感受到她委婉、内敛、谦逊、蕴蓄的艺术表现特征。这是中国民歌文化的特色,也是其区别于欧美音乐文化的显著特点。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①
中国民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源泉。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民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气节与精神,要不断加强对中国民歌文化的弘扬、发展与继承。同时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传播与交融中,不断深入剖析中国民歌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异同,发掘并赋予传统民歌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民歌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和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本文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以三项内容为核心:一是民歌文化的内涵;二是文化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三是全球视角下的传播策略。据此将全球化视角下中国民歌文化的发展、保护与传播进行梳理与分析,理解全球化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积极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与相融共通,以一种平和、客观和开放的心态来审视中国民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保存、发展和变迁,从而达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本土民歌文化遗产,并从全球化传播的角度对民歌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一、中国民歌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民歌文化的渊源。
我国素有重视民歌、研究民歌的传统。对于民歌的概念界定,前辈学者已经有了较为明晰的定义: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教授周青青在《中国民歌》中将民歌定义为:“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②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专业教授江明惇在《汉族民歌概论》中指出:“民歌是经过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发展的。”③这些概念简洁明晰地概括了中国民歌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内容、方法途径。民歌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是在岁月的流逝中应运而生的,她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的民歌文化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是先民在狩猎、劳作等活动中产生的。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音“肉”,意亦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猎物取食的生活情景。从原始社会起始,中国民歌历经几千年的人文发展,展现出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在千百年的传承中绵延不绝,不断绽放新的姿态。
(二)中国民歌文化的特征。
1.民族性
中国民歌文化的民族性是指民歌的民族化特点,它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歌唱中的体现。音乐的民族性既体现了民族特性,表现了民族的心理素质;又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影响等。旋律进行、音乐语汇、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曲式结构、音色配器、演奏演唱形式等诸因素,构成了音乐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其次,民族语言也是民歌文化民族性的体现,我国地域辽阔、民族繁多,但对于民歌语言上,有总体的“五音”、“四声”、“十三辙”等规范,这些规范也体现了民歌文化的民族性。
民歌文化的民族性,绝不是将民歌文化加以局限,让它同外界隔绝。保持民歌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也不是要保留落后的狭隘性的表现,而是全方位体现它的国际性与兼容性。在当今全球化艺术相碰撞融合的交流中,应当创造出更多、更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歌作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才能真正让民歌的传播更加全球化和持久化。
2.地域性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方色彩之丰富,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如陕北民歌,曲调开朗,旋律起伏跌宕,多用商徽调式;新疆民歌则具有鲜明的舞蹈节奏和炽热奔放的情感;内蒙民歌辽阔粗犷,浑厚悠扬;江南小调温柔秀丽;东北民歌开朗诙谐;藏族山歌宽广豪放。
只要对民歌文化中的音乐语汇、旋律特征、音高节奏、调式风格、曲式结构、方言语言、发声特点、润腔运用、声音色彩、表演修养、演唱气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和因素分析,我们便可从中了解到民歌的地方色彩及具体表征,并以此作为一种辨析民歌的基本方法。
3.革新性
传统民歌艺术不乏精华,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演唱技巧、发声共鸣运用等,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民歌演唱艺术传统的同时,也需要进行与时代同步的发展和创新,大胆借鉴西洋美声唱法。万变不离其宗,针对全球化传播过程中特殊环境的变化,既不失传统民歌的风格特色,又代表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在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再发展也会起到推动和有力保护的作用。
二、中国民歌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搜集整理工作的复杂性。
中国民歌文化根据地域不同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即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民歌文化呈现出“北犷南秀”的特征。北方民歌大多偏于激昂、豪放、粗犷、浑厚;南方民歌比较温柔、委婉、细腻、曲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风格特点是跟流传地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语言特色、文化背景、民族习俗等紧密联系的。这些“异化条件”创造了民歌在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当中的多姿多彩,实现了民歌存在区域的广泛性,而同时也带来了在传承的过程中的复杂性。每个区域的民歌文化都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导致民歌艺术的分布区域广泛,难以统一。
目前由于地域性的差异,民歌分布较为分散,艺术种类纷繁复杂,前辈音乐家们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采风、考察、分析虽然已卓有成效,但仍有一些偏远、偏僻及少数民族地区缺乏精确的搜集整理统计,仅能进行数据估算。目前中国民歌文化的统计工作基本都以各级省、市、县、区为单位进行,还有部分是从事民族音乐文化的工作者通过采风、调查进行整理归纳。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对于全国性的民歌文化从歌种、数量、风格、文化特征等的统计工作还未找到切实可行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法。因此,实行准确、规范、全面的统计措施是每一类民歌所在地急需解决的问题④。
