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蜀娥+王佑军
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
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叔本华
【教学创意】
作文教学要去概念化,在过程中学习,在任务中学习是本课设计的核心理念。在前置性学习中,我们设置了一个人人创写的任务;上课伊始,我们统计并公布了每个学生在本次作文中写得较好的段落,或是运用较好的方法;在众多的作品中找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本节课的升格对象,同学们运用自己的写作经验帮助他完成作品的升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周,我们完成了一个半命题作文《
的滋味》。我在读大家的文章时,一位同学的一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请王玉婷同学为我们朗读她的这句话。
生:荆州,一个古老的小城,没有太多繁华,它只想安静地做个吃货的天堂。
师:写得真好!如果说荆州是个吃货的天堂,那么我们生活在荆州的人呢,就是住在天堂里的吃货了。不过,在我看来,做个吃货简单,要做个文艺的吃货可不太简单。做个文艺的吃货,就是不但要会吃,还要会把美食的做法、味道,还有美食的故事说出来。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是要努力做一个文艺的吃货。
(点拨:文艺的吃货,生动的网络语言,学生喜欢;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巧妙地引出了教学任务。好的导入有利于和学生建立亲密接触的通道。)
二、寻找升格对象
师:我做了个统计,全班同学共写了29种荆州美食,其中,荣登榜首的是荆州鱼糕,有25位同学选择了这个素材。可是这次写得最好的却不是荆州鱼糕,所以谭老师要向庞大的“鱼糕家族”派送一张“优惠券”,让他们享受一项特权,那就是:举全班之力为这个家族打造一个文艺的吃货。谁想得到这张优惠券?
(众生举手争抢,教师拿起几篇作文进行比较)
师:我想还是女士优先,把这张优惠券送给徐凯琳吧,因为她的文章写得最短。徐凯琳,你给我们讲一下,你在写这篇文章时,哪个部分写得最顺手?
生:做鱼糕的过程。
师:你参与过吗?
生:参与过。
师:看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会写得最顺手,那就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鱼糕是怎么做的吧。
(生概述)
要先准备一条七、八斤重的大草鱼,两斤肥膘肉,还要十来个土鸡蛋,两斤生姜,半斤葱和一袋生粉。先杀鱼去鳞,然后我看我妈妈是从鱼尾部下刀,去掉鱼皮,再剔除红肉,放入清水中漂洗。鱼处理好后,就可以剁肉了,要剁得均匀,直到剁成肉泥以后,再把蛋清和蛋黄分家,各装一碗。
原料准备好了,再把调料配好,将它们混在一起,洗干净手,开始搅拌。搅好之后,就用大火将蒸笼烧上汽,铺上湿纱布,把“面糊”倒在纱布上,用刀抹平。等到香味出来后,把准备好的蛋黄“敷”上去,再接着蒸一会儿就好了。
师:徐凯琳把做的过程讲得很详细。大家一起评评她的开头写得好不好?
生:我觉得“鱼糕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称道”这一句把鱼糕的滋味概括得就很好。
师:确实。徐凯琳,你现在感觉是入题最难写还是味道最难写?
生:味道最难写吧。
三、把脉细写品“鱼糕”
1.闻气味。
师:大家看看,除了第一段,文中还有其他地方写味道了吗?
生:“香味越发地浓郁了”这一句写的是味道。
生:我觉得这不能算是,因为这是写嗅觉。
师:闻到的就不是味道?
生:只有味觉感受到的才是味道。
师:只能是嚼出来的才算味道?
生:我不同意,这也应该算是一种味道,只是写得不够细致,没有展开来写。
师:对,你把脉很准。她的文章中还写了一句话“我几大口就吃完了一碗”,似乎也有点味道在其中的。但是作为一个文艺的吃货,绝不会说我吃得有多么多,而是要慢慢吃来,细细品来,娓娓道来。现在我们就一起帮帮徐凯琳,把过程展开写。
大家思考一下,难道我们吃东西就是拿筷子夹起食物,然后丢进嘴里就完了?
