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中心,合理想象,变静为动

2016-11-28 18:31翟素琴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灾难想象作文

翟素琴

【习作要求】

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习作要求是观察一张照片,联系照片上的人和景,把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写下来。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一个婴儿坐在一片废墟上哭泣。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主题“战争与和平”,以及学生的水平能力,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抓住照片的主体──照片中哭泣的小孩,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

2.能够联系故事背景,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构思故事情节,详细叙述一个故事,内容具体生动。

3.通过历史回顾,体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对侵略者的憎恨,对孩子的同情,对和平的热爱与向往,感情真实。

4.现场描写一个片段,内容具体生动。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构思故事情节,想象和表达孩子及家长遭遇灾难的前后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画面中心内容和细节感悟表达,联系故事背景展开合理想象,历史回顾激发情感体验,斟词酌句使表达更准确形象,力争使知识内容、技法指导、情感渗透三者和谐并行。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由三大板块组成:

一是观察画面,整体把握。

这幅照片,本身是很有震撼力的,而且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看到这张照片,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可不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描述一下?”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抓住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提炼学生的第一感受,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也为后面的挖掘画面中心做铺垫。然后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以简洁的语言,抓住画面的中心内容。紧接着第三个问题:“这个孩子为什么哭?他的爸爸妈妈呢?”将学生注意力引向画面中心人物,展开想象。

二是补充背景,展开想象,丰富内容。

画面上展示的往往是“一瞬间”的情景,因此看图作文时如果仅限于画面,思路就会受到束缚,应该将瞬间的情景拓展开去,想前因,看后果,将画面外必要的内容补充进来,这样才能使画面的意思更完整,才能让静止的人与物活起来,使其富有生气。为了达成目标,我采用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补充,引导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弄清画面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构思故事情节,并将“轰炸”和“这家人遇难的过程”作为重点描述,现场进行片段描写。

【想象飞机轰炸时的场景】实录

(PPT:灾难发生前南站拥挤人潮的照片,飞机轰炸的声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飞机轰炸的声音。

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生:震耳欲聋的声音。

生:悲惨的声音。

生:恐怖的声音。

生:尖锐的声音。

……

生:死神的声音。

(教师示意,学生鼓掌。)

师:天空中出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日本人的飞机。

师:那么多飞机飞过来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生:日本人的飞机密密麻麻地飞了过来。

师:还不够形象。回顾本单元我们刚学过的两个比喻句,课文形容日本兵的眼睛是——(学生补充:饿狼般的眼睛),形容德国兵的手是——(学生补充:鹰一般的爪子)。对,恰当的比喻即使句子变得生动形象,又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恨。你能试下这种方法吗?

生:日本人的飞机像蝗虫一样黑压压地飞了过来。

(学生掌声鼓励)

师:非常棒!还有吗?我们还可以把日军的飞机比做什么?

生:凶恶的老鹰。

生:乌鸦。

生:秃鹫。

生:恶鹰。

生:乌云。

……

师:运用这些比喻能更有力地表达我们的情感,谁能把句子说完整?

生:日军的飞机像蝗虫一样密密麻麻地飞来,像乌云一样遮住了上海南站的天空,并扔下了许多炸弹。

师:不计其数的炸弹从飞机上扔下来,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生:像雨点一样从天而降。

……

运用恰当的比喻,不仅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是这单元课文写作特点和语文园地的重点内容。本次作文指导主要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特色比喻”的方法渗透,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做到了“内容表达、方法渗透、情感渗透”三者的有机统一。

【想象孩子一家遇难的场景】实录

(前面想象了灾难发生后火车站内外的场景)

师:那么这个孩子和他的爸爸妈妈呢?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他的父母可能遭受了怎样的灾难?

生:他的爸爸妈妈被炸弹炸死了。

师:想象合理,但不够具体。我们一起把画面补充完整好不好?灾难发生时,他们一家在哪里?

生:他们正在月台上等车。

师:好的,炸弹落在——

生:离他们不远处。然后爸爸倒在了血泊中。

师:太快了(这里用词不当),我们将镜头放慢点。

生:爸爸抱着孩子正准备跑,被飞来的弹片击中,爸爸倒在了血泊中,他满脸是血,伤痕累累。

师:这时妈妈呢?