(二)民歌文化传承中的断层。
千百年来中国民歌文化的传承一直采用“口耳相传”和“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这种传承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主观和客观形式上的断层现象。
从中国民歌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到,民歌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曾经是人民生产劳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劳动人民是民歌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这些民歌唱出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各民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风貌。一首好的民歌会经过传承者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加工、琢磨改造,传至全国各地并形成多个变体。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流行的《走西口》这首民歌,我们可以在不同地区听到不同人演唱的数十首不同变体,这些歌曲的内容都是当年西北人民实际生活的反映和真实写照,但曲调、旋律、语言却有所不同甚至变异,艺术水平相当高。
但是,这些年来,中国相当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城市中谋生,再加上外来音乐文化和流行音乐的侵袭,让更多的年轻人失去了学习和继承民歌艺术的土壤。在快餐文化的背景下,一些人的审美观点、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年轻人出现了对传统民歌文化的漠视和对民歌传承形式的麻木态度,这种态度加剧了民歌文化的边缘化态势。
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直接影响和导致了世界各国文化是否走向全球化、一体化的观念变革。这其中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文化一体化存在“文化同质”的问题,即“在传播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发达国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使流通变成了单向的发达国家的大量产品倾销至发展中国家,使各国各地区大众自觉不自觉的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这种文化的同质化现象会削弱各国文化自主的能力”⑤。无论这个观点是否存有争议,但在中国民歌传承过程中,这些因素或将成为间接妨碍中国民歌文化发展的事实。
(三)民歌文化表现场所的缺失。
早期的民歌文化主要在宽广辽阔的大自然、田间地头和城镇集市的瓦肆勾栏进行演出和演唱,到了近代开始出现小型民族乐团的演出,一些民间艺术团体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开始在民间萌芽发展。最初这些演出团体还能够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当地的民歌艺术进行独具韵味的演出,这种方式不仅传承了当地的民歌艺术,而且产生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但随着外来音乐文化的侵入,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开始经受强大的文化冲击,外来音乐文化迅速涌入和包围着我们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年轻人获得娱乐和享受娱乐的方式,中国传统民歌不再成为现代年轻人抒发情感、愉悦身心的艺术方式。恰恰中国民歌这种艺术形式是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充足的时间体会其中的愉悦之情的。
由于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民歌艺术的表现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其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精神还停留在原始层面,与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已相距甚远,传统民歌较之现代娱乐文化形式显得陈旧和落后。因此,在专业团体的演出和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审美情趣中传统民歌缺乏应有的表现场所,这种社会认同感的缺失是民歌文化传承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全球化视角下民歌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积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民歌文化展现了古代华夏子孙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一项珍贵的遗产。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⑥中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要受到保护,尤其对于少数族群与土著人的文化,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与特殊的保护,如同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一样,濒危文化如得不到及时抢救,它无法复制,无法克隆,也会从人类社会消失。”这说明国际上早已认识到了世界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他们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和重要形式,在各民族日常生活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无形却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能促进本土化民歌的发展,还能将这些成果完美地呈献给世界各国人民观看和欣赏,对世界人民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会加快民歌文化全球化的步伐。
实施民歌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保存各民族基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实现民歌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发展、促进民歌文化的发展进步,因此在做好抢救、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要求。
(二)适应现代化审美需求,在内容形式上创新突破并与时尚元素相结合。
2009年6月30日,中国歌唱家宋祖英携手多明戈、郎朗、周杰伦在中国北京鸟巢举办了“魅力中国”独唱音乐会,宋祖英与周杰伦牵手合唱的正是广西经典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这种新型的歌唱形式无疑为传统民歌打上了时尚元素的烙印。民歌演唱中民族与通俗方式的结合,舞台辉煌的声、光、电技术的运用,使这首民歌受到全场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力捧与喝彩。同样,在宋祖英与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多明戈共同演唱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时,这位外国歌唱家用中文精彩的演唱,也博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响应。
