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举,周明全,赵 凡
(1.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2.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虚拟现实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发展对策研究*
杨生举1,周明全2,赵 凡1
(1.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2.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虚拟现实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民心相通,就必须加强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文化遗产是新丝路经济带的重要符号,是沟通沿线国家的文化桥梁,它的保护和发展已成为沿线各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纽带。数字化技术可以使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同时作为新的传播手段,为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无限潜能。笔者在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和数字化保护意义,提出了数字化保护发展的对策。将新丝路经济带庞大的文化遗产宝库进行数字化保护,利用互联网向全世界传播,全方位地展现中华文化本职和内涵,是最有力的振兴民族文化的工具,也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使命。
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对策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1],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 “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新丝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
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民心相通,就必须加强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文化是新丝路经济带社会发展和合作共赢的重要引擎,文化上的相互尊重是经济合作的前提。因此,要促使新丝路经济带区域合作构想尽快成为沿线国家的共识,就应继承古丝绸之路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的精神,率先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以文化交流合作为引领,唤起沿线国家的丝绸之路情结,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加强区域大合作创造有利的人文发展软环境[2]。文化先行和文化引领在新丝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丝路经济带的重要符号,它的发展已成为沿线各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纽带[3]。加强新丝路经济带上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探索文化交融与创新的“新丝路模式”,通过文化开放与创新寻找丝路沿线各民族、各国家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1.1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4],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文化景观4类。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总数达到47项,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位于新丝路经济带上的世界大型文化遗产16处,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总数的34%。这16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布情况为陕西1处,甘肃3处,新疆1处,重庆2处,四川5处,云南4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9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1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处,见表1。
表1 新丝路经济带(中国境内)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2 国家级文化遗产
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全国共有267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文化遗产),其中位于新丝路经济带上的国家级文化遗产1049处,其中陕西243处,甘肃131处,青海44处,宁夏35处,新疆113处,重庆55处,四川230处,云南132处,广西66处。除此之外,新丝路经济带上还有数以万计的省级、市级文化遗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内部分大型文化遗产实现了数字化保护、研究和应用,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只分析新丝路经济带(中国境内)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状。
2014年9月17日,“数字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数字长城保护工程基于遥感、地面激光雷达、虚拟现实等空间数字技术对长城资源进行科学普查与数字化重建,建立成空间数据库,借助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三维可视化虚拟重建长城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实现长城的数字化保存、数字化复原与数字化展示,以弘扬长城文化,拓宽长城研究的范围,持续性地监测保护长城资源,促进中国长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6]。
2006年,秦兵马俑博物馆和西安四维航测遥感中心合作开展的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三维数字建模项目[7],实现了二号坑遗迹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使再现遗迹、重建遗址和全面观察俑坑遗址成为可能,也使研究人员能够利用三维模型获取文物遗址的各种信息,减少了人为因素对遗址的介入和影响,有利于大型遗址的长期保存。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文物虚拟修复技术在兵马俑的数字复原修复中得到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修复周期,提高了修复效率,有效地辅助了文物的修复过程[8]。微软亚洲研究院前任院长沈向洋博士采用同心拼图技术开发“兵马俑虚拟漫游”。霍笑游等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秦兵马俑遗址与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9]。
数字化技术在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开发中得到全面应用,目前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传
感器技术和GIS技术形成了旅游模拟、虚拟旅游、文物修复和复原、辅助临摹、演变模拟等相关信息化系统[10]。2014年8月1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投入运行,实现了由“洞中敦煌”向“洞外敦煌”、由“在地敦煌”向“在线敦煌”、由“现实敦煌”向“虚拟敦煌”的跨越,使敦煌艺术走出敦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保护树立了典范[11]。
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数字化保护方面,李绍彬[12]等研究了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大足石刻的“六道轮回图”石刻和世俗造像等进行保护工作。张欣娜[13]研究了通过用数字化的方式从艺术造型角度保护大足石刻铭文碑刻,以模型的形式虚拟,达到一个原样的保存目的。田俊[14]等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和艺术造型的角度来保护大足石刻造像,该数字化保护方式最终是以虚拟三维模型再现的形式,以达到石刻造像实体的保存目的。在石刻保护上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3D扫描技术,将所有石刻进行扫描并还原后,在一间虚拟的“石窟”中,将造像的真实场景还原在观众面前。目前已在电脑里制作出了宝顶山毗卢洞的三维画面。在此基础上,大足石刻还将建造3D数字博物馆[15]。
