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辉
(长沙理工大学 城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5)
高校女毕业生就业扶困的社会协同策略研究
刘亚辉
(长沙理工大学 城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5)
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女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实现的问题之一。文章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出发,首先对女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主观原因进行了剖析;其次对女毕业生就业难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女毕业生扶困的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高校女毕业生;就业扶困;社会协同;策略
当下,高校女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较为突出,已引起社会、高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与关注。据第三方教育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国2012届高校毕业生不同学历层次就业调查数据发现,截至2012年2月底,本科女生的就业率为38% ,而男生为51% ,女生比男生低13%[1]。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缓解女生就业难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体现现实生活中的男女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社会原因
第一,接收女生的用人成本高于男生。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各企业,更多的是把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作为招聘毕业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来自于女生婚后对小孩的哺育和家庭事务等特殊因素,使大部分女性的精力长期分散于工作之外,对事业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之规定,女员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既要照常支付岗位工资,又不能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政策,而企业需要为此支出女员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导致岗位空缺时的成本。其次,中国现行政策规定女性要比男性提前五到十年退休,即意味着需承担女员工的额外福利成本(如劳动保险)支出等,相比之下,接收女毕业生的承担成本高于男生。因此,对追求效益优先的企业来说,自然而然会减少女生的聘用计划,更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宁愿把聘用条件放宽来选择男生。
第二,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男女性别不平等的传统观念。虽然社会赋予女性参与劳动的权利,在政策上男女实现了平等权,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还是被定位于贤妻良母。在就业招聘中,大多雇主认为男生比女生实用,即便是女生优于男生,仍然选择男生,有些招聘单位虽然有女生计划,却要附加一些较苛刻的条件。根据2013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劳动力需求权威的统计数据来看,有64.8%的用人单位有性别歧视[2]。
第三,高校女生人数和比例剧增。我国发展六十年来,高校在校女生人数的比例增长较快,1949年,女生在校人数仅占19.77%,到2009年,已提升到50.08%[3]。从教育部统计数据来看,2011-2013年三年间,我国高校女毕业生人数和比例呈逐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如表1所示)。
表1 2011-2013年普通高校女毕业生人数及比例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中的教育统计数据
依据欧美国家的经验,当高校女生在校人数比例达到50%时还将会继续增长一段时期,当增长到55%时会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预计我国高校女生比例将在2020年达到55%,这是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然而,从社会产业形态提供的就业机会来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为女毕业生提供的工作岗位远远少于适应男生的工作岗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两个反差综合作用的实际结果,使得女生就业空间变得更为窄小。
(二)高校原因
第一,全程差别化的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女生在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内容上存在应急性的临阵磨枪等特点,重在放在帮助解决女生就业中碰到的共性问题,内容多停留在政策就业创业的宣传等方面,而对其专门在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求职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求职礼仪、求职择业的责权利等方面提高女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很不够。缺乏全程差别化的就业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第二,针对女生特点的就业市场开拓不够。据调查统计,现大部分高校只针对毕业生愿意去的地域和有相关专业需求的地域组织开展就业市场开拓,而针对女生特点主动走出去,组织开展就业市场开拓,走访适合女生的行业和用人单位,挖掘需求岗位等还不够。
(三)自身原因
第一,恐惧竞争心理。目前,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大部分女生因雇主对女生的排斥而产生恐惧心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自认为是弱势群体,不敢与男生一同竞聘,害怕失败。这导致女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和与男生一同竞聘的勇气。
第二,择业理念落后。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毕业生是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来确定就业去向。即,一是雇主挑选毕业生,二是毕业生选择雇主。在这种模式下,有大部分女毕业生不能切实定位,在目前女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前提下,挑剔雇主的性质、地域等。一些女生在择业时不从合不合适自已来考虑,而一味追求大城市和国企,这样一来,过高的就业期望与原来就少的需求和歧视女性的现实严重相悖。另外,女性的自卑心理容易导致部分女毕业生求职择业时信心不足,不愿去应对一些挑战性的工作,使得一些机会失之交臂[4]。
第三,等待与依附心理。女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大多存在等待与依附家长和老师的心理。一味地依赖家长四处奔波安排好岗位或依赖辅导员老师帮其推荐等不良思想,凡事总想找个“靠山”或“拐杖”,对于能不能找到显示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工作无所谓[4]。
第一,浪费人才资源。雇主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人为地设置性别限制、抬高岗位招聘条件致使女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这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女性知识分子的闲置,更造成女生专业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加速社会地位的进一步下降。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女生择业的边缘化,有不少综合素质高的女生只能选择与专业不对口的行业和岗位,逐步被专业对口的行业和岗位所边缘化,这种现状既限制女生才能的展示,又加速了女生社会地位的下降。
