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热点解析与展望①

2016-11-28 13:51:05尚长景程千秋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

尚长景 程千秋

(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 江苏常熟 215500)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热点解析与展望①

尚长景 程千秋

(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 江苏常熟 215500)

该研究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等5个改革研究热点回顾近年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进展。并提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呈现地域性和多样性、网络信息化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完善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等4个方面的研究展望,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高校体育 体育课程 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列为“公共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大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大学体育课程一直成为高校体育研究的热点。此研究回顾近年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展望,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1 研究热点解析

1.1 关于课程目标的研究

在体育课程目标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两大方面: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其中都是以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5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内容来实施,各自的侧重点体现在:基本目标是相对于所有学生而言,而发展目标是只相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课程目标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文件的制定方向,在查阅体育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内容发现,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体育课程目标的内涵框架及逻辑分层内容等方面,对现有的目标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分类的目标内容及层次等。如于晓东[1]在《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反思与前瞻》一文中指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不完整,甚至存有某些错误倾向”,提出了“三维目标结构体系的构想,即:目标取向(形式)、内容、层次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3个基本维度”。刘俊凯[2]在《论体育教学目标分类》一文中指出,“‘知识与技能、体能、情意’的目标分类更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对其归纳修正得出更加明晰的关于体育实践课教学的目标分类:促进动作发展的技能目标;促进身体发展的体能目标;促进精神发展的情意目标”,强调了体能目标在体育课程及教学目标中的重要性。邵伟德等[3]在《体育教学目标论》一文从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及内涵等问题出发,提出了“运动技能目标是本位目标,其他目标皆由此展开”,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在体育课程及教学目标中的重要性。

1.2 关于课程结构的研究

从课程结构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研究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内容体系的构建,其次是课程结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如潘雪梅[4]等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相关研究及评价》一文中指出,“多数学者侧重于课程宏观结构的研究,缺少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微观结构的研究”,并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应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进行讨论和分析”。白真[5]等在《体育课程结构系统化研究》一文研究中指出,“从宏观角度上看,体育课程结构是一种课程类型结构。可划分为管理规划层、存在形态层和操作层3个层次。其动态变化规律表现为,随着学段上升,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应逐渐增加,而活动课程和必修课程应呈现递减趋势”,构建了体育课程的结构体系。孙洪涛[6]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一文中指出,当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余体育,重视少数人的竞技体育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健身活动的现象”,提出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把课外体育作为课内体育的补充与延续,让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这一对策建议。

1.3 关于课程内容的研究

首先对于课程内容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现状及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对策及一些思考,如葛青等[7]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虽然呈现多样化、区域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但有些内容未能很好地体现体育课程目标,存在课程内容构成不够合理、过度关注大学生兴趣爱好、内容艺术化倾向明显、与大学生未来职业联系不够等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谢静月[8]在《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存在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当下我国大学体育在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体育教育功能失衡、健身实用功能不足、实践与探究肤浅”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为依据”来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4 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

在课程资源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区域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如王红英等[9]在《长三角地区高校区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文中提出了,通过调查,长三角地区学生中“休闲体育、营养保健、形体与健美三大类课程”是学生比较喜爱的课程类型。蔡琳[10]等《冬季特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渠道与优化策略——以黑龙江省为例》一文中提出了“根据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多样化的特点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独特作用,扩充一些统编教材中没有而又符合黑龙江省冬季体育活动特点的课程资源,以突出地方特色”。其次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韩景军[11]在《满族传统体育纳入辽宁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可行性分析》一文中从“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高校师生满族体育基础牢固广泛,易于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体育需求。能为高校创建校本体育特色提供可能和具体保障。有利于打造辽宁民族文化品牌、有利于满族文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满族的传统体育纳入辽宁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康丽华[12]在《湘西州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一文中,根据湘西少数民族体育较良好的资源,提出了把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纳入体育课程当中来,或一些项目通过改编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喜好及特点。

1.5 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

在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中,比较多的学者提出综合性、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如章翔等[13]在《“能力为本”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中对《大学体育》的评价采用“平时成绩与考试评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考与选考相结合和技术评定与能力达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徐焰等[14]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构建出“5个1级指标和13个2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学者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要求,进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其相关性研究,提出了目前体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期末的终结性考核上,没有综合考虑,如曾播思等[15]在《现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应该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这样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会更客观、更有实效性”。

