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彩
(龙岩学院 福建龙岩 364012)
羽毛球步法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①
黄庆彩
(龙岩学院 福建龙岩 364012)
在羽毛球运动中,步法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提高羽毛球步法的认识对于羽毛球技术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当前研究者针对羽毛球步法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揭示当前羽毛球步法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并根据当前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羽毛球步法的运用特征提出新的认识,以期为实现日后对羽毛球步法的研究趋于科学化。
羽毛球 步法 现状 展望
从过去中国竞技羽毛球的发展历程告诉人们,技术的创新对竞技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每一次正确的认识或认识的飞跃,都将促进竞技水平的提升[1]。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竞技羽毛球的日臻完善,当前在羽毛球高水平竞技赛场上,运动员在步法技术的领会已超出了人们现有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羽毛球步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结合当前高水平运动员的步法技术表现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找到契合点获得新的认识从而使大众羽毛球运动走向更加合理、科学化的道路上。
1.1 当前羽毛球步法的研究领域分布概况
步法是羽毛球运动中是各项技术之母,其技术构成由起动、移动、回动3个部分组成,这已然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因此,目前针对羽毛球步法的研究也甚是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一是以性质归属之争为研究视角。目前大量文献在对羽毛球步法性质归属之争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2]其因属于体能范畴,另一种认为[3]是运动技术的系统部分。笔者认为,针对羽毛球步法的性质归属问题应根据其不同组成部分进行区别看待。步法中的起动技术需要掌握适宜的起动方式和起动时机以及动作技术,因此认为应属运动技术范畴;步法中的移动相对于动作固定,移动的快慢需要体能、力量作为前提,因此可将其归属于体能范畴。二是以教法探讨、步法的训练与指导为研究视角。在对步法教学探讨和训练的形式较多,但无一例将起动技术和移动步法进行区分研究[4]。现有对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将起动技术和移动技术归纳为步法进行综合研究,因此训练方法效果的提高是由于起动技术改进还是移动技术的改进而引起,在这方面的检验还不够严谨。三是以预防运动损伤为研究视角[4]。运动损伤的造成涉及到众多的不合理性,因此,目前单就从提高下肢力量或对特定的某一移动方向的步法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运动损伤,这显然不够全面。
1.2 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在羽毛球步法的研究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运用生物力学对羽毛球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多元化态势。有仅从运动学角度、肌电的角度、动力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也有从上述3者间两两互相结合或者3者结合进行研究的。在羽毛球运动中,业内人士通常将羽毛球技术分为手法技术和步法技术。因此,研究者们运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羽毛球技术进行研究也集中这两方面的技术上。现阶段针对手法技术进行生物力学的研究受到研究者的热捧。
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有国内学者提出羽毛球科研人员应对羽毛球步法技术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也先后有学者运用某种或多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形式对羽毛球步法进行研究。其主要具有代表性的有:林传潮[5]在当时缺乏科学仪器的条件下,运用力学知识分析羽毛球起动最佳的用力动作和应加强下肢某些肌群的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从动力学的角度[6-7]测试不同步法在移动时足底受力的变化情况,以此对专用羽毛球运动鞋的设计提出参考依据并试图在步法移动中加强对足踝的保护。黄庆彩[1]对左右中场接杀起动动作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建立了中场接杀时起动的动作特征。从上述研究看,研究者采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在对羽毛球技术的研究成果虽较少但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相较于生物力学方法对羽毛球手法技术的研究成果,运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步法技术的研究仍未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1.3 当前对羽毛球步法研究的缺陷
