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3T”是钟表行业创新与转型的关键
5月30日召开的“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指引下,提出了我国科技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第二步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是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一张让我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进军的宏伟蓝图,一个响亮的进军号!中国钟表行业的创新与转型也将跟随着这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列车高速向前。
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核心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成为国家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究竟谁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如何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成为科技创新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话题。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的理论,创新型经济的“3T要素”分别指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技术是创新型经济的载体和标志,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成果;人才是创新、技术进步的动力;包容性文化和激励机制则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很小的分支,国内钟表技术创新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二次创新活跃,开创性原始创新薄弱”。针对当前原始创新薄弱的局面,早在几年前,国内一些有实力、有战略眼光的钟表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开始尝试“三管齐下”:通过国内的大协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国际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在钟表工业发达国家设立研发基地进行原创型研发。但我们能否成功转型升级,最终将取决于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即原创知识的开发和创造性运用,以及对国外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
创新型人才是根本。在国际上,一个国家拥有工程学位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是衡量其创新型人才资源的标准之一。技术进步的根本在于创新型人才,中国具有世界上庞大的创新型人才库。首先,中国的高等院校理工科在校生人数居世界之首,2014年理工科本科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140万。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人,近年留学海归人数持续增长,共达36万人。再次,近几年中国通过各种人才计划,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2014年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申报人数就达5720人。这些数据表明,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有数量庞大的科学技术人才做后盾。钟表企业要充分认识人才在未来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
包容性创新文化待营造。在创新型经济的“3T”要素中,我们当前最需要的是营造包容性创新文化。包容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对人对事的开放心态。在培育包容性创新文化,需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包容创新过程中离经叛道的观念和行为。创新的本质就是做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目前大量存在的是在既有技术范式上的二次创新,缺乏以开创新技术范式为宗旨的原始创新,二者在创新特性上具有本质区别。从现有技术范式和思维习惯的角度来看,原始创新的观念和行为似乎离经叛道,这就要求企业和社会要有包容心态,在观念上扭转凡事强调整齐划一这种不利于创新的观念。
第二,包容失败。原始创新的成功率低,重在锲而不舍的追求。今天苹果公司创新硕果累累,但当年它因创新受挫也曾奄奄一息;同样,美国硅谷因诞生了一批世界级企业而被视为创新宝地,但硅谷的成功恰恰是建立在大量创新创业失败的残酷现实之上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胜王败寇”的观念不利于包容失败,亟待扭转。
另外,中国创新模式强调战略规划、凝聚共识、政府主导和自上而下。这种创新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明确创新战略愿景,集一国一地之力支持创新。当年,我们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统一机心”、“石英表机心”等重大科技突破,一大法宝就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最大优势。但也存在挤压市场、过渡干预的风险。新形势下,根据我们行业的特点深化改革创新,是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的重要课题。
总之,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中国钟表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牢牢抓住“3T” 要素,只有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实现双轮驱动,才能让创新与转型事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