2011年3月云南省红河州启动了哈尼梯田数字化保护开发项目[16],该项目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以互联网传播为手段,以数字哈尼梯田软件为平台,立体展示哈尼梯田独特的农耕稻作文化,通过具有活态营销功能的自媒体循环体系,使哈尼梯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成为中国传统产业文化的典范。
在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的数字化保护方面,朱宜萱[17]等在传统的近景摄影测量获得佛像二维等值线图的基础上,通过扫描数字化二维等值线图,利用 GIS软件 GeoStar实现乐山大佛的三维建模(DSM)、虚拟现实和三维仿真,最终实现了三维漫游。早在2006年12月,乐山大佛管委会就启动了乐山大佛三维立体模型工程[18],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乐山大佛的外形结构等信息高精度、完整地采集到计算机中,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对大型石质文物进行保护。这对乐山大佛的文物档案、考古研究、保护检测、辅助保护设计与施工、辅助文物复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数字化保护方面,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联合上海创图科技有限公司应用Sun3D三维网页引擎技术开发“丽江古城网上游三维平台”,为丽江古城搭建了一个展示历史文化景观、自然风貌的网络平台,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动感、直观、信息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最终实现了展示丽江古城风貌、提供政府服务、推介旅游产品、助力客企对接的目标,从而提升丽江古城的品牌形象[19]。平台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个体验式旅游社区门户,让全球的网民可以足不出户体验丽江的方方面面,并将作为中国旅游产业数字化示范工程。
3.1 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中的大部分文物,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化侵蚀、战火和历史变迁,尤其是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活动频繁,这些文化遗产遭到或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相当一部分文物已经残缺或成为碎片,人为破坏因素直接导致文物无法实体复原,有的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20]。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地采取措施保护文化遗产,中国也兴起了一股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潮。但是抢救的速度还是赶不上消亡的速度,文化遗产保护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种危机催促我们必须采取新技术新方法来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图形图像、视频处理和三维建模等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精度、高逼真的数字化保护技术为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提供了有效途径,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3.2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助于新丝路经济带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数字多媒体技术具有全球性、海量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利用网络即时有效进行传播,在将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永久保存的基础上,使得世界各国的人们都能平等共享,有利于促进新丝路经济带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3 文化遗产数字化将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
全球性的旅游业持续发展已经出现与信息产业融合的重大趋势,旅游网站也成为网络经济中异军突起的一支力量。在数字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虚拟旅游世界,全面开发新丝路经济带旅游资源,彻底改变旅游服务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旅游活动质量。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新丝路经济带虚拟旅游,从而带动实体旅游、旅游宣传、旅游营销、旅游教学等方面的发展,推动新丝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
3.4 文化遗产数字化将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研究和教育发展
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与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的文字资料、文物图像实现链接,甚至辅以不同领域中专家学者的咨询与解说,传统的课堂教育与广义的文化信息资源实现普遍链接的条件已经具备,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界限有望被打破。同时,数字化技术将极大地推动年轻一代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了解、保护和传承。
Michael Mauer出生于1962年,毕业于著名的普福尔茨海姆应用技术大学的汽车设计专业。自1995年进入梅赛德斯-奔驰,先后主导了SLK、SL以及A级车的设计工作。2000年,他被任命为萨博品牌的设计执行董事,并主导设计了萨博93等车型。2004年,他以首席设计师的身份加入保时捷品牌,参与设计了Panamera、Cayenne以及918 Spyder。自2015年起,Michael Mauer成为大众汽车集团的设计部门的主管。
3.5 文化遗产数字化将激发新丝路经济带娱乐业的发展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新丝路经济带巨量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群。现代娱乐业将分化为“在线娱乐业”和“离线娱乐业”两种形式,数字化信息娱乐业将成为重要的娱乐业态。博物馆或相关保护机构可以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重造“体验型博物馆”,让观众通过遥感器在虚拟的文化遗产空间漫游,了解文化遗产的整体效果,复原和再现一个全面而完整的意义空间。
4.1 挖掘整理,建立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体系
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联合新丝路经济带各省市文物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全面普查文化遗产资源,对文化遗产进行真实、准确和科学的记录,并形成定期统计、整理的制度,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体系。对文化遗产数据库进行科学化管理,发挥其在文化遗产统计分析、研究和应用开发等发面的作用。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不能简单的数据堆积,必须在全面调查发掘的基础上,按“数字化”、“多媒体格式”的要求进行加工、整理、分类编码后,再系统化的分类存入数据库。
4.2 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促进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交流和发展