生:妈妈来不及伤心,从爸爸怀里抱起孩子继续往人少的地方跑。

师:月台周围有棚架,有钢架的人行天桥。

生:刚跑出几步,月台的棚架倒了。(师提示:有声音吗?)只听“砰”的一声,月台的棚架倒了,一根钢架压在了妈妈的身上。(师:压在妈妈的——)压在妈妈的背上。(孩子呢?)妈妈弓着腰,使尽全身气力将孩子抛到了铁轨上。(师:用“抛”不恰当,换一个字。)把孩子推到了铁轨上。

师:妈妈用什么样的眼神望着自己的孩子?

生:伤心。

生:绝望。

生:不舍。

……

师: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倒在血泊中,绝望地死去。下面,就请大家学习我们一问一答的方式,将你想象的画面补充完整。

因为故事本身和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在内容构思上就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中年级段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叙述性语言多,缺乏“细节描写”类的描述性语言,所以在这次的作文训练中,合理构思故事情节,详细地叙述故事是重点,特别是孩子父母遇难的情节想象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一问一答”式的引导方式,采取提出建议和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画面描述具体详细。之后让学生和同桌一起,采用这种方式完善自己的想象和表达。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欲望比较强烈。

在后面的现场片段描写交流中,学生语言流畅,用词丰富,想象合理,有两个同学读片段时情感悲痛饱含深情。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要求:“认真听,写得好,好在哪里,你还可以提出哪些建议或疑问?”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相互修改完善。但是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尽管提示学生想象和别人不一样的场景,有了在候车厅、火车车厢等不同场景,但遭受灾难的过程基本上就是父亲遇难倒在血泊里,然后妈妈抱着孩子跑的过程中被压住,最后把孩子推到铁轨上。也就是基本情节雷同。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纠结的问题,选材单一的情况下(写同一幅照片),不具体指导吧,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没细节,具体指导吧,情节雷同。关于这个问题,有待日后更好的解决。

三是画面拓展,明确中心。

虽然没有文字那样直接的表达,图片也有中心,也有灵魂,它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一种情感、一种思考、一种价值观。在学生想象表达灾难发生的惨状后,用图文真实材料再现当年轰炸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的景象,激发学生这样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历史的真实,它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凄惨的场景还要凄惨!”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聚焦孩子,细致观察。

【指导细致观察孩子】实录

(PPT:结合画面进行历史回顾,师讲述灾难发生的真实情形,最后画面定格在课本上的那张图片上,加上了婴儿撕心裂肺的哭声。)

师:同学们,这就是历史、现实,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悲惨的场景还要悲惨。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个孩子,仔细观察,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孩子的哭声。

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哭声?

生:悲伤,绝望。

师:我听出了你的同情。

生:凄惨,撕心裂肺。

师:我们感觉到了你的伤心。

生:他的哭声让人揪心。

……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他衣衫褴褛。

师:他的衣服本来就破破烂烂,还是炸弹造成的?能换个词吗?

生:他的衣服破烂不堪。

生:他的脸上有黑黑的炮灰。

生:他的身上血迹斑斑,眼泪不停地流下来,眼睛里充满了仇恨。

……

在这一环节,学生表情悲伤,表达哽咽,语调低沉,对孩子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恨溢于言表。究其原因,一是历史回顾的那些真实而惨烈的照片震撼了孩子们,二是课件中加入的孩子凄惨的哭声更揪住了孩子们的心。看来,在习作课上,教师语言的引导和示范很重要,必要的声像媒介的使用和刺激,也是有效的,特别是和学生现实生活体验距离较远的场景,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那么使用媒介,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补充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资料,让学生清晰而强烈地认识到:日本的侵华罪行,是真实而不可遗忘的!激发学生的民族主义意识,并深刻认识到战争是罪恶的。最后猜测孩子后来的命运,补充近年来不同国家和地区战争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的照片,升华认识,明确照片表达的“憎恨战争,捍卫和平”的中心。

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课堂参与率达到了百分百。下午,我们另用了3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课堂上现场作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看,94.3%的字数达到了400字以上,96.2%的情节完整,想象合理,且有重点描写、细节描写。综上,本节课的教学达成了目标,但重点情节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体现不够,这是以后教学中要继续研究和解决的。

猜你喜欢
灾难想象作文
快乐的想象
一生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地球灾难倒计时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