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尧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部 江苏常州 213000)
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术受限的纵向分析
朱中尧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部 江苏常州 213000)
该文试着从体育教师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教学要求角度,运用纵向比较方法分析不同学段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水平受限的原因,认为运动技术是一种操作性知识形态,在实践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阐明学校体育的立身之本就是传授以运动技术为载体的知识。
中小学 体育教师 运动技术
一个小学体育教师面对四、五十名小学生,他们涉世未深,没有体育课常规的意识,自控力的不足常常要让教师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在集合整队上,学生专注力不能持久,学习运动技术就会有阻力,间接兴趣不能够给直接兴趣以足够支撑,使得一时掌握的运动技能不能有很好延续性,在这种学生学习情况下教师既要让学生们在一节课上动起来,又要保证课的组织不至于散乱,同时还要避免出现安全隐患,教师在选取教材上倾向于学生有兴趣的,难度不大的内容,教法组织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游戏环节,尽可能让学生通过游戏来达到动起来的目的,在游戏之后学生们有些疲惫了再穿插一些身体素质练习,每节课上完学生们也会大汗淋漓,面带笑容,身体素质得到了一些发展,但在运动技术上并未有很大提升。学生们容易失去学习运动技术的敏感期,教师们逐渐也会减少钻研教材教法的热情,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教师平时业务学习中不会重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运动技能还会有下降趋势。
体育这门科目是否应该纳入到中考考试就存在诸多争议,因为这样会影响考试的公平性,有的同学天生身体素质好,不需经过特别的努力,体育即可拿到满分。有的同学身体素质不好,再怎样努力也不能够达到良好,特别是那些有特殊体质的同学,中考考体育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处理不好甚至还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即便体育学科要纳入到中考,那也不是任何体育项目都能列入考试内容,必须经大量的实践检验,那些可教、可学、可检验的运动技术最适合纳入进来,而不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这个层次上说,田径、体操项目最合适,因为每练必有所得,对于人体体格的发育效果也最为明显。球类项目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男生、女生喜欢的项目不一样,同一项目男生喜欢的程度也不一样,不同项目的评价方式也不一样,所以球类项目不宜作为首选列入体育中考。只要到初中走一走、看一看上课内容,就会发现体育中考项目大多为身体素质测试,以2016年常州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项目为例,分为三个类别:体能1类、体能2类、球类(篮、排、足任选一项)。篮球考核的优秀标准为在20m长的测试场地男生运球过标志杆15.5 s以内,女生19 s以内,排球考核的优秀标准是垫球30个,足球考核的优秀标准为30 m长的测试场地男生运球过杆13 s以内,女生在17 s以内。这样的技术要求显然不高,据统计有近2/3的学生体育中考是满分,并不符合正态分布。这些对于初中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误导的倾向,让教师错误以为只要抓住了中考分就抓住了体育教学,孰不知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方面渐行渐远。初中相比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初中升高中要参加中考,而体育作为中考的项目,很多地级市直接指定体育中考的具体项目,这就使得家长更加看重孩子的体育中考分数,而不是太在意学生究竟从体育之中得到哪些实惠,家长这样想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育管理部门或者体育教师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地方教育局体育中考小组确实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给出了具体的测试项目及要求,那么也就不难理解现在中考考什么,初二、初三的体育课堂上就练什么的现状,最多在初一阶段还有点运动技术的传授,所以造成大部分学生初中三年体育课上还是在练习篮球的传接球、运球,排球的垫球等。
高中生由于身体、心理的逐步成熟,体育学习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体育不做高考科目,按理体育教师发挥的空间应该更大,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水平能够得到最大释放。但由于小学时错过了运动技术学习的最佳时段,初中体育课仅围绕中考体育项目而开展,升入高中后的学生体育基础并不扎实,体格发育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一个班级高矮胖瘦都会有,在体育课上表现为同一运动项目学生技能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即便有的高中已经做到选项上课,但体育教师在一年级分班阶段还是觉得力不从心:照顾了技能较弱的同学会影响教学进度,照顾了技能较好的同学又要担心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照顾大部分同学的平均水平又会影响到自己公开课时少部分同学出彩的技能展示。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高二年级,体育教师好不容易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可能要面临重新选项分班的状况,到高三时学生课业学习的压力无形中会冲击到体育课,学生没有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课外活动上,甚至体育教师的课时也会被其他主课无理由占据,体育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岌岌可危,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心态也会受到相应影响,通过走访可以看到在高中体育课上来做体质健康测试,学生也认为运动技术的学习将来到大学还可以学,体育教师一周十四节课的工作量已经很饱和,再加上大课间、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教师一天工作下来已经疲惫不堪,很少再有时间和精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自身运动技术水平也就很难提高。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了解到体育这一事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教育之中,即便是五百年来伴随工业化的兴起,现代意义上学校的建立之初,体育也不是刚开始就有。英国的户外活动、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被称为近代体育运动的三大基石,也是伴随着改进、磨合、修正、再磨合慢慢被学校教育所容纳。我国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历史原因,学习日本才将体育逐渐纳入到学校教育中来,而日本之所以能彻底将体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则离不开全盘西化的结果,可以说20世纪初学校教育中体育的引进是纯粹的、本真的,按当时的理解体育就是“sports”,运动项目即构成了体育的全部内容。后来的“physical education”则是中国化对体育的理解。暂不论到中国落地发芽生根之后的体育是好是坏,就从还原体育的本来面目角度考虑,我们必须认识到运动技术就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两者是先后的关系,进而我们可以大胆确认没有运动技术的产生,就不会有体育在学校中的传播与开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理性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传授作为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知识的内涵也已经有慢慢扩延的倾向。人类的脚步如今已迈入21世纪,如果我们认为只有课本上的字、词、句、公式、定理才能算知识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对知识的认识过于狭隘了。学术界认为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方法。运动技术就是在实践中人类通过认识自身,进而获得合理的动作方法,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百年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始终贯穿一个红线,那就是运动技术所占体育教学的比例,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比例不同而已。在20世纪初(1910—1930年)经历土洋体育之争更加确立了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二十世八、九十年代(1977—1995年)实行改革开放,思想大解放客观上学校体育迎来了春天;这两个时段是学校体育界受政治、经济的因素影响最小,同时学校体育人头脑最为清醒的两阶段。其他时段不是为政治所累、战争所困,就是因经济受限,或是因学校体育人自己头脑不清而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发展的羁绊。21世纪初开始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始终没有确立运动技术这一操作性知识为主导方向,改革的路上磕磕绊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体育教育工作和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反作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教育恩惠。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占春.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0(2):8-11.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5.171
G807
A
2095-2813(2016)12(b)-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