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曲《晓雾》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

2016-11-28 17:14:29郁雅童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人间 2016年4期
关键词:古筝融合

郁雅童(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浅析古筝曲《晓雾》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

郁雅童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要:在近现代,古筝经各地方流派发展创新,融会贯通,不断总结出新的演奏技法,使其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当代古筝大师王中山先生创作的古筝曲《晓雾》,以其独特的京韵风格和高难的演奏技巧而深受古筝爱好者青睐。本文就以作品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融合与创新为出发点,探究其独特美学价值。

关键词:古筝;传统音乐元素;现代演奏技法;融合

一、《晓雾》作品简介

《晓雾》是王中山先生二零零六年创作的一首现代古筝作品。该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音调,源于京剧西皮过门音乐。(西皮,是戏曲腔调,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过门,是演员在演唱之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和演唱之中的间奏,俗称“垫头”)作曲家以京剧过门音乐片段作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现代古筝演奏技法对其进行变奏,描绘出一幅朦胧迷雾下京城破晓时分的景象。

二、《晓雾》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

乐曲的第一部分描绘出清晨初晓一片飘渺的景象,均匀的十六分音符,具有很强的律动感,伴以左手小指淳厚的声音,形成整首作品的引子部分。在引子部分中主题动机已经出现在左手,但因为只是使用小指肉指弹奏,所以音量较小,声音柔和,与后面戴义甲所产生的明亮的音色作对比,给人以朦胧的感觉。在全曲第19小节,主题音调首次清晰的出现。通常京剧西皮节奏丰富,曲调活泼明快旋律起伏较大,常表现明朗欢悦、豪放刚毅的性格,但在此处却以舒缓的速度,较为自由的节奏进行,所展现出的音乐形象截然不同。然而这只是作为主题音调的预示,欲言又止,经过两小节的对位模进后戛然而止,伴随着音阶不断上行而结束。

乐曲的第二部分开篇承接前段的京剧主题动机,同样的旋律配以不同的织体,右手的轮指代替了之前的摇指,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然后进入的插部,以5/4,4/4,3/4,2/4的混合节拍下进行。“泛音”在此段大量运用,配合以较为自由的节拍,营造出一种飘渺朦胧的气氛。结束处在低音区厚重的旋律,辅以左手的“滑颤”来模仿古琴,韵感极强,沉寂悠远。最后两小节,主题乐汇以泛音的形式再次响起,不断深化动机,为乐曲第三部分铺垫。

乐曲的第三部分开篇以右手捋弦技法,追求音色上的变化。而后进入主题的变奏段落,分别以“轮指”和“摇指”技法演奏,轮指颗粒性更强,摇指则连绵悠扬。右手的旋律声部与左手的五连音形成自由对位,这在古筝作品中较为少见。紧接着进入主题的第二次变奏,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的相互穿插结合,在1/8的节拍下进行,有板无眼。这源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板式,板眼的变化导致音乐的强弱拍点与之前大相径庭,音乐形象变化,乐句结构短小精炼,旋律起伏大,字密腔简,节奏上显的十分紧凑,急促。快速的节奏下,以“轮指”“快速指序”等技法演奏,轻巧活泼,颗粒感极强,体现古筝独特的音乐特点。古筝的精髓在其“韵”,而“韵”直接体现在古筝演奏中左手技法的运用上,“吟”、“揉”、“按”、“滑”即古筝独特腔韵的体现,这与中国的戏曲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段大量运用了“点滑音”技巧,融合戏曲节奏特点,将筝韵与京剧声腔京韵结合,以古筝的点滑音来模仿京剧音乐中胡琴的滑揉,带有“紧拉慢唱”的感觉,十分具有京剧特点。同时这也要求演奏者需要对左手按音时机和滑音音准具有更清晰的把握。

乐曲的第四部分是全曲音乐形象最鲜明的部分,大量现代古筝技法也在此段得以充分展现。主题乐汇终于完整呈现,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京剧戏曲音乐活泼明快的特点。而为了更好表现“京韵”的特点,作曲家更是独具匠心地将“拍板”和“止音”技巧运用到这段音乐中,以模仿锣鼓打击乐的律动。锣鼓打击乐是京剧音乐的标志性特征之一,锣鼓打击乐的运用能烘托气氛,引导速度节奏,乐曲衔接更为自然,同时这些技巧也使得音乐更具有动感。

乐曲的尾声部分以主题乐汇泛音开始后,重现引子部分,经过一段琴码左右两侧的刮奏,以拍板结束。使音乐归于一片宁静之中。

三、结语

就《晓雾》而言,乐曲采用的是主题动机展开创作手法,全曲的主要动机也是重复出现的主题乐汇,“2 7 3 2 - ” 为京剧西皮过门音乐片段。作曲家在全曲中,引用此片段达到十七次之多,主题乐汇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但却并没有使演奏者与听众产生繁复冗长的感受。同样的主题动机,经过作曲家精心安排的节奏,速度,织体,技术技巧,而使得所构造的音乐形象截然不同。各个段落之间插部的使用,又将这些零散的乐段有机的组成一个整体,带有一定故事性。如乐曲开篇的引子,首次出现的“2 7 3 2 - ”,以小指肉指在慢速下演奏,具有朦胧感。这段慢速下的旋律在引子过后又出现过两次,但每次出现都配以不同的演奏技法和织体来表达,由肉指弹奏变为手戴义甲弹奏,长音选择用摇指和轮指代替。音乐形象逐渐鲜明起来。插部中,主题乐汇以泛音的形式出现,并通过转调模进演奏,预示慢板乐段结束。中板部分的变奏最有特点的是左手的五连音织体。在五连音较为自由的伴奏模式下,主题乐汇更为清晰,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快板的变奏是最丰富的,共进行了七次的变化。其中包括以“止音”和“拍板”为主的京剧过门音乐片段的完整呈现、快速指序变奏主题乐汇,后又加入扫弦进行变奏,将音乐推向高点。反复出现的京剧素材,通过作曲家巧妙的变奏安排,用古筝重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北京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组织编著.《中国京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04

[2]袁静芳著.《民族器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张珊著.《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4]李刚,王喜太编著.《京剧音乐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29-01

作者简介:郁雅童,女,汉,江苏启东。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筝表演。

猜你喜欢
古筝融合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44
第一次弹古筝
小布老虎(2017年1期)2017-07-18 10:57:28
古筝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