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展望

2.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

在最新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大学生的测试项目进行了改革,把所有项目都改为必测项目,对大学生中普遍耐力及力量差的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必测项目,如男生1 000m、女生800m、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通过笔者近年的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些弱项上,测试的结果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观,达不到国家标准中及格的要求。在教育部以教体艺〔2014〕4号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要求,“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这可以理解为素质的锻炼内容不少于30%,把素质的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之一,权重不少于30%,说明了对素质的锻炼内容在体育课程中变成必修内容,如何寻求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内容与体育课中素质锻炼项目及内容进行融合,将是下面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出发点。

2.2 课程资源开发呈现地域性和多样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可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利用高校所在地的资源情况,进行有效的体育课程开发,形成“一校一品”。如我国南方等地,江、湖、溪等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开设一些水上体育课程:龙舟、皮划艇、赛艇等课程。在我国东北地区,利用冰雪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开设一些冰雪运动:滑雪、滑冰、冰球等课程。再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数量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可以因地制宜开展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作为课程资源。如2012年厦门大学从国外引入的“攀树运动”的课程就很有新颖性,且很受学生欢迎。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内容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开设更多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是今后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2.3 网络信息化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在“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下,利用“互联网+教育”来推动网络信息化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近年来,高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逐步完善,网上学校、网上课程的普及,网络幕课、微课、课程APP等新课程形式应运而生。体育课程改革如何与网络信息化下的“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分析学生的信息需求,进行资源的整合及提炼,得出适合体育课程、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再通过终端设备,达到精准推送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再通过课上(体育课程)和课下(网络课程)的互补,让学生在课后学习遇到问题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答疑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网络信息化发展是今后推动改革的主要方面。

2.4 完善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有其自身的特点,是综合性地对学生各方面的学生情况进行总体评价,从学校体育的形式来看,有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方面,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还是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及运动参与,所以体育课程应该包括学校体育形式的各个方面,所以说体育课程评价应该是兼课内外一体化的一种课程评价形式,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有绝对评价也有相对评价,所以依据体育课程的特点,体育课程评价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课程学习及表现评价,课程内容的学习评价,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及完成评价,身体素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只有通过这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找出不足,针对性帮辅提高。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今后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

参与文献

[1]于晓东.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反思与前瞻[J].山东体育科技,2012(6):59-62.

[2]刘俊凯.论体育教学目标分类[J].体育学刊,2013(9):79-82.

[3]邵伟德,刘忠武,李启迪.体育教学目标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9):96-101.

[4]潘雪梅,王继帅.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相关研究及评价[J].浙江体育科学,2010(1):62-65.

[5]白真,王悦.体育课程结构系统化研究[J].体育学刊,2010(3): 48-51.

[6]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89-92.

[7]葛青,张秋亚,温杰.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3):87-90,100.

[8]谢静月.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93-95.

[9]王红英,杨再淮.长三角地区高校区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75-79.

[10]蔡琳,石晶.冬季特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渠道与优化策略——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69-170.

[11]韩景军.满族传统体育纳入辽宁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可行性分析[J].满族研究,2012(3):35-38.

[12]康丽华.湘西州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3(5):91-93.

[13]章翔,雷震,李斌.“能力为本”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92-296.[14]徐焰,郭鼎文,汤韶敏,等.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10(12):66-68.

[15]曾播思,徐焰.现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1-124.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alysis and Hot Prospects

Shang Changjing Cheng Qianqiu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Jiangsu,215500,China)

This study research focus from the course objectives,course structure,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curriculum evaluation reform of PE Curriculum Reform in five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to review progress.And the "National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content into PE Teach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esented regional diversity; information network to promote the college PE curriculum reform; Prospect perfect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ssessment System in five areas of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G807

A

2095-2813(2016)11(c)-0080-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3.080

常熟理工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QT1305,项目名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常熟理工学院“教学内涵建设年”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XG2014135,项目名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尚长景(1987,1—),女,汉,河南南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0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1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8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