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南 柴如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必需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当前形势下,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良性、快速发展同样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切实将之落实到教育的各方面实践之中。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助力教育思想和行动
多年来,现存的教育观念、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往往跟不上时代形势,诸多弊端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创新是驱动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味固守陈旧办学理念不是创新,盲目仿照他校办学经验也不是创新,现实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创新是现实的继续发展,学校应结合当地教育情况实际更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力争以特色办学理念和战略赢得教育发展主动。创新既要有宏观的办学思想、管理观念和体制、发展设计等方面的变革,更需要微观创新,也即针对学校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和改进措施。但不管怎样,人的创新意识培养是先决条件。
首先,校长应是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的先行者。一所学校能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看该校校长的素质状况和工作水平,“新型校长”除了应具有渊博的知识、较好的工作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很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过硬的工作作风外,还要具备现代学校教育管理思想、未来教育经营意识。“新型校长”要站在思想者、设计者的高度,对学校环境、文化、管理、教学等各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不仅要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天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还要实现“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和家长服务,更要为当今社会及未来社会发展服务;“让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是现实的办学目标,而“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新型校长”正确分析教育发展现状,科学把握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要心怀学校发展蓝图,实施个性化教育思想,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校每一位师生进取的火把,将工作的压力变为追求学校教育成功的不竭动力。
其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培养,不能再继续沿用以往所谓的“标准化”培养模式,用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模式来压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创新型教师,就没有创新型教育,更培养不出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师的头脑中必须及时接受改革的教育内容,更新的教育内容和重新定位的教育观念、教育功能,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培养,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设计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多样化、灵活化、个性化的教育措施来开发学生的个性才能。通过创设民主、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质疑,促使学生敢想、敢说、善思、有识,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共融、合作、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适应新教育形势
协调发展是指学校在认识把握学校办学实际、总结汲取外校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聚焦全面建成一流名校的目标,着眼于解决当前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发展理念,这是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学校要践行协调发展理念指的是学校须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形势,定位准确、提炼特色、协调各方、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为此,学校就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协调好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关系;必须努力适应现代化带来的新变化,做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办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学校;必须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做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必须处理好学校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善于统筹兼顾,突破瓶颈制约,精准聚焦找短板,精准发力补短板,不断开创协调发展新局面;必须大力推进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加强学校规范管理,明确管理目标、过程和措施,完善用人机制、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体制,实现管理协作、师资协作、教育教学及教科研协作等良好发展态势,保障学校在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搞好绿色工程
学校的“绿色发展”,既指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也包含师生环保理念的“绿色教育”行动。
在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的项目上,各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逐项推进绿化、美化和香化工程,以符合实用、经济、美观和适地、适宜为原则,努力提高学校绿化覆盖率,致力建设成富含文化气质特色的绿色校园。绿色建设不应只把建设重点放之于室外“门面”工程,还应注重室内绿色建设,走校园绿化和室内美化相结合的道路,诸如楼道、走廊、办公室、会议室、教室等地,如果条件适宜,均应搭配香花绿植,甚至盥洗室、学生宿舍、厕所等地也应在考虑范围之内。
在师生环保理念的“绿色教育”项目上,学校应强化校园绿化规范化管理,发挥环境育人功效,坚持开展绿色校园文化环保宣传活动,在师生心中植入绿化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提高师生参与学校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努力营造造绿、爱绿的浓厚氛围,争取实现“处处是景点,处处是教育,时时受熏染”的效果。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办学活力
学校的开放发展指的是通过机制创新、借梯登高、区域联动,构建学校主体、行政推动、社会参与的新型办学关系,吸引更多资源参与学校治理,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为真实和生态的环境,实现特色发展、合力发展、优质发展。开放办学才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展发展机遇与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学校充满生机活力。
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提到“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此句可理解为若一味因循守旧无作为,虽可侥幸生存,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说明了开放的重要意义。事业若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先转变观念、思想开放,只有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的思想开放了,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才能使之作用于改革进步事业。过去许多教育工作者一面大呼改革的口号,可另一面却总是在重复昨日之老路,用老眼光判断新形势,用旧办法对付新问题,那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便成了空中楼阁。
有了开放的思想,还要有开放的视野和扎实的举措。学校教育的发展要努力解决专业师资、资金设施、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校制宜,寻找适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子,增强校际合作、校企结合,广泛汲取校内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智慧,提高开放水平和层次,实现多项拓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化教育合作。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敞开胸怀,集聚各方力量,借梯登高。学校还要从开放交流的角度思考建立全方位保障措施,通过制度改革、政策运用、评价考核、创新人才模式、构筑载体、搭建平台等途径,推进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合作交流等各领域的机制建设和平台建设,实现学前与入学的良好接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实现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形成一体化、互利、互进的良好发展格局。尤其是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好新兴产业专业,争取在企业开辟“第二课堂”,深入实施“现代学徒制”,增强产业专业“吻合度”,使办学机制不断优化,办学活力不断提升。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推进网络教育平台建设
学校的“共享发展”指的是为了每一位师生、为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打破机构、地域、资源的限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师、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及成果的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人、发展依靠人人、发展成果由人人共享的原则,以合作共享促进共赢,以共享优秀成果推动工作,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满足师生的合理教育需求,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更加高效、良性运转。
“互联网+”给学校教育进步提供了无限机遇和空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列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教育信息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今,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使教育教学的手段也日益先进,给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研究空间,网络教学形式已成为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平台。优秀的东西只有给更多的人来看才会彰显它的价值,许多学校在办学上拥有许多的闪光经验,如果囿于一校之地,只能发挥一校之能,只有把这种经验普及化,才能让光芒更加艳丽。
现在,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但许多网站内容倾向于学校品牌的宣传,而真正服务于学生认知成长的素材却很少,而且网站内容固定、互动性差、更新缓慢、点击率低得可怜,这是因为学校尚未真正意识到学校网站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价值。网站建设也不完全是某位领导、某位管理者的个人业务,它的建设需要学校中每位师生的积极参与。
“互联网+”让教育打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近几年,国家倡议试行以“云课堂”为中心开展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并在小范围内实现了“班班通”“未来教室”“云课堂”等现代教育手段的革新成果,尤其是“微课”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硕果,这些都是教育资源共享成功的实例。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共享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课堂便于实现学习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多样化、教学自动化以及教学形式个性化等特点。学校应大力开发、共享、科学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合力构建适合学生认知的网络共享教学课堂,共享成功喜悦,共享青春进步,共享人生精彩,促使学校教育早日实现合作、均衡发展。
总之,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引领学校教育健康发展,为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学习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内涵,明确自身发展目标,敢于迎难而上,以足够的信心去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和深化综合改革等各项重点发展任务之中。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我们要主动地适应、把握、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推进学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学校教育赢在明天。
(作者单位:吉林辉南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