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现状与反思
一节或深情、或哲理的语文课即将结束时,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首先是老师问:“学了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学了这一课,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呢?”“你会用这样的句式,来描写一处景色吗?”等等,接着学生奋笔疾书几分钟,写上一个“微作文”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然后留一分钟的时间请一个或两个学生朗读文字,评价是“写得很好!写得太棒了!”等等的赞誉,最后老师总结:“因为时间关系,请同学们课后继续交流。”一节课,老师自己觉着很圆满,不仅学了课文,还有写话环节,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然而这样的课堂几分钟训练,为写而写,泛泛而评,匆匆结束,真的能对学生的微写作能力有所帮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微作文”是时代产物,当今短小精练的写作能力备受推崇,从微博、微信到微公益,从微表达、微力量到微监督,我们已经迈入了“微时代”。写“微作文”是社会发展、生活交流的一种需要,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语文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便学生适应社会。
作文能力的具备非一日之功,它更应该是一个有计划的长期工作的落实。回归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微作文”教学该怎样真正溶于平时的点滴教学中呢?如何让我们课堂常用的微写作教学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高效状态呢?
思考与对策
我们的习作教学理应基于儿童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儿童,满足儿童,促进儿童的成长。
反思我们的“微作文”教学,教师知道学生现有的习作水平如何吗?学生在习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呢?需要我们教师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平时我们不可能天天上习作指导课。作为语文教师,不妨将学生的思维焦点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合,为学生多设计一些“微作文”训练,抓住一点写一个片段,如一段对话、一段心理、一个场面等等。这样的“微作文”是可以天天进行的。通过“微习作”养成勤于习作的习惯,提高习作水平,让“微习作”教学真正高效起来。
实施与效果
微作文教学,如何才精彩?在微作文课《抓住耀眼的一刹那——场面描写》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微处着眼,察范文精妙
置身于一个阅读素材丰盛的时代,学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经典名篇。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可以说,学生的面前,不缺乏典范,不缺乏榜样。写景的片段,写人的片段,描写一个场面,刻画一个人物,表达一种心情,发表一段议论……但孩子们却可能熟视枉然,因为他们缺少的就是发现写作妙法的意识,或者是方法。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习生掌握发现文章妙法的方法。
【教学片段一:直击文本,发现亮点所在】
1.出示片段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品味语言
(1)这段文字选自《安塞腰鼓》,片段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场景?请用一个词语描述。
(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壮观”“恢弘”“气势磅礴”的场景的?
3.归纳手法
(1)作者抓住这些点来描写的时候,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让它们表现出“壮观”“震撼”的一面?
(2)如果把这些形容词的顺序调换一下可以吗?
(3)比喻:形象生动传神逼真;排比:朗朗上口具韵律美。
4.梳理写作形成
现在,让我们再梳理一下这个片段的形成过程,作者想要表现安塞腰鼓的“壮观”和“震撼”,他选取了大场景中“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等几个方面,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把它们表现得生动又传神,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突出场景的“壮观”“震撼”。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用不着痕迹的几个问题,引着学生逐一去提炼这个场面的氛围特点;去寻找场面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点;去概括作者描写这些有代表性的点时所用的修辞手法。从原本的只是觉得好,却说不出来好在哪里,到现在,不仅知道好在哪里,还知道它是用了哪些方法才写得这么好的。这些范文背后藏着的“精妙”先是由教师挖掘出来了,再由教师引着孩子们去一一发现了,这些“精妙”将是学生写好此类片段的“不二法宝”。经过长时间的练写后,学生不但能在自己的习作实践落笔成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名家的描写方法、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等,更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习作风格。
二、法了于心,知相时而用
“光学不用等于零”。学生从范文中发现了诸多亮点,汲取了丰富的写作技法。而当他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相似的情境,知道如何去运用这些技法吗?只有经过实践练习,才能让方法最终形成能力。
【教学片段二:趁热打铁,“微习作”训练】
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老师课前随机采访了一些同学,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想表现一场足球赛的精彩,却写成了流水账;想描写一场音乐会的绝妙,却找不着落笔点;想再现一场音乐剧的震撼,却下笔无味……
2.回顾一下刚才看到的那个文章片段,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来写一写这些文章吧。
一场音乐会;一场足球赛;一出音乐剧;一次拔河比赛;一场班级辩论赛……
3.师巡视,相机指导有需要的学生。
教学片段中给学生呈现的都是生活中他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个场景。他们刚才的所学就要在这里得到运用。这样的“用武之地”可以有很多。课文延伸类:如学了《青草高原一株柳》可以延伸写《汉江园里一株柳》;学了《灰椋鸟》可以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生活观察白描类:放假了,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呢?孩子们在做什么?以“放假啦”为题记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收看奥运比赛节目,写“我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或一个运动员)”……这样的“微作文”要求明确,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种需要,可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三、臻于品评,求灵动提升
好作文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微作文也不例外。每一篇习作都是一个学生美丽的梦想、稚嫩的心声。在不断地完美和创新之后,经常展现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传唱着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品评分为这样几步:读文赏析(小组交流)——教学相长(互评)——相得益彰(内化)——深情呵护(师评)。讲评前,我跟学生约法三章:交流时要实话实说,互评时要独具慧眼,内化时要取长补短。
【教学片段三:交流评改,内化提升】
1.交流片段
(学生微作文)
一片优美的、起伏着的声浪。
身后的金光涂在了墙上,他们的瞳孔就像光那样闪耀。
时光仿佛定格在了这儿,小提琴只吸收了手心的热量,仿佛是泉水停滞在了岩石的间隙处。
嘘,听啊!
一动起来就流动了,扩散了,沉迷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正以最柔和的方式流动着,缓缓进入你的心田,让你真实地体会到它的滋润。飞雪一样,是闪烁的目光;花香一样,是无形而又温柔的精灵;霓裳一样,是似是而非的深刻印象;白练一样,是散落人间的真实情感。金碧辉煌的大厅里,飞出一曲多么深入人心的曲子——大地飞歌。
2.互相点评
(1)我想到了“震撼”两个字。通篇没有“震撼”两个字,却处处透露出“震撼”的气势。
(2)你巧妙地改写了我们曾经学过的文章,使文字拥有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3)生互相交流。
在读文欣赏的引领后,学生的内心已升腾起一种评价欲望,在互评中,他们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发现美。学生在自评、互评后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内化到习作修改中,甚至辐射到今后的每一篇习作中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写作素养。在评阅他人的作品中,感觉到某些精彩之处可以利用的或对他人的建议认同的,或者产生一些新想法,在此基础上烛照自我,逐步完成习作的自我完善。
微作文教学,抓住一点写一个片段、一段对话、一段心理、一个场面……只需一个课时,集指导、作文、批改于一体,使得学生能用精练的语句表明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不是作文要求的一种降低,从某种角度看,其实是一种提升——有针对性、周期短、见效快。
精彩的微作文定会以独特的风景引着更多的学生在语文的天空飞得更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