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颖
[摘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具有鲜明的新疆地方性特色的课程。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它贴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贴近了新疆的实际,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教程”课作为地方性思想理论政治课,带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在教学中增强思政课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思政课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结合,有益于大学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益于大学生观察问题不脱离时代、不割裂历史,有益于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新疆;教程课;教学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1.182
1 前 言新疆位于祖国的西部边陲,是我国连接中亚,通往欧洲的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资源、地缘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汇聚之地。认识新疆,了解新疆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教程”就是专门针对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开设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具有鲜明的新疆地方性特色的课程。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它贴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贴近了新疆的实际,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该课程突出反映了地方性、民族性、思想性、政策性,要求大学生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教程”课共40学时,其中理论课程28学时,实践课程12学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3章,新疆地方史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了解新疆的历史,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第二部分:4~8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相关内容,通过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学习,了解民族问题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和我国的民族政策、方针。第三部分:9~10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要求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了解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各民族大学生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决抵制"三股势力"的渗透,坚定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 针对“新疆地方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程”课的前三章,是本书的开篇部分,前三章构成一个体系,即“新疆地方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新疆地区高中阶段开设的《新疆地方史》的内容重复、重叠,那么如何使本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在内容上有重复的情况下,仍然能讲出新意、讲出高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前三章总共为12课时,其中第一章6课时,第二章3课时,第三章3课时。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做到突出理论性,把握重难点、条理清晰、主次明确,就需要教师绝对地熟悉课本,在对教材内容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筛选重难点。例如:讲第一章“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的一部分”,可以不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新疆与内地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强调从西汉开始,新疆已经成为祖国版图的一部分,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在对新疆行使有效的管辖。利用历史事实来说明,新疆自古与祖国母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主要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明确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程”的开篇虽然是历史部分,但毕竟不是一门历史课,学习新疆历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正确认识新疆与祖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为后续章节打下基础。
3 针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程”的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由第四章“民族与民族问题”、第五章“民族平等和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第六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七章“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第八章“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组成。这些章节理论性强,相对较枯燥,如何把理论性、学术性比较强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接地气、大众化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全球化、网络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扩大,在校大学生大都为“90后”“00后”,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触新鲜事物,对待各种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但他们毕竟还没有走向社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所以大学时期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多数大学生把高校的思政课看作是“大神课”,认为思政课所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都是“大道理”不容易听懂,对生活也没有什么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不能一味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在开学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以分小组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实践调研等,让每一个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以,高校教师也需要不失时机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4 针对“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教学改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教程”课的最后一个篇章,通过对“什么是宗教”“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关系”的学习,让大学生明确宗教的本质、特点、属性,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宗教政策,从而坚持科学无神论,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宗教观。
新疆自古以来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非常广泛和深远,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十分突出,而且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再加上近年来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日益猖狂,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疯狂制造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企图把新疆问题宗教化、国家化、企图把新疆从祖国的怀抱中分离出去。“三股势力”披着宗教的外衣,散布谣言、编纂篡改历史,扭曲宗教,把目光盯向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与我们争夺接班人。鉴于这种现实,高校教师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讲清楚,如何把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讲透彻,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这一部分是按部就班地讲“宗教的属性”—“宗教的本质”—“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这种模式虽然循序渐进,但学生接受效果不强,所以在这一板块,教师可以大胆地采取让“学生讲课”的方式,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例如:让开学初已经分好的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具体任务由组长分配,责任落实到各小组成员。把这一章节的内容按照小组讨论后的结果,通过制作PPT、写讲稿、写报告的方式演示出来,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然后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展示情况给出小组分数,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把重要的知识点再进一步讲解,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所以,思政课不是教条课,高校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与学生互动力度,活跃课堂气氛,改革教学模式。
5 结 论
“教程”课作为地方性思想理论政治课,带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在教学中增强思政课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思政课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结合,有益于大学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益于大学生观察问题不脱离时代、不割裂历史,有益于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孙厚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11(4).
[2]张玉祥.《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