生:我觉得可以从食物的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去写,要把鼻子、眼睛都调动起来。
师:说得很好。那么我们看看哪些同学会细致入微地描写。
(出示本次写作中“把味道写细”的学生名单)
(点拨: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PPT上,顿时心生自豪,会回望自己的作品,品读“写得好”的文字,并将这种写作经验适当提炼,以便将这种经验传授给同学。这个设计让学生的缄默知识浮出水面,学生的自信心、自我反思和经验共享是同时完成的。)
师:那我们怎么通过细节来描写“鱼糕”呢?
生:可以在吃之前先描写食物的颜色、样子,然后再写扑面而来的香味,这之后再去写它的口感。
师:她对我们最有帮助的提醒就是——吃,不仅仅是一瞬间的行为,还可以把镜头回放到吃之前。我们想想,在生活中,你家做了好菜,你第一时间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先闻到香味。我是这样写锅盔的香味的——“白糖的香、猪肉和牛肉的香,一点一点地融合,一点一点地往鼻子里输送,直到把鼻子灌满。”
师:写得好,比起之前“香味越发地浓郁了”这一句,她写的好在哪里?
生:她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锅盔自己讲述自己的香味。
师:那你也学学她,改改你的鱼糕香。
生:鱼的香、蛋的香、葱的香,一点一点地糅杂在一起,把我的鼻子都灌满了。
师:你看,把同学的精华一借过来,就是你自己的了。要记得,你闻到了什么就写什么。这是实实在在写到的,还有没有同学除了实写之外,从别的角度继续写香?
(点拨:在仿写中达到了写作技能的迁移。“兵”教“兵”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施教者和学习者处于相近的认知水平,施教者的表达是经验的传输,完全没有概念化,学习者的理解完全没有障碍。)
生:还可以写闻到香时的感受,就是很舒服。
师:他的这句话提醒了我,这次同学们写味道的文字里有两个抽象的字出现频率最高——好、吃,有“真好吃”“太好吃了”“好吃得不得了”。我们今天定个游戏规则:整堂课不准提“好吃”这个词,否则将罚违规者把“好吃”表演出来、吆喝出来、演唱出来。
生:我为了表现地米菜煮鸡蛋的香味好闻,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股香仿佛是绿色的,它悄悄地绕上你的双颊,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庞,然后慢慢地钻进你的鼻尖,等你发现它时,你的整个人都已陶醉在那清香里了。
师:这个色彩是看到的吗?
生(齐):是想象的。
师:他写的香是直接灌满你的鼻子吗?
生:它是慢慢、一点一点地移动的。
师:这就是他给你的最好的建议,要展开过程,一步步地慢慢写。大家体会一下,在他的笔下,因为有了过程,连香味都是有脚的,可以轻轻地挪移。那么,如果故事里有人,有没有通过写人的活动来写香味的?
生:我是这样写鱼糕出炉前小孩的样子的——小孩儿们一次又一次地咽着口水,眼巴巴地盯着蒸笼,不停地问:“熟了吧?熟了吧?”
师:这是一个什么角度?
生:这是一个侧面描写的角度,通过写小孩儿在蒸笼边咽口水,烘托出香味的诱人。
师:他边说边在咽口水,这香太勾人了!(众生笑)你俩一个写得好,一个品得好。
(点拨:先建立感知,再揭示规律。在感知基础上的规律呈现才能让学生获得深知。而概念化教学往往是:出示概念——解释概念——实例印证,在大多数的课堂里,这样的教学基本是无效的。)
2.描状貌。
师:我们好不容易挣脱了香气的怀抱,是不是可以马上夹起一块丢到嘴里去?
生:不能,还得等等,我们还要看看它的颜色和形状。
师:对,我们不能让自己的眼睛闲着呀!
