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高校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探究
齐晓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体育管理学是在我国高校新兴的一门学科,它的兴起使得体育事业呈现出产业化与商业化的发展态势。然而,在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管理学已经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管理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体育事业,对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该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高校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发展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了现阶段高校体育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并对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进行探索,提出个人的建议,旨在探究高校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同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日后相关研究的开展及体育管理学科的更好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高校 体育管理学 学科体系 发展
体育管理学作为体育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逐渐在高校广泛设立的学科,它的出现及其发展为体育的商业化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高校是我国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体育事业的商业化与产业化发展趋势致使会有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需要在体育管理的诸多培训指导下才能够完成自身的教育教学任务,因此,体育管理学的重要作用日渐明显,对其学科体系进行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1 公认的、合理的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一个公认的、合理的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对此,笔者总结如下。
1.1.1 对西方管理理论过度应用
在我国,大部分管理学的相关研究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够重视,对于西方的管理思想会不自觉地产生崇拜的心理,然而却很少继承、发扬我国的优秀管理思想与理论。高校体育管理学的相关研究也是如此,对西方的管理理论过度应用,而对我国传统的优秀管理思想总是忽略,不能使之得到传播与发扬,东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自然而然地使得其在管理问题上存在不同。
1.1.2 体育理论需要同管理理论更深入融合
由20世纪80年代至今,高校体育管理学的主要框架分成两大板块,分别是体育管理的基础理论部分与体育业务管理的理论部分。从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上来看,基础理论部分大约占其总字数的40.9%,而体育业务管理部分占其总字数的59.1%。由上面的数据可以得出,体育理论占有较高的内容比例,除此之外,体育理论与管理理论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而这一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1.1.3 高校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中各种业务不明确的管理性质使其不能深入发展
通常来讲,在对体育业务管理内容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传统的模式。对于管理学而言,其发展过程是动态的,而管理思想则一直处在不断变化更新中,所以,应该对其性质进行明确,将各种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弄清楚,对高校体育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各种业务管理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1.2 高校体育管理学的课程设置比较落后、单一、重复且实践性差
自1985年开始,我国高校逐渐开始设立体育管理学学科,经过30多年的不断改进、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伴随市场经济与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校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也相对地进行了调整,进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体育管理人才。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学的发展相对落后,更新的速度和开发的质量并不理想,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除了上述情况,我国高校的体育管理学科还存在课程设置衔接不紧密、重复等问题。我国高校最早设立的是体育管理学的本科专业,当本科课程得到完善以后,又逐渐高层次发展,设立了体育管理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业。尽管如此,体育管理学的本科、硕士与博士学位在课程设置上不可避免地出现衔接不紧密、重复的情况。同时,这3个层次的课程设置没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导致高校体育管理学的培养课程流畅性不够。此外,在高校体育管理学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划分足够的实践课程比例,并且不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考核,使得学生的实践性较差。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难题,为了能够规范高校体育管理学学科的良性发展,探索出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关键阶段,作为体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相关研究,针对高校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探究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为高校体育管理学的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2.1 完善、拓展高校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
在对国外先进体育管理理念进行借鉴的同时,还要继承我国古代的优秀管理思想,建立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高校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研究管理理论与体育理论的相关性,使两者更好地融合。高校在设置体育管理学课程时应该适量减少基础理论内容的比例,将其基本原理和职能逐渐向体育事业管理中融入。此外,还应该将其做出教育学与管理学的划分,两者互相融会贯通,使其实践应用性得到加强。
2.2 促进高校体育管理学的课程设置细化、多样、系统地发展
对高校体育管理学课程而言,在其课程设置时应该坚持多样化的原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选择,拓宽我国体育管理学人才的思路,与时俱进。此外,伴随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背景下,体育管理学课程也应该逐渐细化,真实化的实践指导能够促使学生对日后竞争激烈的职场工作更好地适应。
可以将高校体育管理学本科阶段的选修课程设置成为硕士阶段的必修课程,在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的同时,还要使其深度得到拓展,对课程重复的比例进行控制,使博士阶段的课程得以虚化,进而促进主体科研能力的提高,使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
体育管理学是一门兴起不久的新学科,在长达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其学科体系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即:(1)由于对西方管理理论过度应用,体育理论同管理理论深入融合程度不够,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中各种业务存在不明确的管理性质等原因,使得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一个公认的、合理的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2)课程设置比较落后、单一、重复且实践性差。只有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才能够使高校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得到良好发展。对此笔者的建议是:(1)完善、拓展高校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2)促进高校体育管理学的课程设置细化、多样、系统地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体育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1]郇昌店,孙国方,李长勇.中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4):70-72.
[2]王洪珅,韩玉姬.我国体育管理学科教材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思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8):17-20.
[3]郝海亭.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9,28(4):12-14.
[4]王学实.我国体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92-95,100.
[5]白利丹,唐刚.拓展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7):40.
[6]齐晓丹,王占国.新时期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新思路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1):174,176.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5.120
G807.4
A
2095-2813(2016)12(b)-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