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华+缪金
[摘要]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对充电桩(站)基础设施的需求空前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划,到2020年将预计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文章基于充电桩行业发展现状,针对盈利模式、行业规范等实际问题提出增值服务、协调规范等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1.045
1 引 言
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而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对于能源、环保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则是电动汽车普及发展的必要保障。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成充换电站780座,交直流充电桩3.1万个,服务超过12万辆电动汽车,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的规划,到2020年,将预计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无疑为充电桩(站)建设提供了供给侧强大驱动力。据此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充电基础设施将形成的市场规模超千亿,间接拉动市场规模更是可达2万亿之巨。
2 发展现状
充电桩企业本是零星散落的个体,难以聚集形成规模效应,而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激励的不断推出、能源市场多元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逐步形成包括上游设备生产商、中游充电运营商、下游整体解决方案商的完整产业链。国家电网在此间主要运营以充电桩、充电站为主导的充电服务,在已经形成包括京沪、京港澳、青银、沪蓉和宁沪杭环线在内的“两纵两横一环”高速公路城际快充网络的基础之上,将进一步建设“七纵四横两网格”高速公路快充网,大布局投身充电网络运营。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程度差异,国家划分加快发展、示范推广和积极推进这三类区域来制定充电设施建设目标,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一道,江苏省跻身充电设施地方规划第一梯队,计划在2016年建设充电站255座,实现主要高速服务区快充全覆盖,而省内南京、苏州更将建成城区“三公里充电圈”,充电桩(站)建设正快速铺开。
然而,新兴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也面临着行业标准不完善、物业协调困难、利用不均等产业痛点,其建设成本与现实收入不匹配等现状也值得我们在憧憬充电行业繁荣前景的同时予以关注与探索。
作为充电站、充电桩的核心设备,充电机、充电模块构成了充电设施建设的主要成本,充电站单体投资成本约为250万元,配电设施成本约160万元,鉴于充电站尚未形成规模,以更为普及的充电桩为例,可将其按照充电时间分为普通桩与快充桩,其中快充桩充电耗时20~120分钟,单个平均造价5000~2万元,而普通桩则需5~8个小时才能完成充电,成本均价为10万~15万元,快充适用于紧要情况下的急充,但是电池寿命损耗严重,普通桩则更适合私家车日常使用。目前,在充电过程中电力商品和服务成本剥离存在一定困难,建桩补贴申领审核流程一般依据所在省市各自标准需耗时一年以上,而以充电服务费为主要盈利途径导致动辄上百万的充电站建设成本收回更是需要极其漫长的过程,如过度无序地建桩最终将造成巨额成本投资带来的资金压力。
目前,中国充电桩企业已有300余家,蓬勃发展的产业链上涉及线缆供应、充电设备零部件供应、充电枪供应、充电设施运营、智能充电解决方案提供、充电设施行业综合服务等在内的多个细分市场,更拥有40余家充电设施业上市公司,而国家电网作为多元化企业,在产业链所扮演的角色也时有重叠,新能源汽车放量与政府助推等多重利好亦将推动充电市场的加速发展。
3 问题及对策
尽管充电桩行业发展蓬勃,但仍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运营盈利和技术规范方面梳理如下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运营模式推进困难、盈利模式相对模糊
电网公司目前主要基于政府扶持下的企业主导模式,然而政府面临财政资金压力,企业及用户建设成本高昂、协调难度较高,从电网企业的运营实例来看,充电设施闲置率较高,而前期建设成本较大,因而短期内难以依靠单纯电费收入收回投资。
基于目前的充电桩运营模式,包含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企业主导模式、以特锐德为代表的混合模式,以及处于探索阶段的以星星充电为代表的众筹模式等,在大型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乃至外资企业等参与主体多元化发展态势下,电网企业应综合吸收各自优点,克服与政府及客户之间的协调困难,充分整合利用资源,进一步探索充电桩广告运营、车位经营、保险营销、车辆大数据等增值服务模式以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客户体验,以期早日收回投资并逐步实现盈利。
3.2 行业标准不完善
充电桩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完善的行业验收监管标准,存在难以兼容匹配的发展瓶颈,2014年之前建设的充电设施难以更新升级也给电力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借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日本电动汽车快充协会(CHAdeMO)等主要国际技术标准,尽快协调统一推进充电基础设施与充电服务平台之间的通信协议、结算体系等标准化建设进程以提升通用性与开放性,进一步提高充电服务质量以满足用户需求。
4 结 论
本文梳理了一些充电桩行业发展实际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作为社会开放领域,充电桩行业目前发展迅速、前景诱人,但是行业内部缺乏清晰的细分市场边界,以及相应的市场规范,可能成为未来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基于多个利益相关方的效益分析,明确充电服务综合效益,以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理,张义斌.国内外电动汽车市场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中国电力,2013,46(10):74-77.
[2]施泉生,刘晔,孙波.上海地区发展电动汽车的综合效益分析[J].中国电力,2014,47(11):121-126.
[3]黄碧斌,孔维政,李琼慧.中国典型城市电网电动汽车容纳能力研究[J].中国电力,2013,46(10):91-95.
[4]茆美琴,孙树娟,苏建徽.包含电动汽车的风光储微电网经济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4):30-35.
[5]刘颖琦,王静宇.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的政策与商业模式创新:全球经验及中国实践[J].中国软科学,2014(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