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高层次的学术活动,探讨交流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成果、效益和存在的问题,促进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交流和发展。建立一种公共性、互动性、开放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21]。如清华大学举办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论坛、云南大学信息学院主办的“全国数字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研讨会”、西北大学举办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讨会”等等。
依托高校、科研单位或企业成立新丝绸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工程中心,积极争取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切实担负起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文化遗产数字化学术整理研究工作。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和保证。在高校设立文化遗产数字化硕士或博士点,培养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人才,凝聚一批较稳定的研究队伍,以适应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复杂性、繁重性工作需求。
4.4 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高校开设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基础课程,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了解并参与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建立统一的官方宣传网络平台,整合新丝路经济带各省市已有的文化遗产资源,整体打造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品牌,通过网络传播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激发新丝路经济带文
化遗产的发展活力,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4.5 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规范和元数据标准
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资源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管理等建立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标准,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规范和标准。文化遗产类别丰富、数量众多,为了提高资源的重用性和共享性,对文化遗产数字化釆集、保存和展示的流程化、规范化等方面进行挖掘和整理,制定并完善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技术标准及管理规程,实现文化遗产的规范化存储和展示,满足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交流、共享等传播服务的需要。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专家学者自身优势,建立一整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体系,从而为全国各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提供可以参照的统一标准,指导各地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4.6 加强数字化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
经由数字化的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意源泉”和“内容富矿”,对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收藏鉴赏和社会教育等价值展开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和市场开发,打造新型的产业模式。以文化元素、创意思维以及创新手段,将数字技术融入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领域,以全新的数字技术手段和超前的市场眼光,开创一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与创新之路,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充分调动市场手段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力量,做成一个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收益的全新产业。新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可以提供相互借势、相互渗透、互为支持而达到双方共同发展和共赢的目的[22]。
数字化技术可以使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它不仅关系到艺术的处理,也使记录具备科学的依据和准确性,同时作为新的传播手段,为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无限潜能。文化遗产具有唯一性、不可共享性和不可再生性,数字化之后,文化遗产信息变成无限的、可共享的和可再生的,成为大众随时可欣赏和共享的人类文化财富。将新丝路经济带庞大的文化遗产宝库进行数字化保护,利用互联网向全世界传播,全方位地展现中华文化本职和内涵,是最有力的振兴民族文化的工具,也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使命。
[1]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 com.2014-11-26.
[2] 李珊珊,焦雯.丝绸之路经济带: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舞[N].中国文化报,2014-3-11(001).
[3] 王亚芸.文化遗产是丝路经济带的重要符号和纽带——访新疆社科院杂志社主编、编审苏成[N].新疆日报(汉), 2014-6-26(002).
[4] 世界文化遗产[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view/14389.htm.2015-01-26.
[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EB/OL].百度百科http:// baike.baidu.com/view/163959.htm.2015-02-21.
[6] 数字长城正式启动,三维激光扫描成生力军[EB/OL],http://www.hi-cloud.com.cn/a/news/industry/2014/0917/ 490.html,2014-09-17.
[7] 杨永林.我首次应用激光扫描保护大型文物遗址——秦兵马俑二号坑三维数字建模项目完成[N].光明日报,2006 -4-5(001).
[8] 秦俑加速数字化“复活”[EB/OL].国际在线.http://gb.cri. cn/27824/2010/06/03/5005s2873984.htm.2010-06-03.
[9] 霍笑游,孟中元,杨琦.虚拟现实——秦兵马俑遗址与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J].东南文化,2009,(4):98-102.
[10]周明全,税午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A].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数字科普协会、首都博物馆联盟、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 2013:6.
[11]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竣工启用仪式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举行[EB/OL],甘肃省文物局.
[12]李绍彬,田俊.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的数字化保护[J].华夏考古,2014,01:121-124+2+169.
[13]张欣娜.大足石刻铭文碑刻的数字化保护[D].重庆师范大学,2014.
[14]田俊.大足石刻造像的数字化保护[D].重庆师范大学,2014.
[15]李明明.大足石刻将建3D数字博物馆[N].中国旅游报, 2009-12-21(004).
G112,K878
兰州市战略性新型产业技术攻关专项项目“新丝路经济带(甘肃段)特色农产品数据库系统研究与开发”(2015-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