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论《祸起萧墙》里傅连山的悲剧形象和悲剧精神
桂阳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祸起萧墙》作为改革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改革势力与对立势力的斗争,显示了水运宪作品的悲剧美学风格。本文通过分析傅连山这一悲剧主人公形象,揭示改革者的献身精神及悲苦命运的强烈对照,进而分析其中的崇高悲剧精神。
关键词:傅连山;悲剧形象;悲剧精神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后,我国社会主义悲剧文学创作出现喷薄之势。在20世纪严重的民族与社会危机下,中国现代作家更加具有悲剧意识。学识界有这样一种关于悲剧创作三次崛起的说法:自“伤痕文学”兴起后,出现一大批如《于无声处》、《枫》、《神圣的使命》、《大墙下的红玉兰》等揭示十年浩劫灾难的作品,这被看作悲剧创作的第一次崛起。回顾建国来的辛酸史,人们把眼光延伸得更远,开始思考十年浩劫之所以出现的原因及其背景,于是又衍生了“反思文学”,代表作有《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西望茅草地》、《天云山传奇》、《月食》等,这被看作悲剧创作的第二次崛起。之后便是悲剧创作的第三次崛起,反思历史,人们将思维的触角大胆地延伸到另一个深层的维度,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人们意识到一些一度被神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正是悲剧的根源。改革,变成迫在眉睫的问题,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改革文学里的悲剧作品反映改革势力与对立势力的抗争,突显其艰难、伟大,也塑造了一系列悲剧形象。《祸起萧墙》里的傅连山便是一文学典型。
《祸起萧墙》讲述了主人公傅连山作为电力工业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为了改变电力工业落后的面貌,二进二出佳津地区,进行电业局的体制改革。但是这次改革触碰到了佳津地区领导班子的利益,便形成了以傅连山为代表的改革力量和以地委郭书记和局党委书记郑义桐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斗争。小说着力描述了傅连山与地委郭书记的三次正面遭遇,酝酿了悲剧冲突。从悲剧冲突的性质上看,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管理形式与家长制管理形式之间的矛盾,现代化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的矛盾。
作为改革者,傅连山承受着极左的政治意识、封建的地方专制思想还有传统的惰性势力等多方面压力,最终被迫“以身试法”,用自己的手把自己送上了法庭,走上自我毁灭的绝境。融合了敢于直面压迫的生命意识和永不屈服的价值观念孕育了傅连山的悲剧精神,悲剧精神表现为他处于改革举步维艰之际,顽强抗争,甘愿冒着生命被自己人为毁灭的风险也要坚持自我,向世人证明改革的正确性。悲剧人物在受难与抗争中展示出超凡的生命力,直至生命面临毁灭亦不改初衷,悲剧人物的生命价值最终得到高度升华。
悲剧的艺术是凭借着悲剧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悲剧艺术形象的塑造决定着悲剧作品的品位。小说塑造了傅连山这个悲剧形象,一方面他是新时期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改革者,励精图治、不畏权势地开展改革,不屈不挠,一方面在最后关头又选择牺牲自己,或者说是自身的故意毁灭来揭示保守主义和专制权力的危害,警示世人。因此这个悲剧形象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仅是令人扼腕叹息,而是留给人们意味深长的警策和思考,以及如洪钟大鼓般的震动。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悲剧美感。
悲剧美感是指悲剧通过代表社会发展必然要求的实践主体暂时或局部的毁灭,暴露现实存在的不合理性,显示出实践主体要求的合理性和必然胜利的趋势,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人们的实践斗争,以美的毁灭来达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使人们在悲剧中由情感的巨大震荡而达到理性认识。改革者傅连山的献身精神和对人们深刻的鞭策作用造成了崇高的悲剧美感,使我们在傅连山的苦难和毁灭中认识到感受到悲剧人物既痛苦挣扎又崇高无畏的心灵进而认识了真理,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丰富独特的悲剧精神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遗产,它折射出个体乃至社会发人深省的存在意义,它使中国文学以更加冷峻的眼光审视现实,使其更具深度的表现力。悲剧视角是解读中国文学的一把钥匙。我们要好好把握这把钥匙,以此达到对文学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福湘.迎风怒放的姊妹花——论《祸起萧墙》和《雷暴》[J].衡阳师专学报,1985.
[2]石兴泽.苍凉悲壮的英雄交响曲——社会改革文学的浪漫主义解读[J].聊城大学学报,2007.
[3]石艺.论悲剧人物性格中的执着精神[J].柳州师专学报,2011.
[4]雷雅敏.现代性的阵痛——近二十年改革/反腐小说概观[J].上海大学,2003.
[5]吴亮.从乔光朴到傅连山[J].社会科学,1981.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864X(2015)05 -0003 -01
作者简介:桂阳(1994 -),女,回族,云南曲靖,本科,中南大学,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