要深入或全面的对羽毛球步法任一领域的研究,必然应将步法的3个组成部分进行区别对待,而不应将其简单的归纳为步法进行综合分析。起动技术作为羽毛球步法移动从静止到加速或在运动中进行变向的先决条件。所以起动技术可以称得上是步法中最为关键技术,也是业余运动员走向专业的标志性动作之一。但当前已有对羽毛球起动的研究还停滞在无论不同方向的起动还是不同条件下的起动,均由同一种动作去指导完成[8]。在隔网对抗的羽毛球运动中,其动作系统在不同条件下通常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羽毛球运动中,运动员在不同环境下要向六个不同方向频繁移动。同时在羽毛球高水平单打竞技比赛中,无论男子、女子运动员在赛中的起动方式又有三种不同的起动方式:一是我方在回击对手来球后已回动到中心防守位附近或战略位置,此时对方未回击来球,我方在原地做好准备姿势,当在对方击球一瞬间做双跳双落的蹬地起动;二是我方在回击对手来球后已回动到中心防守位附近或战略位置,此时对方未回击来球,我方做小碎步的调整,当在对方击球一瞬间做双跳双落的蹬地起动;三是在连续击球过程中,我方在回击球后未回动至中心防守位附近或战略位置,此时对方已回击球,我方在回动过程中做双跳双落的制动、蹬地的转换起动。因此,当前单以一种技术作为标准应用于不同方向、不同条件的起动,这显然是不科学、合理的。如果要对羽毛球步法中的起动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就必须对不同方向的起动和不同条件下的起动进行分类研究以及借助科学的手段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国内相关的应用研究报告中,仅有对中场原地分腿垫接杀的研究,因此无法实现不同起动方式及起动至不同方向的技术比较。目前在国外还没有相关应用研究,这必将阻碍了人们对羽毛球分腿垫步动作技术的全面认识。
羽毛球起动速度的快慢是比赛中占据主动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起动速度的快慢主要体现于蹬离速度的快慢,蹬离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下肢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两种工作能力。训练中忽视任何一种工作能力的提高或者在训练中不符合动作技术的肌肉活动术原理进行力量训练都将影响起动速度的提高。当前在具有拉长—缩短周期(SSC)特征的运动中,通常采用不负重的超等长练习、负重的超等长练习、负重振动练习、跳深等力量练习方法。然而,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原地起动中场接杀球时,起动动作的缓冲与蹬伸过程中下肢伸肢肌群的肌肉工作形式具有 “拉长—缩短周期(SSC)”特征,但也提出其工作形式特征与具有相同“拉长—缩短周期(SSC)”特征的跳深动作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手段获得该动作过程中的动作技术特征以及肌肉用力的特征和规律并根据该动作肌肉活动的原理去寻求相适应的力量训练方法,才可能对比赛、训练中可能由于起动导致的运动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以及对进一步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三维高速摄像、肌电学、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可清晰的获得某种动作全过程的技术、用力特征。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如果能通过上述三种方法之一或实现两机同步、三机同步对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不同起动方向和不同条件下的起动进行分类研究,建立各种条件下起动动作的定量的运动学特征、sEMG特征以及动力学特征,这既可实现对羽毛球起动动作的研究更加完善、系统科学,还可实现更深层次的挖掘其动作技术的本质特点,为教练员进行技术指导与训练提供借鉴参考,也可为日后制定更为合理的动作技术训练方法以及更具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方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现阶段对羽毛球步法的研究较多且大部分是综合研究;运用生物力学的手段将步法作为动作技术进行研究深入不够以及对羽毛球步法中的起动技术认识、研究不够全面。
应采用科学化的手段对羽毛球的步法中的关键起动动作技术进行分类研究。
[1]黄庆彩.羽毛球步法中“分腿垫步”动作技术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4.
[2]蔡巧红.儿童羽毛球运动员步法特点及其训练[J].体育科学研究,2003,7(2):21.
[3]冯秋明.羽毛球教学中的步法移动技术[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4):90-91
[4]蒋昌昊.高校羽毛球专项课中的步法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6):137-139.
[5]林传潮.羽毛球运动员的步法力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80,16(15):15-23.
[6]傅维杰,刘宇,李路.基于足底压力的羽毛球运动足部受力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6):512-514.
[7]魏勇.运动鞋对羽毛球典型步法中跖趾关节和后足稳定性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9,29(10):9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编.中国教练员羽毛球岗位培训教材(羽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12-11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5.032
G847
A
2095-2813(2016)12(b)-0032-02
龙岩学院“百名青年教师攀登项目”——羽毛球步法中“分腿垫步”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黄庆彩(1986—),男,福建龙岩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