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立生
“信息化城市”是把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中,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淮安为例,目前,该市正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为主线,通过信息化城市的创建,有效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与同步发展。
淮安全力推进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政府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以及信息消费四大领域18项具体建设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四全一平台”(全网络、全覆盖、全服务、全业务和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体系和信息惠民项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促进信息消费。
打造一个核心平台。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系统,通过资源整合和升级拓展,建设一体化政府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业务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各自为政”的管理壁垒和零散分布的“信息孤岛”,提升淮安市公共服务一体化服务能力,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和公共资源共享,加强社会信息集中化管理,提高各职能部门业务协同能力和管理效能。
推进四项特色工作。一是实施“信息惠农”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广“三电合一”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新模式,充分利用电脑、电视、电话等现代传播媒体的综合优势,大力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12316”,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化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专业性信息资源库与服务平台。
二是升级“阳光信访”工程。在总结“阳光信访”系统运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创新、大胆改进,计划在全国率先建设“阳光信访”6.0升级版,突出打造支撑有力的六大机制:简捷便民的投诉机制、有效管用的预防机制、就地及时的办理机制、全程跟踪的监督机制、群众主导的评价机制、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
三是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社会管理“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扁平化”基本要求,在全市推广特色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以网格化为基础,建立社会网格化管理制度。以信息化为支撑,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共同采集、资源共享、分级办理,实现问题排查全覆盖、管理无缝隙、服务全方位。
四是实施“虚拟养老”工程。在全市推广“虚拟养老”模式。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和服务网点资源,以社区为依托、家庭为单位、企事业等服务机构为网点、网络中心为支撑,建立全方位、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打造21世纪新型“虚拟养老院”。
落实九项辅助工作。一是拓展居民健康卡功能。快速推进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互联互通。二是开展“阳光计生”行动。进一步加强人口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人口计生内部信息实现共享。三是建设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平台建设立足基层社区,服务大众,涵盖全社会,平台功能实现信息化。四是升级社保和就业系统。推进金保工程向核心三版升级,推进社保和就业两大子系统数据整合。五是实施“智慧社区”工程。建立规范统一的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六是实施“智慧住建”工程。以政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目标,构建住建部门内部统一的信息化共享和协同服务平台。七是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工作。主要实施“八大工程”:“农产品溯源”工程、“放心生产”工程、“放心油脂”工程、“放心厨房”工程、“放心餐具”工程、“放心检测”工程、“流通监管”工程和“学校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八是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商贸服务业应用电子商务,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向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领域拓展,鼓励电子商务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药品采购等公共领域的应用。九是建设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车辆资源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淮安是全国80个“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之一,“阳光信访”新体系受到国务院肯定。淮安驻地网“三大通信运营企业平等接入,一纤到户”的管理模式,被江苏省列为2013年度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项目。总体来讲,成绩斐然,但信息化城市建设仍须加强保障,以推动信息化建设行稳致远。
完善组织机构。成立信息化城市创建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分别担任,小组成员由市政府秘书长和各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及三大网络运营商、有线信息网络公司一把手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发改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2个月召开一次。建立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督查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强化政策引导。按照“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注重实效、适当超前、规划先行”的原则,淮安还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信息化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研究,建立健全信息化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同时制定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促进信息消费等具体规范性文件,切实加快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工作。
加强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市“信息化城市”建设引导资金,重点推进全局性、基础性、示范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健全人才队伍。建设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队伍,实施信息化人才“百千万”工程,即吸引百名以上信息化领军人才来淮创业,培养造就千名以上信息化中层业务骨干,有计划培训万名以上信息化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培训纳入各级干部培训的内容,加强公务员队伍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训,通过设立网上课堂、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应用技能讲座或演示等措施,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
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宣传“信息化城市”建设对于增进政府效能,简化群众办事程序,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增加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意义,引导公众积极使用信息化服务,提高社会各界对“信息化城市”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积极参加信息化专题会议,保持与国内外政府机构、知名IT厂商联系,跟踪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积极引进服务外包,多领域扩大交流、宣传与合作,创新思路、技术、管理和方法,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推动“信息化城市”工作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