生:鱼糕的表面是敷了蛋黄的,看起来像镀了金一样。
师:原来你已经把蒸笼盖子揭开了,咱们再忍忍行吗?
生:蒸笼四周会有水蒸气。
师:那怎么写?
生:轻飘飘的白烟儿向上游着,一会儿被风带到那边去,一会儿被风吹到这边来。
师:写得很动感,真好。
生:水汽像个正在长高的小孩,急着要钻出来。
师:你的儿童视角很独特。
生:缕缕白烟,那样柔美,好似仙子们飞天时舞动着的衣袂。
师:真是美不胜收!有了这样美的序曲,现在我们可以让鱼糕隆重登场了,让我们一起近距离观察一下。
生:我第一眼看它的时候,会先留意盛它的器皿。
师:器皿?这个角度可不一般!为什么呢?
生:因为鱼糕带有我们荆州的特色,它黄白相间,古色古香,用深色的石锅(师补充:可能是陶罐)盛放,很搭。
师:对啊,古人说:“美食不如美器”,有了美器后,美食就不仅是美食,而像一件艺术品了。这个角度太文艺了,这才是一个文艺的吃货!那么,你想从哪些方面写鱼糕呢?
生:我着重看的是锅里的东西,我觉得鱼糕的质感虽不是很“弹”,但口感很好。当你夹在筷子上,吸足了水分和油脂的鱼糕会显得轻飘飘的,摊在筷子上,它是肥软而无力的。
师:这才抓住了鱼糕真实的特点。色香味形,“色”字在前呢!继续观察。
生:我这样写它的颜色——淡淡的黄、纯净的白,还带着点点璀璨的红。
师:就要这样先直观地写,看到什么写什么。颜色有了,食欲来了,终于可以开动了!夹起来,一口吞,可以吗?
生(齐):可以啊!
3.写味道。
生:我觉得可以先从入口的一点写起。比如,我是这样写锅盔的:先是感到一丝小麦的清甜在口中化开,再是一缕白糖的甘甜充满口腔,最后这甘甜与清甜竟融在一起。这甜,是能一丝一缕把心、把饥饿填满的。
师:我们都应该像他一样,一小口一小口地写。谁有写第一口的句子?
生:我也是写锅盔的,可我不是他那样细腻的写法。
师:那你俩PK一下。
生:咬下一口,香气顿时钻入我的血液,爽口的滋味,仿佛注入了我的内心,食欲一瞬间就喷涌而出了!
师:有冲击力!这一口值得学习!
生:除了写第一口的味道,我们还可以写吃后的余味:吃一口鱼糕,味蕾上的每一处都瞬间张开了,接着鱼糕小心翼翼地从你的食道滑下,然后再到你的肚子里,吃后香味还在你的口腔里盘旋,久久不愿离去。
师:真好,香气被你写得都可以滑翔了!可是你留给舌头的时间还是短了点啊。让我们一起想个办法,让它在舌尖上多待会儿。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生:我是这样写藕汤的——找一块浑身透着粉荷色的莲藕,放进嘴里,再盛一匙汤细细品味,生怕那粉嫩的肉质、满口的醇香会从嘴里溜走。我觉得要写出欲罢不能的感觉。
(点拨: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敢于放胆发表自己的“精彩段落”,在发表与共享的过程中,“把过程写细”的理念已潜滋暗长了。)
师:细品就能多停留。徐凯琳,刚才大家提供了这么多精彩的文字,说说哪一招最能为你所用?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都拿来弥补我的弱点:写味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要把味道写足、写细,有哪些很好的方法可以借鉴?
生:展现过程。
生:要展现美食的横截面。(师生笑)
师:哇,非常理性而科学的用词!可以转换成日常口语或文学性的语言吗?