第三,造成巨大心理负担。从南京师范大学一份专门针对女毕业生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有80%以上的女生认为竞争不过男生,只有近20%的女生认为在能力上不比男生差。另从华中理工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女毕业生比男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另外,有些在工作中优于男生而失去了女人应有的“特质”得不到理解,承受心理上的煎熬,影响其发展。
第一,政府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更多适合的岗位。女生的就业需政府、雇主共同予以特殊援助。政府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中起促进作用,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条件。要缓解女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也在于多提供适合女生特点的就业岗位。比如,通过优化产业机构,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经济已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主导加快转变。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虽已快速发展,但仍低于世界水平,也低于同类发展中国家。从现在来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明显不足,故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主体,更是缓解女生就业难的重要渠道。女生就自身的生理条件来说,更适合第三产业,因此,要大力开发适合女性特点的就业领域,特别是在调整结构的当下,重点发展服饰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拓宽女毕业生的就业新领域,为其提供更多适合的岗位,以此来缓减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程度。
第二,政府尽快出台鼓励企业接收女生和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一是政府设立专门基金,用于支付企业女员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三期”的工资,并另承担女员工休假导致岗位空缺时的成本支出,减少企业的额外成本。二是制定和出台鼓励企业接收女毕业生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如当年录用女毕业生达到一定的比例,给予减免税收等奖励机制。三是对国企在信贷审批时,将每年接收女毕业生的一定比例作为审批必备条件之一,若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可优先贷款或适当增加贷款数额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来接收女毕业生和储备女性专业知识人才。四是针对女毕业生创业制定“贴身”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第三,高校开展全程差别化的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第一,高校要改变以往对毕业生进行“临阵磨枪”的就业指导模式,建立起全程差别化的就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第二,加大女生就业市场开拓力度,丰富其资源、拓宽新领域。要瞄准第三产业等适应女生就业的领域,建立就业基地;学校要利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加强第三产业领域在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合作,这样既为学校丰富了办学资源,又以此建立新的适应女生就业的基地。第三,实施因“女”施教的模式,加大女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引导力度,提升女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第四,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女生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第四,树立科学择业理念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高校在毕业生的就业中起着引导作用。在就业难的现实情况下,女生既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又要充分发挥出女性特有的优势。虽在某些方面比不上男生,但女生具备有男生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如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的能力,在考虑问题的细致、周全上有明显的优势。其具有的忍耐力和亲和力也是一般男生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要女生树立科学择业理念,在择业中应该懂得展示自己良好的风范和自身优势,从而改变社会及雇主对女生的不正确认识。
总之,要缓解女生就业难问题,还需通过政府、雇主、高校“三者”的共同努力,良性互动,各负其责,不断完善女生就业的协同机制。使高校女毕业生拥有公平而充分和高质量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们生活幸福。
[1]麦可思研究—2012届大学毕业生男女签约差别分析 [EB/OL].http://www. mycos. com. cn/Detail/ArticleDetail?articleID=10456
[2]谢青.试论对高校女生就业因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158-160.
[3]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1982-2009年.
[4]廖和平,王克喜,章婷.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审视与改善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2(3):88-91.
[5][美]埃托奥,布里奇斯.女性心理学[M].苏彦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Social Cooperative Strategies of Employment Poverty Relief for Female College Graduates
LIUYa-hui
(ChengnanCollege,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15,China)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 female graduates in the labor market competition is very serious, and the employment of female graduat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problems that affect the realiz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the main reasons to difficult employmen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why female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so difficult;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negative effects to the difficulties for female graduates employment; finally it offers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strategy of female graduates poverty relief.
female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poverty relief; social coordination; strategy
2016-07-29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BA004)作者简介:刘亚辉(1972-),男,湖南南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第31卷第5期2016年9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31No.5Sept.2016
G647.38
A
1672-934X(2016)05-0144-04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