从这个演唱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歌文化只有不断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突破创新,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大的市场,这是传统艺术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必然选择。民歌文化要想在内容上突破创新就必须面对消费者求新、求异、求美的价值取向,大胆尝试新形式,符合大众审美需求,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才是革新发展的关键。追求创新、追求时尚是现代人的一个普遍特征,中国民歌艺术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开拓市场,吸引现代人的目光。
(三)寻求国际化交流与发展。
1.加强民歌文化的对外交流
民歌文化的对外交流分为两步走,一步是国家建立政府性民歌文化交流平台;二步是民间艺术团体走出国门进行对外交流。两步走可以分阶段施行,也可以同时进行。
中国民歌文化的长远发展和对外交流与国家官方交流平台的建立与支持息息相关。国家政策、财力、人力的大力支持为民歌艺术的创新发展和全球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和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举办一届,是我国唯一国际性和国家级大型民歌艺术节,它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气息,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每一届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参与和比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继承和弘扬民歌文化为窗口,以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宗旨,促进了中国民歌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同步交流、相互融合。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艺术团体开始蓬勃发展。这些演出团体具有自己的艺术理念,以民间艺术为题材编演具有地方风格的节目,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例如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刀郎木卡姆歌舞表演曾在2006年11月走入享有世界音乐殿堂之称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次演出不仅向外国观众展示了中国民间歌舞的艺术魅力,而且提升了中国民歌文化在国际化传播中的层次。
2.利用互联网建立文化传播平台
现代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就是网络传播,科技进步对文化艺术的交流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传播中的重要途径。网络、手机、智能终端、微博、微信、QQ等传播工具的广泛使用,为中国民歌走向世界,开展全球化普及及传播开辟了及时、方便、有效的途径。微信公众号“民歌中国”、专业网站“中国民歌网”等为传统民歌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热爱民歌的人们可以在这些网站上及时迅速地浏览、下载、传播优秀民歌并与网络、网友进行及时的互动与交流,这对中国民歌文化全球化传播与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3.依托“孔子学院”近距离实现全球化共享
孔子学院(英文:ConfuciusInstitute)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2014年9月,中国国家汉办已在全球123个国家合作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在开展汉语教学的同时,也开设了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旨在让全球了解中国不仅具有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家。在这些课程中增添民歌文化传承、经典曲目赏析与民歌演唱等教学内容,同时组织国内优秀专业乐团到孔子学院演出,把学习汉语与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更能够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全球化的交流与共享。2010年全球第一家戏曲孔子学院正式开课⑦,作为中国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戏曲,在大洋彼岸校园里唱响,这为戏曲在全球传播战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四、结语
“全球化视角下中国民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一个肩负着责任与理想的研究,从全球化多元共存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意义的命题。面对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民歌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要首先做到民歌自身的挖掘调查和全面保护,更要结合时代的特征,不断变革艺术形式,深入研究中国民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而重新规划传承与传播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民歌文化全球化的传播与再发展。
在全球化范围内传播中国民歌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民歌的神韵与魅力,是每一个从事传统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期待通过此次研究将民歌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传承推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②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2.
③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46.
④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89.
⑤边琪.异质文化的传播对中国本土文化发展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2000(6).
⑥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于2001年11月2日在巴黎通过.
⑦林一,马萱.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赵沨,赵宋光.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冯波.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5]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田青.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7][美]萨莫瓦尔,波特,麦克丹尼尔.跨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9]陈忱.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出去战略.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本文受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中国民歌文化的全球化传承与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