生:就是吃完第一口留下的齿印。
师:大家的生花妙笔,的确抓住了读者的胃。是不是这样就成了一个文艺的吃货呢?不,不够,还要在文章中加入自己对美食的独特体验。
4.抒情怀。
师:这次达成了共识,所有的故事应该尽可能地从“我”这里出发,写我们自己的生活。关于故事,我很欣赏我们班另一位同学的一句话。请刘妍为我们朗读她的这句话。
生:你是什么情绪,吃起来就是什么味道。
师:这是谁说的一句话?
生:这是我奶奶说的。说的是我们平时的真实感受:心情好,喝白开水都是甜的;心情糟糕,喝蜂蜜都是苦的。
师:你奶奶真是深藏于民间的高手,是生活中的哲学家!那我们写记叙文时,怎么才能让读者知道我们正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中呢?
生:可以把“我”放到故事里去写。
生:最好有别的人和我一起互动,或者写别人的故事,但我要在场。
生:我觉得还可以通过写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心情。
师:对,在此次作文中,有不少同学已经有意识地在使用这种方法。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做得比较好呢?
(出示本次写作中“把故事写活”的学生名单)
师:接下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找出本组的好故事,推荐一位组员讲故事里最吸引人的一点,组长点评故事好在哪儿。
(生展示并朗读)
爷爷一边切鱼肉,一边和我们聊天:“在原来的生产队里杀鱼,我是必不可少的。我一个人可以顶三个,在队里如果我的技术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我听了,灵机一动说:“我来给你们讲个笑话吧!一个人去找人算命,他问算命先生:‘我有钱有车,咋还这么寂寞呢?算命的人没说话,拿了个打火机点着了他的衣服。他赶紧把火吹灭,问:‘你是说钱财是身外之物?算命的人说:‘我是说你不吹会死!”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师:请组长点评。
生:他的故事“爷爷吹牛”写得很有生活气息,打鱼糕本来有些辛苦,但里面有了笑话,一下子就让人感到轻松了。
师:看来讲好故事也是为主旨服务的。还有没有同学要展示呢?
(生展示并朗读)
外婆为了给我做八宝饭而崴了脚,她的腿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软极了。我恨这八宝饭,正是因为它外婆才会受伤;我又爱这八宝饭,因为一丝一缕全是外婆爱的凝聚。
生:对八宝饭爱恨交加的感情,看起来很矛盾,其实又非常巧妙地表达了我爱外婆、外婆爱我的浓浓祖孙情。
师:对,她能够反其道而行,由对八宝粥的恨透露出对外婆的爱,写得非常好。徐凯琳,你试着回忆一下,你家打鱼糕时有没有让你难忘的故事?
生:爸爸妈妈打鱼糕的时候,奶奶也要抢着干,可爸爸妈妈不让奶奶干。
师:这个故事里好像有值得开掘的地方。哪位同学帮着加工润色一下?
生:还可以把自己写进去,比如说捣乱、帮倒忙这一类的,使文章出现一点起伏。
师:对,讲故事是记叙文写作的命脉,你的故事里如果能有一些小小的起伏,它就把人的心给抓住了。请大家来总结一下:我们怎么才能把故事写活呢?
生:故事里要有自己、有起伏、有情感。
生:故事里还要有细节。
生:还要有人物之间的互动。
(点拨: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敢于放胆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把故事写活”的各种方法都浮出了水面,过去在阅读课上学到的概念被学生运用得无影无痕、恰到好处。)
5.叙尾声。
师:同学们真不错,不但会讲故事,还会提炼讲故事的技法!有了故事的美食就更有后味儿了,因为人间的许多情意都藏在这些味道里。
(屏显)
当有一天什么都记不得的时候,至少还有人帮你记得那些人、那些事。 ——吴念真
师:就像这位台湾导演所说的那样,心中的感受要及地时地写下来。在文章结尾处,我们应该把这些情意真真切切地抒发出来。请同学展示一下自己是如何结尾的。
(生展示并朗读)
1.每到腊八,我的眼前总会出现一个小孩在吃八宝饭,面前有位老人,正笑眯眯地看着他……
2.母爱就像麻辣烫,火辣、热烈;却又异于麻辣烫,只因它的那份细腻、那份深沉!
3.卖汤圆的老人又开始吆喝了。慢慢走回家,这一阵阵吆喝声流经我的耳旁,使我的心,像小桂花般,绽开了。
师:这三位同学采用了不同的结尾方式。有“昨日重现”式抒情、“由物及人”式抒情、“一笔深化”式抒情。三种不同的抒情方式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表达思维方式,也代表着三种不同的人生感悟。如果我们能将融化在美食里的情谊深深挖掘出来,那将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点拨:作文教学去概念化是一个语文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去概念化,但是在“把情感写真”这个教学环节却还是掉进了概念化的陷阱。昨日重现式、由物及人式、一笔深化式——这样的概念化表述除了显得教师“特别有学问”之外,学生基本无感。如果我们用心地回望整节课,前面两个教学板块“把过程写细”“把故事写活”,师生的对话是多么的细腻精彩!最后这个板块的教学,却一不小心露出了概念化的“尾巴”。去概念化,知易行难啊!)
师:林语堂先生曾用一句话形容中国的吃货,“肚子美满了,人生就美满了”。对一个文艺的吃货来说,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文章美满了,人生就更美满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请全班同学按照今天总结出的写作方法,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将你认为最美的荆州美食重新呈现出来。下课!
生:老师再见!
附:升格原文
鱼糕的滋味
徐凯琳
荆州鱼糕中所包含的情意,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著名的糕点有很多,如广东的马蹄糕、北京的千层糕,这些糕点都是一种甜点、一种小吃,但是鱼糕却是一种菜肴。鱼糕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称道。
鱼糕如今已经成为了荆州八大名肴之一,在荆州,人们宴请时已经形成了“无糕不成席”的局面。荆州人家每到婚丧嫁娶,喜庆宴会,都要烹制鱼糕以宴宾客,所以每年春节,妈妈都要打鱼糕。要做好鱼糕,必须精心准备原材料。去年的腊月二十三,妈妈带着我一起去菜市场买了一条七八斤重的大草鱼,割了两斤肥膘肉,还买了十来个土鸡蛋,两斤生姜,半斤葱和一袋生粉。
回到家,妈妈高兴地说:“瞧,今天我给你们露一手。”只见她挽起袖子,拿起菜刀,开始杀鱼。去鳞时,鱼在砧板上蹦蹦跳跳,好像不愿脱下它那光鲜亮丽的外衣,可过了一会就躺在砧板上一动不动了。去完鳞,妈妈先从鱼尾部下刀,去掉鱼皮,再剔除红肉,放入清水中漂洗。鱼处理好后,妈妈开始剁肉,只见她手拿两把菜刀,一上一下地开始朝猪肉“劈”去,双手上下纷飞,极富节奏,充满了劳动美。肉剁好了,妈妈把蛋清和蛋黄这两个不离不弃的“兄弟”分了家——蛋清一碗,蛋黄一碗。
准备好了原料,妈妈又把调料配好,然后将它们混在一起,洗干净手,开始搅拌。我也洗干净了手,加入了搅拌的行列,搅好之后,妈妈用大火将水烧开,在蒸笼上铺好湿纱布,把“面糊”倒在纱布上,用刀抹平,抹平后的“面糊”像一个胖娃娃的脸,白白嫩嫩的,接着盖上盖子。随着灶膛里火苗的舞蹈,蒸气源源不断地往外“排放”,好像给那张小脸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去火后,那张小脸显得更水润了,妈妈把准备好的蛋黄“敷”上去,香味越发地浓郁了。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有鱼糕,但妈妈做的这一块,却含有浓浓的亲情。
(谭蜀娥 湖北省荆州市东方红中学;434000)
(王佑军 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4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